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江澤民看望聶榮臻,臨別時囑託:聶帥是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

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錘鍊出聞名世界的十大元帥,當他們從毛主席手中接過委任狀時,幾乎都是正當壯年,風采照人。

可惜歲月無情,從1963年羅榮桓率先告別人世,到90年代初徐向前畫上生命的句號,威名赫赫的十大元帥,只剩下素有“儒將”之稱的聶榮臻。

對於聶榮臻的身體狀況,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高度關注,他們說聶帥的健在,是國家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1990年,江澤民看望剛剛病癒的聶榮臻,臨別時向在場的人邊拱手邊說:

“現在我們國家的元帥就剩下聶老總了,我代表黨中央向諸位拜託了,希望大家把老帥照顧好。”

病中不忘關心科學事業

“居安不能不思危,聞之不能不過問。”這是聶榮臻晚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聶榮臻一生鍾情於科學事業,即便到了晚年,仍舊痴迷於此。

改革開放之後,隨着我國各方面的不斷發展,為了調動廣大群眾發明創造的積極性,由中國科學院幾十位院士和國家領導同志發起,成立了中國發明協會。聶榮臻得知此事後,立即給予了熱情支持,並欣然答應擔任協會名譽會長。

早在1956年的時候,鄧小平代表中央徵求聶榮臻對工作安排的意見,聶榮臻當即表示,自己對科學技術工作感興趣,我們國家太落後,迫切需要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就這樣,聶榮臻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接替陳毅主管科學技術工作。

圖丨聶榮臻陪同周總理接見科學家

當時很多同志都為聶榮臻的身體情況擔心,科學技術工作剛剛起步,工作千頭萬緒很忙,而且和知識分子打交道,麻煩太多,勸說聶榮臻不要管這個事。但聶榮臻說,自己不怕麻煩,為了祖國富強,自己就是要抓科技工作。

以科學技術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是聶榮臻青年時期的夙願。早在1919年,聶榮臻就懷揣“科學救國”的願望,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後來他接觸到馬列主義,才逐漸認識到,一部分人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當時是救不了中國的。

革命戰爭的勝利,為聶榮臻實現早年的夙願提供了大好時機。在擔任國家科委主任時,他還成立了“發明局”,主管全國發明創造工作。

1985年,中國發明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成立大會,聶榮臻向大會發去賀電,祝願協會“蓬勃發展,碩果累累”。當聶榮臻的賀電宣讀完畢後,會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當時聶榮臻雖然已經是久卧病榻,但仍關心發明協會的工作情況。每當聽說協會取得了新的成績,聶榮臻總是由衷地高興。

有一次,一個青年發明家送給聶榮臻一套自己發明的煮茶炊具,聶榮臻在輪椅上拿着仔細端詳了一番,連聲說很好,並鼓勵這個發明家再接再厲以更多的發明貢獻給祖國。

圖丨聶榮臻在天津參觀工業彙報展覽

雖然聶榮臻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但對於我國科技事業的心情,卻有增無減。女兒聶力在結婚之後,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只要一回到家,總會被父親問長問短,但話題總是離不開科技工作。

尤其在遇到重大試驗時,聶榮臻更是倍加關心。試驗成功,他比誰都高興;試驗不順利或者失敗,雖然也會流露出心煩,但更多的還是鼓勵。

1991年7月,我國首發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進行發射試驗,由於檢測時發生故障,便比原計劃推遲了幾天。當時聶力為了不讓父親惦記,實事求是地告訴他真相,聶榮臻立刻安排秘書寫信,告訴國防科工委的領導:

“這樣推遲幾天是對的,慎重一點好,把原因查清楚,問題解決了再發射。”

聶榮臻的囑託,讓西昌的科技工作者們深受鼓舞。

後來火箭試驗發射成功,聶榮臻當即致電祝賀:“這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又是一個創舉吧!

圖丨聶榮臻等領導同志觀看1059導彈點火

考慮到聶榮臻的身體情況,醫生要求不能讓他再操心,再勞神受刺激,因此聶力夫婦和工作人員在有些事情上,盡量不告訴聶榮臻。可當聶榮臻發現之後,就有些生氣了,發牢騷說:

“不錯,我們是‘廢物’了,但‘廢物’還可以利用嘛。我不管事了,但不能不關心事啊,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事。”

面對這樣的老人,聶力夫婦和工作人員既心疼又為難。

1992年,我國要為澳大利亞發射同步衛星,聶榮臻知道以後就密切關注,因為這一次使用的是“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如果發射成功,將來發射宇宙飛船也將採用它,對於國際國內的影響都很大。

當時聶榮臻的病情已經明顯加重,心力衰竭相當嚴重,但仍每天詢問有關發射的情況。當聽說發射失敗的消息後,聶榮臻沉默了許久,隔了好半天,他像是自言自語又像問工作人員:

“不是一切準備得很好嗎?出了問題是什麼原因?”

