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長征途中毛澤東能夠崛起,背後有周恩來的三大功勞?

為什麼說長征途中毛澤東能夠崛起,背後有周恩來的三大功勞?

長征中的周恩來

1933年9月底,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採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這是蔣介石下了血本,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剿”,他志在必得。

這時候的中央領導權已經被王明攫取了,在他的遙控下,以博古為首的一干人堅決執行王明“左”傾錯誤,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進行不遺餘力的打壓和排擠,剝奪了毛澤東對一線紅軍的指揮權,改而由德國人李德指揮紅軍進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紅軍的厄運就此來臨。

李德完全就是瞎指揮,他壓根不了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將蘇聯紅軍作戰的經驗全部生硬照搬過來,完全脫離前線實際,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依靠地圖指揮作戰。更要命的是,他拒絕接受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所有建議,導致紅軍一敗再敗。

早在1934年春,自知扛不住國民党進攻的李德就對博古說,要準備作一次戰略大轉移。尤其是1934年4月28日廣昌失守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入中央蘇區腹地,這就意味着中央紅軍敗局已定,無力回天了。

5月間,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並把這一決定向共產國際請示。6、7月間,共產國際複電同意中央紅軍撤離蘇區,實行戰略大轉移,這就是長征。博古等人對中央紅軍的這次戰略轉移並沒有打算走太遠,只是準備到湘鄂西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然後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為了準備這次戰略大轉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政治上由博古說了算,軍事上由李德說了算,周恩來則只能具體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執行,並不能參與所有大事的決策。這就意味着,所謂的“三人團”實際上就是由博古和李德把持的“二人團”而已!

1934年10月10日,形勢危急,中央紅軍再不撤離,就要全部被國民黨軍“包餃子”了。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這才率領中央紅軍主力和後方機關共計86000餘人,帶着罈罈罐罐等許多行李,浩浩蕩蕩地開始了長征。

油畫作品《遵義會議》

紅軍在突破國民黨軍隊重兵設防的第四道防線時遭遇慘敗,這就是湘江戰役的大失利,紅軍雖然跳出了敵人的重圍,但為此付出了犧牲50000多人的代價,中央紅軍只剩下了30000多人。但這時的紅軍仍然處於極端危險之中,博古和李德仍然堅持按計划到湘鄂西去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就等於往敵人預先布下的口袋裡自投羅網。

之前多次向博古等人提的建議被拒絕,但這次是生死攸關的時刻,毛澤東再次建議,堅決主張要放棄原定計劃,改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經歷湘江戰役的慘敗,部隊的指揮權實際上已經從博古和李德轉到了周恩來的肩上。從這時起,周恩來就堅決贊同毛澤東的主張了。

在通道和黎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都堅決主張採納毛澤東的意見,此時周恩來的分量已經重到了可以起決定作用,所以,最後通過的決定是完全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形成的,也就是放棄原定計劃,改而向貴州進軍,正因為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中央紅軍從長征以來第一次擺脫了被動局面。

緊接着,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在長篇發言中分析和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錯誤軍事路線,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並指明了今後的方向。周恩來再次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毛澤東能在長征途中崛起,與周恩來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是分不開的,這是周恩來的第一大功勞。

對周恩來說,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還不夠,他的第二大功勞就是,利用一切時機極力推舉毛澤東上位。就在這次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今後的行動。周恩來在紅軍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和影響力,他的提議馬上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毛澤東自己後來也認為,“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四渡赤水(油畫)

在這個非常時期,周恩來的態度對於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的崛起實際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於是,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而且,會後中央常委開會確定分工,決定毛澤東作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很顯然,這就意味着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能夠決定紅軍的行動了。

儘管在周恩來心裡已經非常清楚,只有毛澤東能挽救紅軍,能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奪取勝利,但是由於毛澤東此前被王明、博古等“左”傾錯誤打壓、排擠得太厲害,現在他要在紅軍和黨內崛起,必須要經歷一個慢慢服眾的過程,所以,只能先讓他作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的身份來發揮作用。

一旦有了舞台,毛澤東的軍事天才就得到了充分展現。當時,中央紅軍打勝仗靠的就是毛澤東定下的戰略方針路線,在這方面,毛澤東是無人能及的,也是沒人能夠替代的。但每次戰役的布置、使戰爭勝利則是周恩來具體指揮的,這就是周恩來的第三大功勞。在事實上,這一點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毛澤東定下大的戰略方針路線,周恩來負責具體執行和落實,從這時起,毛澤東和周恩來就開始了這種天衣無縫的合作關係,此後,這種天衣無縫的合作關係一直延續到建國後新中國的建設當中,一直到他們去世。

在具體戰役的布置、使戰爭勝利的方面,周恩來具有任何人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的傑出才能:他不但知道國民黨軍隊中哪個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哪個是雜牌軍,具體作戰能力如何;他更清楚紅軍哪個師戰鬥力強,哪個師的戰鬥力弱。所以,他的指揮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剋制敵人的短處。

而且,周恩來對部隊的了解也是無人能及的:每支部隊有多少人、多少槍、多少子彈,每次戰鬥結束後部隊傷亡多少、補充多少,周恩來都一清二楚。所以,部隊軍事指揮員為了不被周恩來給問住,他們自己必須更詳盡地掌握部隊的情況。因此,周恩來在部隊中享有極高的威信,而他的性格又讓大家非常願意跟他接近。甚至大家都喜歡叫他“鬍子”(長征中的周恩來留有美髯)。

長征中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博古(右一)

此後,有了周恩來的鼎力相助,在毛澤東用兵如神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地穿插於敵人的重兵集團之間,最終得以擺脫了國民黨軍數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在長征途中殲滅紅軍的計劃,取得了長征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自此,毛澤東在紅軍和黨內迅速崛起。

很顯然,毛澤東在長征途中能夠迅速崛起,與周恩來在背後做出的這三大功勞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周恩來傳》: 金沖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毛澤東傳》: 金沖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