2004年張欽禮葬禮,他是焦裕祿的親密戰友,十萬蘭考百姓沿街哭祭

前言

有的人高高在上,自以為了不起,而有的人卻願意低下身子,為人民付出;有的人想要留名青史,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夠流傳千年;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默默無聞,寧願像野草一樣被埋葬在地下。

曾經有着這樣一個人,他和焦裕祿一起經歷了許多艱辛,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戰友。他在年僅22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位縣長,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懈努力。

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揭露了許多幹部的浮誇作風。他還帶領群眾治理鹽鹼地,制定了治理“三害”的詳細規劃。

即使他蒙受了冤屈入獄,被迫度過了十幾年的鐵窗歲月,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他就是蘭考縣原縣長張欽禮,2004年5月,張欽禮因病離世,歸返故土蘭考縣。

在天地間,蒼天似乎也有感動的淚水,而萬眾之中,每個人的口中都化作了一尊紀念碑。現在,讓我們一同踏入這篇文章,回顧一下張欽禮一生的經歷。

張欽禮

張欽禮,出生於1927年,是河南蘭考南彰鎮張庄人。張欽禮生於一個紅色家庭,從小就沐浴在革命的氛圍中。

他的父親張元謀,在大革命時期就積极參与了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張元謀便與妻子師華清一起進行游擊戰鬥,抵抗侵略者。

張欽禮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的熏陶,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參與地下革命活動,期間表現良好,18綏德時候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四年後,由於張欽禮出眾的表現,他被任命為蘭考縣縣長,這時他年僅二十二歲。

中國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國內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為了符合戰略考量,國家決定將考城縣和蘭封縣合併成為蘭考縣,這也是焦裕祿和張欽禮成為搭檔的地方。

儘管這時蘭考縣已經成立了。但是之前兩個縣的領導幹部們還是在的,這就讓中央在選擇蘭考縣長的問題上犯了難

為了做出最佳選擇,中央考慮了黨員們的經驗和能力。最終,他們選定了一位背景出色、具備領導才能的黨員來擔任蘭考縣的領導人。

而這個人選正是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1962年,焦裕祿被派到蘭考縣,擔任蘭考縣的領導職務。

在當時,蘭考縣的領導班子對張欽禮擔任縣委副書記並不看好,他的正直和能幹反而遭到了排擠。他逐漸被邊緣化,只能深入基層,進入農村,與老百姓一起生活。

焦裕祿是一位善於識人並善用人才的官員。在他聽到張欽禮受排擠的事件後,他立即表現出對人才的珍視之心。

在了解真相後,焦裕祿幫助張欽禮復職,並任命他為蘭考縣委副書記,成為自己的重要副手。

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焦裕祿作為一位優秀的幹部,抵達蘭考後很快與同樣出色的張欽禮合作,展示出他們的才能和幹勁。

在張欽禮的倡導下,焦裕祿大膽地抵制虛浮的風氣,整頓了蘭考各級領導班子的風貌,同時委託張欽禮負責治理“三害”。

當時的蘭考正經歷着“三害”——風沙、鹽鹼和內澇的襲擊。這兩位縣領導通力合作,團結一致,帶領幹部和群眾一起研究風向、治理沙丘,研究洪水路徑,解決內澇問題,深入翻土壤,治理鹽鹼地。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裡,蘭考的自然景觀和農業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假如說焦裕祿同志是新蘭考的奠基者,那麼,張欽禮同志就是新蘭考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

然而,1964年5月14日,令人痛心的事情發生了,新蘭考的“中流砥柱”焦裕祿不幸離世。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焦裕祿躺在病床上,身體十分虛弱地說道:

“我希望在我去世後,組織可以將我的遺體運回蘭考,並將我安葬在沙丘上。在我還活着的時候,我未能完全治理好那片沙丘,但我希望在我離世後,能見證着你們把那片沙丘治理好!”

