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援助新中國建設,力度前所未有,7大項目關係中國後續發展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赫魯曉夫作為曾經蘇聯的領導人,已經很少被人提及,尤其是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人。

只是我們還得是需要感謝他曾對新中國發展所做出的的一些支持和援助。

那麼他究竟給了我們哪些幫助呢?

史無前例的援助,改變了百廢待興的中國工業基礎

赫魯曉夫作為蘇聯的領導人,在他執政伊始,就給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送來了七大項目,分別是。

蘇聯提供中國急需的糧食和食糖,幫助解決中方糧食短缺問題,幫助中國建設急需的重工業項目,解決國家關鍵發展問題;

主動提供5年期的巨額無息無擔保貸款滿足中方資金使用;

全面廢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的《秘密補充協定》;

主動調整中方人民幣和蘇聯盧布的比值;

轉讓雙方合資經營公司裡面的俄方股份給中方;

原子能方面,除無償提供核心技術外,還幫助培養人才,幫助建設核工業體系,抵禦美方威脅;

主動將旅順的蘇軍海軍基地連同大量設備全部送給中方。

這些項目的實施,無疑從根本上加強了新中國的力量,壯大了新中國的實力,讓中國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有了更足的底氣。

這些項目的實施,讓中國受益匪淺,即使之後兩國關係發生變化,這些合作項目卻繼續發揮出了關鍵作用,幫助中國實現了獨立自主。

那作為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為何要做這麼大的決心,為中國建設出這麼多力呢?

很多人都對此迷惑不解,尤其是西方的領導人,因為他們從沒有見到過有哪一國肯給自己的鄰國這麼大援助的。

這筆191億元的援助資金,約佔蘇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7%,是地道的大手筆

這筆巨額的援助不僅讓西方領導人感到目瞪口呆,連蘇聯領導人內部都有反對的聲音。但赫魯曉夫不顧反對,強硬地批准了該項計劃,並交付實施援華項目。

在中方國防軍工企業的援建項目完成後,蘇聯為了支持中方的經濟建設,將這些技術能有效傳承下去。

還特意派出一批頂級專家幫助中方培養出本土人才,額外建立起了一批高等專業院校,填補了中方技術的空白。

不僅給了中國“大魚”,還給了“捕魚技術”為了一步到位還幫助培養卓越的“捕魚能手”。

為了加快人才培養,蘇聯還接收了一批來自中方的人員到莫斯科等地進行培養。

蘇聯的幫助是全方位的,不僅協助我國建設各種急需的重工業企業,還在軍事上進行了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有效打擊美國和蔣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勢,動輒派遣武裝飛機騷擾沿海區域,赫魯曉夫派出了蘇聯空軍進入我國境內。

除了傳授必要的軍事技術外,還親自協助我軍共同抵禦美國飛機的多次侵擾,保護了中國。

在當時,新中國處於百廢待興,工業、軍事等方面都需要全面的發展。

正是由於蘇聯斯大林、赫魯曉夫的全力幫助,才使我國開始逐步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在赫魯曉夫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國的經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無論是工業經濟發展還是國防建設都有目共睹,不僅成功實現了自主防衛,也為日後發展夯實了基礎。

兩廂情願的幫助,增強了共產國際力量

赫魯曉夫為何要如此慷慨呢?他的目的究竟何在?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赫魯曉夫身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蘇聯國內外局勢說起。

從國際形勢來看,1945年在中蘇美英等國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大戰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後終於在日本投降後結束。

作為同盟國的美蘇由於共同敵人的消失,此時開始內捲起來。

首先是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於1946年3月5日利用訪美的機會,發表了臭名昭著的鐵幕演說公開撕裂世界。

這篇演說標誌着東西方世界開始由合作轉為對抗,並用冷戰的形式一直到蘇聯解體,兩德統一為止。

一年後杜魯門又在3月12日出台了“杜魯門主義”,正式將世界劃分成了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

從此,正式啟動了史無前例的冷戰,給世界的和平蒙上了陰影。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原本被殖民主義奴役的眾多國家開始覺醒,紛紛發起了民族解放運動

隨着戰爭的勝利,很多國家掙脫了殖民者的束縛,贏得了勝利,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以老牌帝國主義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明顯不甘心退出這些殖民地,妄圖繼續霸佔他們的領土。

然而,由於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際以強有力的手段加上這些國家內部工人階級的崛起,有效打擊了這些殖民勢力。

1947年為了壯大西方勢力,拯救戰後的資本主義力量,面對戰後的巨大戰爭創傷,美國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並於當年7月開始實施。

事實上,在前面兩年,美國已經投入了90億美元,支援西歐國家恢復建設,這份重建計劃,史稱“馬歇爾計劃”。

為了接受美國的援助,西歐各國在美國的幫助下成立了新的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之後,美國開始實施該計劃,先後投入了13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戰後重建。

這些資金的注入,很快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美國在支援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同樣也從經濟復蘇後的美歐貿易中得益。

這些情況,蘇聯都看在眼裡,知道了這種支援不僅僅是一項支出,對於投資國來說也是一項非常好的項目。

不僅振興了被投資國的經濟,贏得了口碑和友誼,還可以通過貿易等形式得到豐厚的利益回報。

同時,蘇聯也明白,美國人之所以不計成本投入資金支援西歐國家,其根本目的還是想千方百計遏制蘇聯。

他們的目的是想利用經濟恢復後的西歐國家一起對抗蘇聯。

還在戰爭時期,美國人喬治·凱南已經提前預測到戰後的世界必將形成兩極格局,開始醞釀應對之策。

戰後的一些西歐國家,隨着蘇聯影響的加大,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勢力得以迅速崛起。

