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黃克誠與編輯部談林彪,在場人聽後感慨:敢這麼說的只有他

1985年2月21日,黃克誠將軍的秘書叢樹品一個電話,把負責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人物分支的三位主編請到了玉泉山。

請他們來的,是開國大將黃克誠老將軍,之前編輯部送來初稿,請黃老審閱,黃老看後,覺得其中的內容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才請來了周之同、姚夫和李維民三位編輯。

他們來到玉泉山之後了,黃老就告訴他們:今天請他們來,主要是想談一下林彪和四野的事情。

離開的時候,幾位編輯感嘆:現在能這麼說的,只有黃老將軍了!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一、 敢講真話的黃克誠

三位編輯之所以有那樣的感慨,是因為黃克誠講了真話。

黃克誠1902年生於湖南永興縣,1925年入黨,他的一生中,就有過多次“犯顏直諫”的事情。

黃克誠雖然出身農民家庭,但是靠着親友們的接濟,讀了8年私塾之後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

他就是在那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正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期間,他入黨之後因為能力突出,就去了國共兩黨合辦的廣州中央講習班學習,結束之後又參加了北伐戰爭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他根據組織的安排,回到家鄉組織農民暴動,參加湘南起義,攻佔了家鄉永興縣城,建立永興縣蘇維埃政權,他任紅色警衛團的黨代表兼參謀長。

就是在這期間,湘南特委的有些同志認為要“殺盡土豪”,就要連他們的房子也要全部燒掉才行。

黃克誠卻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所以執行的時候打了折扣,只燒掉了縣衙門,卻保留了大部分的房屋和商店。

因此,永興縣委批評他執行政策不到位,要求他做檢討,黃克誠卻認為自己根本沒有錯,做什麼檢討?

看到他的這種態度,經過縣委討論,他的縣委委員一職就被撤掉了。

當時我黨正處在革命探索階段,在某些地方確實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郴縣就因為徹底執行了湘南特委的政策,引發了農民的反感,鬧得縣委幾乎都沒了。

黃克誠的永興縣縣委一職被撤後,他就跟隨朱德、彭德懷上了井岡山,也跟毛主席、林彪有了交集。

也因為這段交集,所以黃克誠老將軍在和《中國大百科》的軍事編輯談話時,特地提到了一件發生在井岡山的事情。

眾所周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對中國革命有指導意義的文章,就是毛主席在井岡山時期寫下的。

但是毛主席之所以會寫出這篇文章,最初是為了回答林彪的提問。

其實對於林彪的能力,毛主席也特別認可,在井岡山時,毛主席就親口誇讚過林彪,說這個娃娃“堪當大任”。

但是同樣也是在井岡山上,因為對紅軍的未來感到擔憂,林彪就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在信里提出了一個問題:紅旗能打多久?

這個問題流露出來的是對中國革命的悲觀情緒,很快就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視,他花了一天的時間,給林彪寫了長達7000字的回信。

這封回信,就是後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讀了毛主席的回信之後,林彪也意識到了自己對中國革命的悲觀情緒影響不好,所以在1948年的時候,他特意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請求,在發表這封回信的時候,刪去信中關於他的部分。

毛主席同意了林彪的請求,所以在第一版的《毛澤東選集》中收錄這封信時,刪掉了信開頭結尾中提到林彪的部分,並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雖然當時林彪對中國革命信心不足,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對中國革命前途的思考,才有了毛主席這篇對中國革命有指導性的文章。

所以黃老在和編輯的談話時,就指出了這點,接着,他又從中國革命的三個時期,說明了林彪對於中國革命,也是有功勞的。

二 、寫人物要學司馬遷

在和三位軍事編輯談林彪對於中國革命的貢獻之前,黃老對三位編輯說,寫人物的時候,要學習司馬遷。

他說,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要做出全面的評價,還原歷史真貌,不能因為林彪犯過錯誤,就把他的歷史功績一筆勾銷了。

土地革命時期,林彪從連長做起,在中央蘇區率部參加了文家市、長沙和吉安等重要戰役,並在這些戰役中擔任主攻任務。

因為在指揮作戰中的出色表現,他才一步步從連長到紅1軍團第四軍軍長,再到後來成了紅1軍團的軍團長。

紅軍長征時,他又指揮部隊,突破了國民黨的四道封鎖線,1935年1月初,他又指揮紅1軍團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城之後,一路向婁山關推進,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安全的環境。

長征中另一場關鍵的“臘子口之戰”,也是林彪帶領紅一軍團完成的,拿下了這個要道,為後續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抗日戰爭時,振奮人心的“平型關大捷”,其中就有林彪和他麾下八路軍115師的功勞。