之後,張欽禮不得不臨時接過蘭考縣委的重任,繼續踐行焦裕祿的遺志。這是對張欽禮的一次考驗和挑戰。

儘管焦裕祿已經永遠地離開了蘭考,但蘭考的發展並未停止。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張欽禮繼續領導着蘭考縣的發展。

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治理了沙塵暴問題,進行了鹽鹼地反覆灌溉,並將黃河的水引入農田灌溉系統,有力地幫助了蘭考人民改善生活條件。

到了1973年,蘭考縣治理“除三害”的工作初見成效。排水河道得到合理安排,阻水設施被拆除,縣城的排水系統暢通無阻,洪水不再成為威脅。

通過植樹造林的努力,沙塵暴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佔地19萬畝的樹林成為了“無憂的防護帶”。

此外,通過反覆灌溉鹽鹼地,約22.7萬畝土地成功轉變為肥沃良田,近九成的鹽鹼地問題得到了消除。

這些成果是對蘭考縣治理工作的巨大肯定,也為蘭考的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3年秋天,中央派遣代表團來到蘭考,對改造工作的成果進行視察。

他們震驚地發現,曾經貧瘠的蘭考縣如今煥然一新,田地里長滿了豐收的稻米,山間綠意盎然的植被,農民們臉上洋溢着笑容。

對於張欽禮所取得的建設成果,代表團成員紛紛讚嘆不已,並深深地敬佩起“焦裕祿”精神。

毫無疑問,焦裕祿同志是我們黨幹部學習的傑出楷模,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張欽禮同志對蘭考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我們應該銘記和傳承“焦裕祿”精神,同時也要肯定和崇敬張欽禮同志的付出與貢獻。

據老百姓所說,每當他們端起碗里的白米飯,就會不禁想起兩位令他們感激不盡的書記。

焦裕祿,他為蘭考的老百姓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最終活活累死在工作崗位上;而張欽禮,同樣經歷了無盡的勞累,以和焦裕祿一樣的奉獻精神為人民服務。

蘭考老同志陶建國說:張欽禮一生都堅持着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信念。我親自經歷過,也親眼目睹了他那種一心為民的崇高風範。他的奉獻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儘管如此,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自然規律。2004年5月,張欽禮同志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張欽禮同志是蘭考的本地人,他生前對蘭考深情厚意,如今他已經辭世,當然會回到他鐘愛的蘭考。

消息傳開後,人們紛紛趕到可能經過的地方,為張欽禮同志送行。當天一大早,人們帶着老人和孩子,匯聚在開蘭高速路口和蘭考縣城,還有猜測靈車可能經過的路段。

人潮如潮水般涌動,蘭考百姓齊心協力,向張欽禮同志表達敬意。

在開蘭高速路口兩側,各種車輛不斷增加。大卡車上擺滿了花圈,禮炮車裝滿了煙花爆竹,還有各種大小汽車和農用奔馬車。

車前掛滿了黑紗和白花。人們渴了就喝點水,餓了就啃口乾糧,他們渴望再次見到他們敬愛的書記,為他送最後一程。

隨着張欽禮同志的靈車駛入蘭考境內,人們呼喊着“張書記回來了”,紛紛跪拜在張欽禮同志的靈車前。

由於前來送行的人群太多,人們的反應太過激烈,導致原本只需30分鐘的路程竟然耗時4個多小時才到達蘭考縣城。

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自發地為張欽禮送葬,他們懷着滾燙的心情,迎接他們心目中的好縣長、好書記的靈魂回歸家鄉。

如今,蘭考有兩個著名的墓地,一個是焦裕祿的,另一個是張欽禮的。這些墓地成為了人們緬懷英雄的地方。

歷史的書寫權最終掌握在人民手中。為了表達對張欽禮的懷念,當地人民自發地建造了一座碑林來紀念他們敬愛的好縣長張欽禮。

這座碑林由當地家家戶戶共同建造,墓地上的紀念碑已經增加到了七十一塊,每一塊都記錄著人們對張欽禮的深深懷念之情。

結語

張欽禮的碑林靜靜地矗立在中州大地上,它坐落在廣闊的原野上,向著歷史、現在和未來訴說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這座碑林見證了張欽禮同志一生的奮鬥和無私奉獻,激勵着人們堅守初心,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這座碑林都將繼續訴說著這些偉大的價值觀,激勵着人們為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奮鬥。

張欽禮同志的事迹不僅僅屬於蘭考,也屬於全國。他的故事將繼續在廣大人民心中傳頌,成為激勵每一個為祖國進步貢獻力量的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