尤其是法、意兩國,共產黨一度在議會選舉中取得了勝利,成為第一大黨。

這些新情況的出現讓蘇聯看到了國際共產勢力蓬勃興起的希望,也讓美歐國家感到了“共產主義崛起”的危險。

1948年4月3日美國總統批准了歐洲復興計劃,簽署了設立經濟合作總署的文件。

斯大林堅決反對這項計劃,認為這將危害共產國際陣營的生存和發展,也會大大削弱蘇聯的發展,破壞了世界和平。

為了反對這項計劃,他也提出了類似的莫洛托夫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這一機構也得以同時推出。

在軍事上同樣出現了兩大陣營,先後成了北大西洋組織和1955年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兩大陣營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遏制對方,搶佔世界霸權。

而當時剛組建成立國家的中共,也非常需要蘇聯的幫助,百廢待興的局面,也確實需要蘇聯老大哥扶上戰馬,送上一程,所以說是中蘇雙方兩廂情願的產物。

中蘇合作,開啟了兩國的蜜月之旅

經歷了戰火紛飛,中國雖然物資極其匱乏,經濟也有待發展,但畢竟是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更是美蘇兩國爭相爭取的對象。

在美蘇兩國忙着瓜分世界的時候,中國國內的國共兩黨也正處於熱戰之中。為了爭奪中國這塊大蛋糕,美蘇兩國分別支持了國民黨和共產黨。

後來,共產黨打贏了這場戰爭,正式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員,成為重要的核心之一。

北大西洋公約的成立,讓蘇聯政府如芒在背,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生存空間受到了明顯的擠壓。

作為蘇聯領導人的斯大林,為了獲得中方強有力的支持,也出於壯大共產國際聲勢,增加與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對抗的資本,而不惜代價採取了全面扶持中國的政策。

另外,蘇聯這樣做,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加入,避免他們成為敵對勢力集團的一部分而採取的必要措施。

還在國共內戰正酣時,美國就已準備了兩手策略,在全力扶植蔣介石的同時,還在打中共的主意,希望能拉攏中共。

在中共取得壓倒性勝利後,美國對中共抱有一絲希望,並沒有馬上撤出中國,並表達了想同中共建立友好關係,保留駐華使館的願望。

斯大林獲悉後,為了打消美國拉攏中共的主意,積極勸中共趁早成立中央政府。

中共原本的建國計劃最早也要到1950年元旦後,另外還要看一下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具體再予以確定建國的穩妥方案。

但蘇聯竭盡口舌之能,主動提出幫助中共建國,提供所需資源,並以國家一旦不成立,會出現西方勢力干涉的危險。

中共出於多方考慮,聽從了蘇聯的建議,將建國的日期提前到了十月一日,當時,整個解放戰爭還在進行中,尤其是西南還沒有結束戰鬥。

為了幫助中國,斯大林主動提出對我國進行經濟援助,親自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並派出專家幫助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國家建設提出了建議。

1950年,毛主席親自到了蘇聯老大哥的首都莫斯科進行友好訪問。

在這次訪問中,到處瀰漫著中蘇兩國友好的氛圍,兩國還達成了《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答應低息貸款中方給中方三億美元還提供了一些援助,包括一些中方急需的儀器等商品以及大量的各種工業原材料等物資。

1951年朝鮮戰爭正式爆發,為了有效打擊美國的囂張氣焰,蘇聯大力支持了中國,加大了援助力度。

1952年,斯大林為了表達對中國的支持,又一次批准了總額為八百五十多萬盧布的低息貸款。

蘇聯為了進一步支持中國的建設,也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對朝鮮政權的幫助。

朝鮮戰爭結束之後,赫魯曉夫就不顧蘇聯國內的多位領導人反對執意全力幫助中國建設。

當時就提出了“156項目”這些項目中,蘇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幫助建設了一大批中方急需的生產工廠。

斯大林在1953年3月逝世,赫魯曉夫成功當選為蘇共中央書記。

而一向豪爽的赫魯曉夫也幫助中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其中就有蘇方直接援助的各類項目達156個之多。

在當時,赫魯曉夫政府自掏腰包幫助中共落實這些項目,一大批專家跟着援助項目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全方位工業建設。

從54到57的三年內,蘇方派遣了5000多名各專家來華,參加援助項目建設

1954年,為了加強中蘇兩國合作關係,共同加強共產國際力量,作為老大哥,赫魯曉夫親自來華訪問。

這次訪問,直接批准了長期貸款達5.2億盧布,緩解了中國的資金壓力,這些項目的實際價值將近百億盧布。

隨着蘇聯援建的“一五計劃”的完成,中國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也初步建成了,為此後的工業經濟騰飛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把中蘇關係帶進了蜜月期。

結語

後來,中蘇兩國因為在對待斯大林的問題,以及在共產國際內部事務問題上發生了爭執,最後導致兩國關係發生變化。

赫魯曉夫之所以大發慷慨,其實也藏了他的私心。

他利用他的援助,希望在中國南海建立軍用電台。

雖然他的出發點似乎挺合理的,為了幫助中國抵抗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海軍騷擾。

但他的目的,其實就是想在南海建立近海制海權,通過限制中國海軍的發展來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

另外赫魯曉夫對待斯大林的態度也與我國大相徑庭。

畢竟斯大林長期對中國的發展建設和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在中國享有崇高的地位。

多方面的原因最後導致兩國關係開始發生變化,甚至還發生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而兩國關係的最終緩解,也是一直到蘇聯解體前後,戈爾巴喬夫的訪華,才得以全面恢復。

可無論如何,赫魯曉夫對新中國的援助還是有目共睹的,而其是非功過也自有歷史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