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人一出生,就處在燈火輝煌的年代,真的很難想象沒有照明的古代,人類是怎麼生存的,尤其是在充滿危險和未知的黑夜。但隨着社會文明不斷地發展,人類也找到了火種,並且想出了保持火種的辦法。從許多的古代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古人總是會隨着攜帶一種火摺子,一吹就可以用來照明,那這個東西到底是有什麼原理呢?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火的重要性,不僅可以用來煮熟食物,還可以用來驅趕野獸,帶來光明和希望。這麼重要的發現之後,人類對火的依賴也越來越多,但如何獲得火種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剛開始人類會利用太陽光聚焦的方式來生火,但是這樣的方式並不輕鬆,萬一陰天或者下雨天就無法生火。於是人類又發明了鑽木取火,用尖銳的東西摩擦木頭,再加上一些引燃材料就能生出火來。這可是一件體力活,就算是體魄強健的男子也需要五六分鐘才能完成,而且對木頭的要求也很高,有一點點的受潮就不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另一種生火方式,那就是火石,用一些燧石或者鵝卵石相互摩擦就能產生火星,而這還需要一些用艾草製作的火絨來助燃。慢慢地又出現了火鐮,將一些易燃材料用皮製品包起來,側面有塊一摩擦就會冒火星的火鋼,形狀酷似鐮刀,只要用火石打擊鋼條,就能讓裡面的引燃材料生火。這種方式明顯比前面的方式都要更加快速地生火,因此在古代流傳了很久。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改進,為了更方便攜帶又更容易生火,之後就出現了火摺子。
很多人都不理解到底火摺子是怎麼生火的,為什麼只要打開一個小竹筒,對着裡面吹一口氣就有火星冒出來。其實這跟墓穴中的長明燈原理相似,利用白磷等燃點比較低的物質來引火,一旦接觸空氣就能快速復燃。而火摺子的原理也是如此,先要準備一些易燃物質,大多是一些晒乾後的紅薯藤蔓,將其纖維徹底打散之後與棉花等物質混合就可以成為引燃物。
除此之外還需要一些火點比較低的化學物質,比如硫磺、硝石、松香等,這樣就很容易再次燃燒。只需將這些東西燃燒一半之後熄滅並且裝到竹筒里,蓋上蓋子來斷絕空氣,這樣火苗就消失了,但裡面的物質仍舊處於半燃半滅的狀態。而當打開蓋子之後,裡面的物質接觸到了氧氣,再加上人工吹氣幫其助燃,自然就能讓裡面的東西快速復燃,從而產生短暫的生火效果。
火摺子確實更快地實現了生火的需求,而且攜帶方便,讓之後的古人都享受到了生火的便利。出遠門的人總是不忘帶在身上,萬一在荒郊野嶺迷路,還能自己生個火堆,不僅可以驅趕野獸,也能烤點野味來充饑,確實很方便。直到火柴的出現,火摺子才慢慢從歷史的舞台上退下去。二十世紀初,瑞典人發明了火柴,它將一些易燃物質充分混合,覆在細小的木棍一端,只要將其摩擦就可以立馬產生明火。雖然火柴很快就會燃燒完,火苗也很小,但是足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
儘管古代的科技水平很低,但是古代也有聰明的人,他們早已知道了生火的奧秘,知道了可以通過易燃物、助燃材料生火以及摩擦起火的生火原理,而且也開始探索保存火種的辦法。不管是打火石還是火摺子都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充分說明了古人在沒有先進科技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正常地生活。雖然現在的生火設備越來越先進,花樣越來越多,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都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將之延續和擴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