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長征結束之後,紅軍戰士們欣喜若狂之際,腦海中依舊有許多的疑惑未曾解開,他們常常在私底下討論:“如果當時蔣介石把瀘定橋炸毀,我們還能成功渡河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剛加入紅軍的小戰士也向彭德懷進行過詢問,就連彭老總也不明白,當年蔣介石為什麼不直接炸斷瀘定橋。
直到1965年,彭德懷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了四川省石棉縣,重新遊歷了大渡河,這才解開了困擾多年的疑惑,並且表示:“即便瀘定橋被炸毀,紅軍照樣能快速渡河!”
彭德懷究竟發現了什麼?大渡河上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天險要地,絕處逢生
瀘定橋橫跨在岷江之上,是瀘定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清朝時期,漢藏兩族本身就充滿的各種矛盾,再加上交通受限,兩族人民無法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康熙皇帝於是讓眾多的工匠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橋樑,這裡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大渡河寬度不足百米,但因其傾斜度大,水勢兇猛,成為了一條難以橫跨的大河。這也難倒了當時許多修建瀘定橋的工匠。
為了保障橋樑的堅固耐用,瀘定橋的主體由十三根大鐵鏈組成。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他們只能將鐵鏈在一邊固定好後,再乘船前往對面進行加固。為了成功修建這座橋樑,當時許多的工匠都葬送在了這裡。
西南地區的百姓為了紀念他們,還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噶達廟,給過往的商人講述這座橋樑的修建的難度。
紅軍反圍剿失利後,戰士們開始跟隨大部隊轉移陣地,走上了漫漫長征路。到了1935年的時候,紅軍部隊在國民黨的圍堵,以及惡劣生存條件下人數驟減之下。為了保存紅軍部隊的主要力量,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開始討論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毛主席等人在大會上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認為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勢力較為薄弱,紅軍可以轉戰西北地區,在那裡建立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一方面想要消滅紅軍,一方面又想削弱軍閥部隊的實力,於是讓李全山在瀘定橋上攔截紅軍,自己則坐享漁翁之利。
正如蔣介石料想的一樣,紅軍想要抵達西北地區,必然要經過大渡河。然而想要渡過大渡河,只能強行通過瀘定橋。
毛主席等人抵達這裡後,立刻開始分析下一步的作戰計劃。由於當時的大渡河正是水流最為湍急的時候,再加上能夠使用的船隻也寥寥無幾,讓三萬紅軍乘船渡河的想法也不攻自破。此時紅軍只能選擇強奪瀘定橋。
當時的瀘定橋已經被國民黨嚴加看守,為了阻止紅軍的進攻,橋樑上放置的木板也被他們全部拆除。河的對岸也部署了許多的火力點,儼然是一座堅固的堡壘。
飛奪瀘定橋
紅軍的主力部隊抵達後,毛主席分析敵我雙方的戰力部署,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毛主席認為:“如果紅軍的主力部隊無法快速渡河,一定會被後方追來的國民黨部隊蠶食殆盡。只有快速的從橋上衝過去,才能化解危機。”
隨後,毛主席讓紅一師的部隊向東岸前進,儘快繞到敵人的背後,配合正面的主力軍突破敵軍的封鎖。楊成武則帶領紅四團的先鋒部隊在正面吸引敵軍的火力,為紅軍的大部隊搭橋開路。
這場戰役中,楊成武的部隊要面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他們不僅要頂着敵人的炮火衝鋒,還要將手中攜帶的木板重新搭建在橋上。由於周圍並沒有什麼掩體,他們也很難進行有效的防禦,完完全全的暴露在了敵人的炮火下,隨時都會面臨著生命危險。
戰士們都是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早就見慣了生離死別,但當楊成武向眾人詢問誰要率先上橋的時候,戰士們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正所謂槍打出頭鳥,他們都非常清楚,這必將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戰鬥。
正當戰士們沉默不語的時候,廖大珠率先開口說道:“咱們加入革命不就是為了上陣殺敵,報答組織嗎?現在組織需要我,我願意沖在第一位,給紅軍的大部隊鋪路。”戰士們被廖大珠的話打動,紛紛主動加入了“搭橋”的隊伍中。
經過一番準備後,廖大珠和21紅軍戰士開始向瀘定橋方向發起進攻,而其餘的戰士們則向河的對岸開槍射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橋上的戰士們進行掩護。
廖大珠等人在槍林彈雨中匍匐前進,他們一隻手緊緊的抓住鐵鏈,一隻手將木板牢牢的固定在橋上。戰士們在剛開始搭建木板的時候特別困難,但隨着越來越多的木板放置在橋樑上,紅軍的部隊也快速的向前推進。
面對敵人炮火的阻擊,許多的戰士倒在了前進的路上,也有一部分戰士因為體力不支,失手掉進的河中。只不過敵人的炮火併沒有攔住紅軍戰士的腳步,每當前方搭橋的人員出現空缺的時候,總是會有人主動的頂替上去,不斷的向前鋪路。
正當李全山將注意力集中在楊成武的正面部隊時,紅一師已經成功的繞到了他們的後方,向他們的陣地發起了衝鋒。突如起來的變故讓李全山措手不及,只能趕忙分派兵力,攔截從後方衝來的紅軍。
正面的壓力減小之後,紅四團的戰士們加快了搭橋過河的速度,他們在一聲聲吶喊中向敵人的陣地衝去。第一個戰士上岸後,越來越多的戰士衝到了敵軍的陣地,他們緊密配合,很快就拿下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這場戰鬥僅僅持續了四十分鐘,卻有許多的戰士犧牲在了這個地方。那22位主動搭橋的勇士,也有四人永遠的留在了這裡。每當戰士們會想起這場戰鬥的時候,他們全都老淚縱橫,訴說著心中的無奈。
彭德懷故地重遊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的記者向參與過這場戰役的老戰士進行採訪,每當他們問起國民黨為何不炸毀橋樑的時候,戰士們也都不知曉其中的緣由。
彭老總則認為,當時紅軍進攻的速度較快,國民黨還未來得及炸毀橋樑,這個地方就已經被紅軍攻破了。面對彭老總的說辭,許多人都表示贊同,有些人還補充道:“國民黨和軍閥勢力不合,劉文輝既不想幫助蔣介石,也不想留下毀壞歷史文物的罪名,這才沒有炸橋。”
1965年,彭德懷在毛主席的極力推薦下,擔任了西南大三線建設的副總指揮,正因如此,彭德懷也獲得了重遊大渡河的機會。
來到四川省石棉縣後,彭德懷和眾人沿着河岸向上游前進,他們一邊探討接下來的建設工作,一邊談論起了紅軍長征時的往事。
沒過多久,彭德懷就來到了康定地界,他們發現這裡的河水清澈見底,與下游的河水截然相反,河水的深度也僅僅只能沒過膝蓋。
見此情景,彭德懷感慨萬千的說道:“當年紅軍剛剛抵達這個地方,還沒有來得及考察周邊地區,就被敵軍逼迫強行逼到了瀘定橋上。國民黨不炸毀橋,可能是擔心我軍會另闢蹊徑,找到更輕鬆的渡橋方式吧。”
正如彭老總想的那樣,如果瀘定橋被炸毀,毛主席等人肯定會發現更容易過河的方式,他們只拆木板不炸橋,就是為了迷惑紅軍。只不過讓國民黨沒想到的是,即便他們做足了準備,依然無法阻擋紅軍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