雖然也有人指出,“平型關大捷”和日軍硬碰硬,違背了毛主席制定的作戰策略,讓八路軍傷亡慘重。

但是這場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的抗戰首捷,卻極大地鼓舞了抗戰的士氣,對於國內外的抗日力量來說,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林彪受命前往東北,領導東北民主聯軍

黃老說,林彪進入東北時,部隊不過10餘萬人,等到1948年打出山海關時,已經是一支100多萬人的雄師了。

這其中,自然也有林彪的功勞。

解放東北那場關鍵的“遼瀋戰役”,雖然成了林彪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林彪就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工作。

他和東北的同志們一起打土匪、搞土改、擴充軍隊人數,建立東北根據地,又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扭轉了之前被動防守的局面,為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遼瀋戰役”之後,東北野戰軍挾勝利之勢,一鼓作氣解放了東北全境,林彪又帶兵南下,指揮了平津戰役,解放了華北、中南地區

黃老說,雖然解放東北全境,其中也有陳雲、羅榮桓和李富春等同志的功勞,但是屬於林彪的成績,也要客觀地寫出來。

其實黃老對於軍事百科中林彪條目的態度,從他特意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寫給林彪的回信時,就可以看出來。

黃老之所以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說,是因為他認為,我們黨內,一個幹部敢於向上級反映自己的觀點,儘管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但是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敢於直言,才是一個共產黨人以及無產階級應有的態度。

三、 能這麼說的只有他

“敢於直言”也是黃克誠將軍一輩子的堅持,也正是因為他的“直言”,才有了這次請《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軍事編輯談林彪的事情。

編修《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國務院1978年決定的事情。

編修這本書,是不亞於《四庫全書》的大工程,全書分為66個學科,74卷,軍事卷也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就是革命先輩們帶領中國人民,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在革命鬥爭中,湧現出了無數的戰鬥英雄和出色的指揮員,他們的事迹,就是軍事卷需要記載的內容。

編寫這些內容,說容易也容易。

因為開國將帥們大部分都還健在,這些親歷了革命歲月的老英雄,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所以素材收集起來相對比較簡單。

資料好收集,但是實際編寫起來,困難也有。

因為在長期的鬥爭中,有些立下大功的同志,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後來走歪了路,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編寫這些同志的資料時,編輯們顧慮重重,生怕把握不好這個“度”,就會造成方方面面不良的影響。

這些人中,就有原東北野戰軍(原第四野戰軍)司令林彪。

雖然編寫全書是1978年就定好的事情,但是實際上,把林彪這個條目加到軍事大百科中,是1983年決定的。

收到中央的指示後,具體應該怎麼呈現這些歷史事實,着實讓編輯們傷了一番腦筋。

正好當年8月9日,陳雲同志對編寫《遼瀋戰役》一書提出的指導思想,給了軍事編輯們一些思路。

陳雲同志說,林彪作為四野的司令員,在指揮遼瀋戰役中有正確的地方,我們不必否定。

但是他同時也補充說,“遼瀋戰役”是黨中央、毛主席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之後才有的戰果,這一點也要體現出來。

其實陳雲同志的意思,就是要實事求是,既肯定林彪在作戰指揮上的成績,也要重視黨中央、毛主席對戰場布局的有效調控。

有了陳雲同志這個思路,百科全書的軍事編輯這才動筆,完成了林彪條目的初稿。

之後,編輯組的人將林彪和其他重要條目的初稿匯聚到一起,交由幾位老同志審閱,請他們提出指導意見。

黃克誠老將軍看了之後,覺得林彪條目中,雖然概括了他的職務,但是對於林彪做過的事情卻隻字不提,有點不合適。

而且1955年授銜時,是經過了毛主席和許多同志的反覆考慮,才評選出了十大元帥。

作為十大元帥之一,如果把林彪寫成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不僅不符合事實,也不能讓人信服。

因為這些原因,這才有了黃克誠老將軍讓秘書把三位軍事編輯請過去談的事情。

當時也有人提醒老將軍,他可是被林彪“整”過的呀,怎麼現在願意為他說話?

老將軍的回答擲地有聲:不管他怎麼對我,反正我是公道地對他!

一句話,可見老將軍的為人。

所以在和老將軍的談話結束之後走出玉泉山時,三位軍事編輯不見感嘆:能這樣說(林彪)的,只有他了!

結語

黃克誠將軍因為患有氣管炎,渾身抖個不停,看着就像老頭子一樣,而且因為他眼睛不好,所以在軍中有兩個不好的綽號,一個叫“黃瞎子”,一個叫“黃老頭”。

但是黃老將軍的警衛員卻說:別看老將軍身體不好,可是“他的骨頭可硬”。

就是因為黃老的“硬骨頭”,他才能在受到多次錯誤對待之後,仍能客觀地對待黨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豪不摻雜自己的個人恩怨,一輩子都活得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