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柬埔寨華僑是如何推動柬埔寨經濟發展的?

法國殖民者的華僑政策

明清時期,柬埔寨華僑是如何推動柬埔寨經濟發展的?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雖都在發展,但各國發展並不平衡,法國的經濟逐漸被美國、德國等後起資本主義國家趕上,其在對外貿易中的優勢地外逐漸喪失。且在當時,法國與德國爆發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戰爭,戰爭以法國的割地賠款告終。受國內外政治困境及自身殖民利益的驅動,法國進一步確定了向東拓展勢力的方針,將擴張目標放在了中南半島

法國以宗教為先鋒,以武裝侵略為支撐,其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於1858年侵佔越南並設立西貢總督,接着將侵略步伐邁向柬埔寨。一方面,柬埔寨居于越南與暹羅之間,戰略地位重要,法國佔領柬埔寨以進一步穩固其在中南半島的殖民統治,從而與英國爭奪殖民利益。

另一方面,法國妄想以東南亞殖民地為支點,以進一步侵佔中國西南地區,增加其殖民利益。在法國的步步籌划下,法國於1863年佔領柬埔寨,以武力挾持及政治欺騙為手段與柬埔寨王室簽訂了《法柬條約》,宣布法國為柬埔寨的保護國,《法柬條約》中規定:“柬埔寨由法國保護;法國將任命一名法國官員為領事,駐紮在柬埔寨國王朝廷,聽命於西貢總督;他國如派領事進駐柬埔寨,須經法柬雙方同意。

如商人持有西貢當局的護照,從外國運載貨物入柬埔寨,不得徵收關稅。”此後,法國打着“保護”的名義掠奪柬埔寨資源。法國攫取柬埔寨的資源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柬埔寨人口有限且技術落後,法國人便將目光放在了華僑身上。

華僑移居柬埔寨已有上百年時間,他們在與柬埔寨民眾相處的過程中已融入當地,與當地聯繫密切,其在文化、經濟、生活等各方面均對柬埔寨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華僑善於經商且勤勞能幹,並擁有一定的技術與資本,在綜合考量華僑的現實條件和潛在力量下,華僑成為柬埔寨招攬的完美對象,於是法國採取了一系列招攬華僑的政策。

1865年,西貢總督“實行入境華僑享受免稅優待的鼓勵移民政策”,華僑只需要加入某一地方幫會便可以留在柬埔寨,此政策為華僑前往柬埔寨打開了通道,越來越多華僑湧入柬埔寨。綜上所述,華僑移往柬埔寨是多種原因相交匯的結果,中國國內生存環境惡劣,人地矛盾尖銳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國內戰亂及政府政策的轉變成為沿海人口向外遷移的客觀因素。

柬埔寨本身的吸引力及地緣、血緣的牽引進一步促進了人口向柬遷移;國際背景下法國殖民地對勞動力的需要,進一步刺激了人口流動。總之,在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明清時期華僑遷移柬埔寨的浪潮。但明清時期各階段不同,移民緣由的側重點也不同。

明朝前中期華僑形態主要為華商,移民緣由主要為經濟緣由,華商在中柬兩國間進行商業貿易,商業貿易的發展又進一步帶動了人員的流動。明末清初,國內由於新舊朝代更替,戰爭頻發,民眾此時期移居柬埔寨主要受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並在當地形成華僑社區。

清朝前中期華僑繼續前往柬埔寨,受僑居地同鄉親緣及地緣的影響最為明顯,柬埔寨華僑社會進一步擴大。清後期華僑的主要形態為華工,華工主要受國際移民浪潮和西方殖民掠奪的影響而移居柬埔寨。

明清時期柬埔寨華僑取得的成就

華僑移居柬埔寨的歷史歷經千年,長期的移民交流中華僑與柬埔寨民眾相處融洽,在各方面均取得成就,但因為身份問題,華僑的政治參與度不高,這主要與明清時期朝貢體系的影響有關,“朝貢體系以經濟和文化互動為根本內容,華商在中國與東南亞之間也主要從事經濟和文化交流,這決定了華商與中國之間的有限互動必然具有明顯的非政治性。”

法國以“保護國”名義在柬埔寨建立“條約體制”後,華僑的政治參與在法國的管控下仍然有限,未在華僑生活中佔主體,因而,華僑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及文化交流方面。

明清時期華僑與當地民眾相互交融,兩者共同促進柬埔寨華僑社會的發展。華僑是柬埔寨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柬埔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柬取得了重要成就。華僑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華僑成為促進柬埔寨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另一方面是華僑成為推動中柬經貿往來的重要媒介。