工作人員只能回答說正在查原因,具體什麼問題不太清楚,聶榮臻就不再言語了。

圖丨聶榮臻在錢學森陪同下檢查兩彈結合試驗準備情況

第二天,聶榮臻的情緒恢復了往常,讓工作人員轉告國防科工委,“澳星”的問題要認真查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當聽說幾個月後將再次安排發射時,聶榮臻若有所思地說:“那一天,我能等到嗎?”

對老戰友的關心和惦記

除了關心國家的科技工作外,晚年的聶榮臻,對於老戰友還格外關心。

1986年秋天,劉伯承到了彌留之際,聶榮臻趕去醫院探望。當看到原本身材高大的劉伯承,躺在病床上蜷縮成一團,聶榮臻的眼眶頓時充滿了淚水,俯下身子握住老兄的手,無言以對。

回到家之後,聶榮臻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獨自坐在沙發上喃喃自語:“在大渡河邊,我覺得他那麼高大,可是現在,怎麼就這麼一點點了……”

然而幾天之後,葉劍英病危的消息傳來,聶榮臻聞訊趕到醫院,聽完副院長的簡要彙報後,聶榮臻有些責備地說:“這麼嚴重了,怎麼才告訴我?”

圖丨葉劍英和聶榮臻元帥

站在葉劍英的病床前,聶榮臻輕輕握住葉帥的手,眼淚不自覺地滑落下來。當時已經身陷昏迷的葉帥居然睜開了眼睛,當看到聶榮臻時,他的手也在一點一點地用力。

兩位老友就這樣握着手一言不發,他們似乎都意識到這是永別。

老戰友一個一個過世,讓聶榮臻一次次沉浸在悲痛之中。好幾天都情緒低落,吃不下飯,後來一個小護士費了好大的勁,才把聶榮臻逗樂,大家看到聶帥笑了,心裡才踏實了一些。

在聶榮臻90歲那年,工作人員在幫他整理儲藏室時,發現了一個造型奇特的煙灰缸。聶榮臻想起那是自己訪問東歐時,外國人送給他的,但他不吸煙,結果一放就放了40年。

當工作人員詢問如何處理這個煙灰缸時,聶榮臻想了想說,送給小平吧。過了幾天,鄧小平讓人專門打來電話,說這個煙灰缸他用得很好,感謝聶帥還惦記着自己。

1990年,86歲的鄧小平來看望91歲的聶榮臻,老哥倆見面後親熱地打招呼,坐在一起相互凝望,眼神中充滿了關切的問候。鄧小平說過了90就是勝利,聶榮臻聽到後微微一笑:

“那我就算是勝利嘍!”

圖丨鄧小平與聶榮臻

說罷,兩人哈哈大笑,就像一對調皮的孩子。這是他們二人最後一次見面,兩人就像是約定好的,聶榮臻活到了93歲,鄧小平也活到了93歲。

按照鄧小平的說法,兩個人都是“勝利者”。

1992年2月,距離聶榮臻去世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又惦念起病中的彭真,讓秘書給彭真的夫人打電話,請她代為問候,並向彭真轉達幾件事:

1.大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黨內領導人健在的,只有四五個了,請多保重,不能走時不要勉強,可坐在車上讓人推着走;

2.自己的心臟病有好轉,但腸胃消化不好,謝謝彭真同志的關心;

3.自己已93歲,入黨70年,仍想爭取多活幾天,看看社會主義祖國的發展;

4.我一生,生而無憾,死而無恨;

5.現在出版的東西太多,同一件事情,說長論短的都有,還是任人評說吧。

說到二人的交往,最早要追溯到1931年,當時彭真被捕入獄,雖然聶榮臻當時還沒有見過彭真,但還是想方設法營救他,並派人給他送錢送物。

1938年,彭真代表北方局領導晉察冀邊區工作,協助聶榮臻指導晉察冀等地黨的工作。後來彭真開始擔任晉察冀分局書記,聶榮臻擔任委員,二人一個主持黨的工作,一個主管軍事,一起並肩戰鬥了3年。

圖丨聶榮臻、彭真等在晉察冀根據地阜平縣合影

1941年初,彭真赴延安參加“七大”,聶榮臻成為代理分局書記。雖然二人在工作上分開,但戰鬥友誼卻保持了一輩子。

新中國成立前,聶榮臻代立北平市長,後來彭真從聶榮臻的手中,接過了北京市長的領導職務。聶榮臻領導全國科技工作之後,彭真在攻破“兩彈”的難關中,給予聶榮臻堅決的支持。

