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國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戰國時魏國第3任國君,魏武侯之子。
網絡圖片,侵權聯刪
魏武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70年),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時年已三十歲。魏惠王在其父死時,與其弟公子緩爭位。這時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策划下,聯合進攻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並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但在如何處置魏國上,韓、趙兩國發生了分歧,趙國要除掉惠王立公子緩,讓魏國割地給兩國;韓國主張將魏國分為兩個國家,不主張殺掉惠王。魏分為二,國力就大為削弱,不會再對韓、趙構成威脅。趙國不同意韓國的主張,韓國不高興,就連夜帶着軍隊撤出戰場。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國沒有被分為兩個小國。由這一件事可見,三晉的聯合,以魏為盟主的關係已開始破裂。
濁澤之敗並未損傷魏國的元氣,次年魏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敗趙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國雖打敗了韓、趙,保住了獨立,但自此因三晉聯盟破裂而陷於孤立的境地。在三晉聯盟破裂的前後,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強大起來,對魏國構成了威脅。
魏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魏惠王即位後,曾與齊國國君桓公午相約會盟,而"田侯牟背之"。齊國在東方以大國的身份,拉攏、脅制周圍的一些中小國家,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四月,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始收取一些貢物,表明齊國對魏國的霸業發起了競爭。在秦、齊東西兩方的進逼下,魏惠王重新與韓、趙和好結成聯盟,施惠於國內人民。
魏惠王自稱治國盡心竭力,河西發生災荒,就將那裡的災民安置到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西。當河東發生災荒 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是魏國的人口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來。
魏惠王問怎樣才能治好國家。孟子說;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要耽誤繁殖飼養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鬧饑荒。認真地辦好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上,老人就不再用為自己生活奔勞。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藏。
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都到大梁來朝見惠王,魏惠王又恢復了魏文侯、武侯時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澤會諸侯朝天子的舉動。逢澤之會,不僅有十二個中小國家,戰國七雄中秦、趙、韓國都在其中。魏惠王率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大國及一些中小國會盟朝天子,使魏國的霸業到達頂峰。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 (今河南睢縣),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見襄陵之戰),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去侯稱王。同時再次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邀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爾後同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於是韓魏翻臉。
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國向韓進攻。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 大戰於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國又受齊、秦、趙三國三面進攻。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兩次大戰都被齊國的孫臏打敗。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次年,魏、秦交戰,魏軍又大敗,主帥公子卬中計被俘。不久,徹底放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
魏惠王后元五年(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佔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為了聯合他國抗秦,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為王 (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於甄(今山東鄄城縣北)。魏惠王兩次會齊威王,都是卑躬屈節的。但這並不能制止強秦的進攻。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國為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敗魏軍於襄陵,奪取八個邑。次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採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致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為相。魏惠王對外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此後國勢日弱。同年,魏惠王卒,享年82歲。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