推動柬埔寨經濟發展

明清時期,柬埔寨為傳統的農業國家,在中南半島各國的爭奪及法國的壓迫下,柬埔寨的農業、工業等各方面發展落後。華僑的到來雖難以使柬埔寨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們分布於柬埔寨的大街小巷,從事各行各業,以自己的力量潛移默化地推動柬埔寨經濟的發展,為柬埔寨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柬埔寨經濟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耕作方式落後,種植的糧食作物為稻米,落後的生產方式下稻米的產量有限。華僑移民到柬埔寨後,很多人從事農業生產,他們辛苦勞作,開墾土地,挖掘農業發展潛力。鄚玖就曾大力發展河仙的農業,河仙“地近赤道,天氣炎熱,禾一歲數稔”,河仙距離赤道較近,氣候炎熱,樹木繁茂,稻穀一年三熟。


此種氣候條件下雖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河仙由於境內多山與河流,土地荒蕪,尚未開墾,致使農業可耕種面積少,農業發展落後。且由於當地“中間巨漬江涵,而為河仙之湯池”,造成河仙內部排水不暢,為農業的發展帶來較大障礙。鄚玖抵達河仙后,將河仙的土地分給人民,併購買農具分發給農民,大片土地經過開墾後變為農耕區。

鄚玖還根據河仙山河的走勢,修建水利工程,對田地加以灌溉,大片土地成為肥沃的良田。鄚玖來河仙不僅帶來了同鄉家眷等人口資源,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華僑使用傳統的糞便堆肥,提高土壤的肥力,進而增加產量。這對於當時“土地經營規模很小,產量很低,便於增加產量的灌溉工程稀缺”的柬埔寨來說,農業已有很大進步。

除了種植稻米外,華僑還種植蔬菜,養殖禽畜。十九世紀中葉,潮州人經營的菜園區範圍不斷擴大,向金邊市場供應了大量的豆芽、芥蘭、雞鴨、蛋類等食物,滿足了金邊區市場的食物需要。柬埔寨的經濟作物主要為胡椒,隨着華僑到柬埔寨,中國先進的胡椒生產技藝傳播到柬埔寨。

“18世紀中葉,鄚氏家族引進的海南移民從貿易轉向胡椒種植”,雖然高棉人從吳哥時代起就會採集野生胡椒,但胡椒種植需要投入巨額的成本並進行精細的勞作,這使得高棉人難以長期深耕於胡椒業,華僑便逐漸轉向胡椒業經營。在華僑的精心經營下,種植園的面積越來越大,柬埔寨的胡椒業發展起來。

海南種植園主還從海南僱傭工人來柬埔寨從事胡椒種植,“由於是在華僑的精心指導下進行種植的,所以其方式是中國式的,在田畦上插枝、壓枝、除草、灌水、施肥、培土等”,隨着華僑對胡椒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推廣,胡椒種植技術在柬埔寨傳播開來,胡椒成為整個法國時期柬埔寨最寶貴的出口產品。

柬埔寨手工業落後,尚未發展起來,難以滿足民眾所需。河仙銀礦資源豐富,多分布於真森山,真森山植被繁茂,樹木林立,仍為原始狀態,交通不便,人力未足,真臘王朝還尚未開發,“銀礦出於河仙鎮真森山,其苗甚旺,尚在封固,朝廷未事開鑄”。

鄚氏家族到柬埔寨後,開發銀礦,並用其鑄造貨幣,流通於市場。清朝中後期,華僑還為了適應當地環境所需,創立了一些工業產地,發展柬埔寨的工業,“創立的工業,以製糖業、織造、膠鞋、裂皮、洋燭、肥皂、陶瓷、粉絲與汽水等最著成就。”除此之外華僑還帶來了冶鑄技術、製鹽技術及香料製作工藝,柬埔寨的工業逐漸初具雛形。

柬埔寨為著名的魚米之鄉,漁業資源豐富,華僑到柬後經營漁業,開發漁業資源。河仙與海為鄰,深海與淺灘交互相映,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其地多“大魚、海參、海鱉、玳瑁蚌蛤、蝦米、鹹魚、燕窩、海鏡、象耳螺。”

鄚氏家族將豐富的物產資源作為交易的貨物與周邊地區進行貿易。除河仙的漁業資源外,柬埔寨“其地所產為魚、鹽,每歲春夏之交必發洪水,一、二月間水始退,滿地皆魚,民收而販之外埠,以敷一年食用。今粵人所食成魚,蓋多由金邊國來者”。

總的來說,華僑捕捉魚蝦,於市場販賣,不僅滿足柬埔寨當地所需,還將部分漁業資源運至中國販賣,滿足中國民眾的日常所需。華僑還從中國引進優良的魚苗,引進四種潮汕著名的池松魚、鯪、草、鯉四種魚苗,以進一步促進柬埔寨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