1988年,鄧小平主動要求退下來,聶榮臻得知後和彭真交換意見,一致認為鄧小平還不能退,堅決擁護鄧小平領導大家再干幾年。

聶榮臻晚年由於生病行動不便,彭真就經常去聶帥家做客。每次彭真搞調查研究回來,總要向聶榮臻彙報情況,交換意見。後來彭真生病之後,兩位老人便不能促膝談心,由秘書或家人代為走動看望。

原本兩位老人約定1992年天氣稍熱的時候,共同小住一段時間,沒想到卻成為了泡影,成為兩位老人一生的憾事。

臨終前不忘關心家鄉和人民

1992年3月,經過對聶榮臻身體情況的評估,醫生告誡聶榮臻的家人們,必須讓聶帥絕對休息,不讀報看新聞,不聽彙報。聶榮臻知道以後,說自己一生革命,怎麼能啥也不幹光休息,與其讓自己胡思亂想,不如給他說點事。

在家人們不斷地反映下,醫生“妥協”了,規定不能聽取任何彙報,但可以看看新聞,聽聽文件,每天不準超過半小時。

圖丨90歲的聶榮臻

4月,醫生髮出病情通報,聶榮臻心力衰竭,病情危重,隨時可能發生意外。隨後江澤民給聶力打去電話,讓她積極動員父親住院治療,但不可勉強。由於要去日本訪問,他不能前來探望,只能由聶力代為問候。

由於聶榮臻不願去醫院,醫生們只好在家做好搶救工作,經中央領導同意,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開始着手準備後事。

4月12日,聶力上班離開家之後,聶榮臻將兩位老秘書叫到身邊,說自己恐怕難渡過這一關,趁着頭腦清醒,留下幾句話作為臨別遺言吧。聶力下班之後,從錄音機里聽到父親留的話,忍不住啜泣起來。

雖然父親的聲音時斷時續,但很有邏輯,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聶榮臻在從容不迫地安排自己的後事。

又過了一個月之後,聶榮臻感覺自己的身體情況更加不好,便叮囑秘書說:“我的後事安排一切從簡,按中央指示辦。”

圖丨聶榮臻與女兒、外孫女合影

兩天之後的5月14日上午,警衛參謀照例給聶榮臻讀報,當聽到一場春雨緩解了北方的乾旱時,聶榮臻高興地說:“這就好了,民以食為天呀。”下午秘書給聶榮臻念了一份台灣情況的簡報,聶榮臻說:

“海峽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問題。‘一國兩制’是最好的形式。”

這天下午,聶榮臻家鄉的領導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請大家為江津的發展出謀劃策。聶力應邀出席會議,在結束之後,原本為參會者準備了便餐,但聶力考慮父親身體不好,和江津的同志合影留念後,就離開了會場。

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到了晚飯時間,聶榮臻以為女兒是吃過飯回來的,還開玩笑地說她的口福真好,結果聶力告訴他自己沒有吃飯。

“為什麼不吃?”聶榮臻問道。聶力說自己要趕回來看他。聶榮臻聽完之後高興得笑了,又詢問下午開會的情況,聽完聶力的講述後,聶榮臻說:

“就是要改革,要開放,要不江津不能發展。”

圖丨聶榮臻與夫人、女兒在家中合影

說到家鄉,聶榮臻又流露出濃濃的鄉情,喘着粗氣說江津有一種特產叫米花糖,但由於包裝上不去,一直打不開銷路,並說產品要打出去,就要在包裝上有所改進。

聶力心想,父親身體都這個樣子了,還在操心。就勸說他好好休息。吃過晚飯後,全家人陪着聶榮臻看新聞聯播,快到8點的時候,又陪他看《動物世界》的錄像。

聶榮臻喜歡動物,看得津津有味,結果看了半個小時之後,醫生提醒不能再看了,聶力就用遙控器關掉了電視。

聶榮臻不知道有遙控器,只是看到電視突然沒圖像了,還疑惑地說還沒演完怎麼就關了。家人們說今天只演一半,下面一半明天再看。

接着大家隨便和聶榮臻聊聊天,給他講述外面的一些情況,聶榮臻說要多搞點塑料大棚,解決群眾吃菜難的問題。大家告訴他,各級都在抓“菜籃子工程”,聶榮臻聽到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9點半護士照顧聶榮臻洗漱,聶榮臻叫住正要離開的秘書,問他們軍事文選什麼時候出書,紅軍時期的12篇電文收進去沒有。秘書回答說全收進去了,建軍節前就能出版。

圖丨聶榮臻全家福

聶榮臻點了點頭,待秘書離開之後,聶榮臻又對妻子和聶力夫婦說:“你們也回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呢,我這裡沒事了。

這是聶榮臻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半個多小時後,聶榮臻沒有哼一聲,沒有說一句話,不知不覺在睡夢中安詳離去了。

按照聶榮臻的遺願,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八寶山一棵松柏樹下,另一部分送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烈士陵園。

共和國最後一位元帥永遠地去了,但他為新中國立下的豐功偉績,卻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