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有人提議將“建軍節”改到9月9日,毛主席怒斥:瞎胡鬧

1967年7月底,建軍40周年大慶即將召開,軍隊中一派生機,各大軍區的籌備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尾聲,然而此時卻忽然有人提議:“依我看,還不如將建軍節改到9月9日好。”

楊成武將這番話轉告給毛主席之後,幾乎從未生氣的毛主席卻罕見地發了脾氣:“誰說的?簡直是在胡鬧,絕對不能這樣搞!

建軍節是為紀念南昌起義才定在8月1日的,這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那為何會有人提議將時間改在9月9日,毛主席又為何如此大發雷霆呢?

為何提議要修改時間

8月1日和9月9日對於我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節日,一個是南昌起義的時間,一個是秋收起義的時間。

之所以有人這麼提議是因為南昌起義的時間在轉變為建軍節的時候,曾經有不少人對此提出過質疑,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人認為南昌起義是一次失敗的起義。

對於這一點,作為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周恩來總理,曾經也對這次起義感到有些慚愧。

南昌起義之時,我黨不過剛剛成立了6年時間,而“四一二政變”也對我黨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當時在南昌地區,我當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人脈和關係,甚至連民眾們的思想工作也做的不多。

周總理等人之所以選擇南昌,一方面是打通了南昌的交通之後,支援、行動會比較便利;另一方面則是南昌的防守相對來說要薄弱一些,所以從南昌入手是最妥善的策略。

但是這次籌備已久的起義並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因為是第一次舉行武裝起義,所以在情報方面和行動方面都欠缺一定的經驗,導致部隊在轉移過程中遭到了國民黨反攻派的圍堵,一路走下來,部隊減員嚴重,這次起義最終的結局顯然並不樂觀。

相比於南昌起義,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時,我黨在武裝起義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並且規模基本上已經成形,最關鍵的是,參與這次起義的部隊,全部都是毛主席等人動員起來的農民武裝部隊,沒有了其他勢力的參與,是一支真正的屬於人民的部隊。

所以在確定建軍節的時候,不少人就認為秋收起義遠比南昌起義要重要得多,將秋收起義的9月9日定為建軍節要更好一些。

甚至後來毛主席建議將8月1日定為建軍節的時候,一些黨內的老同志對此也顯得有些憂心忡忡。

新中國成立之後,還是毛主席力排眾議,這才最終確立了這個8月1日這個時間,因為相比於其他人,毛主席更清楚南昌起義對於我黨來說非比尋常的意義。

南昌起義的意義

1927年,隨着蔣介石挑起反共的大旗,發動政變開始,我黨就開始籌備一場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而這場起義的目的就是對國民黨慘無人道的行徑提起反抗,讓更多的人認識過國民政府的真面目。

8月1日,在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的帶領下,他們正式發動了武裝起義,自此這一天就被定位了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南昌起義毫無疑問在我國的黨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我黨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時也是將共產黨此後的發展道路拉入正軌的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

起義之初,雖然打出的旗號是國民黨左派的旗號,但是實際上,這支部隊已經是我黨獨立領導的武裝起義部隊。

因此首先的一點就是這次行動確保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權。

參加這次起義的部隊主要是“賀龍同志帶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葉挺帶領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和朱德帶領的一部分國民革命軍第9軍”。

這個軍隊和秋收起義的部隊有着本質的不同,其本身具有十足的舊社會的軍閥部隊的色彩,所以在南昌起義之前,我黨並沒有完全的軍隊的控制權。

在部隊整改的過程中,他們首創了一種新的制度,那就是在每個軍隊中都設置黨代表和政治部,由他們給戰士們進行思想教育的改造工作,使軍隊展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為了加強對軍隊的俄領導權,中央曾明確地提出了“黨的組織是一切組織的根源,黨的作用高於一切”的原則。

值得一提的是,此後的紅軍和八路軍都是繼承了這種制度,來維持軍隊的穩定發展的。

這對於軍隊形成的開始以及黨對軍隊絕對的領導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了起義之後,起義之後不久,中央曾頒布了《兼代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告全體官兵書》,向全體的將士發出了嚴正的宣告:我們的士兵同志,大多數都是貧農出身,革命既是實行土地改革,也是為了解決農民的問題而奮鬥,這也是我們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既然是為了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應該吃苦,應該拿出一種勇於奉獻、犧牲的精神,這些都是革命的道路上無法避免的。

從起義前到起義後的一個思想上的轉變,正是黨得到對軍隊全面的控制的最佳答案。

其次,在南昌起義部隊行軍過程中,我黨也制定了嚴格的紀律,這也是後來我軍行軍紀律的一個雛形。

因為一個隊伍優良的作風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矯正甚至是嚴格的獎懲制度來進行規範,而此前曾說,這支部隊是一支舊社會色彩濃重的部隊,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矯正。

朱德和陳毅在這個時候就開始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制定了嚴格的紀律,避免了將士們在進入城中之後,出現舊軍隊的壞毛病。

前敵委員會在部隊到達撫州之後,也對軍隊進行了一番整頓,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南昌起義對於歷史和民眾而言具有更加偉大的意義。

陳毅還不止一次地告誡所有人:“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沒有紀律是不能生存的,只有鐵一樣的紀律,才是我們取得革命的勝利的基本保障。

在發出通告的同時,他們還對一批士兵進行了獎懲,以達到更好的嚴明紀律的效果。

後來,正是因為如此分明的紀律,共產黨的軍隊才能在民眾們中間博得一片好評。南昌起義對於我黨後續軍隊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後續在培養軍隊,擴大軍隊的過程中,朱德等人也有了更多的經驗,對於黨的發展來說,這種經驗是極其寶貴的,是此後的任何一場起義都無法帶來的寶貴經驗。

再次,作為第一次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起義運動,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領導意義。

這次起義不僅保證了軍隊的領導權,同時也為軍隊的發展和黨的領導指明了方向。

三河壩戰鬥之後,潮汕的主力部隊失敗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部隊,以致於當時的戰士們士氣低沉,甚至不少人的思想開始產生了動搖,做出了一些違背黨的紀律的事情。

朱德對於部隊中出現這樣的情況自然也是深感痛心,他曾經對起義的戰士們說過:“同志們,我們雖然暫時失敗了,但是我們的革命還是要繼續的還想繼續革命的就跟我走,不想革命的可以回家,我們不勉強。”

朱德說:“中國現在就像是1905年的俄國革命,正處於一片黑暗之中,但是這片黑暗只是暫時的,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在朱德的鼓勵下,戰士們逐漸重新鼓起了士氣,重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儘管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即將面臨的是什麼。

朱德和陳毅就趁着國民黨混戰,放鬆警惕的時候,將重心放在了連隊的整頓工作上。

他先是將所有還在職的團員進行了重新登記和分隊,隨後加強了基層連隊的黨員和團員所佔據的比例,培訓了一批優秀的指導員下放到各個部隊中,為各個部隊進行思想指導。

這樣一來,部隊的發展就更加集中,也更加有利於他們指揮轉移作戰。

這個時候的朱德重新整頓了黨內的思想,確定了黨的發展方向,避免了在起義失敗之後,部隊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為軍隊此後的發展保留了一部分實力。

最後,南昌起義確定了黨的發展路線,擴大了黨的影響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到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我黨的部隊中。

而最重要的是,這場武裝起義,是我黨在危急關頭,將危機轉變為機遇,從而改變如此複雜的局面所做出的選擇。

所以南昌起義對於無論隊伍我黨還是軍人來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儘管秋收起義組織的都是農民武裝,但是相對來說,南昌起義對於我黨的發展還是要更加重要一些。

通過這場起義,毛主席看到了我軍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的弱點,並得以在秋收起義後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從這次起義之後,他就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建軍作為隊伍的主要目標,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才會下定決心,將南昌起義的紀念日改為建軍節,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南昌起義對於共產黨和新中國更加重要的意義。

而當時不少人雖然對毛主席的這個決策有些疑惑,但是在毛主席的力排眾議之下,他們還是同意了這個決策。

此後的幾十年間,8月1日就作為建軍節一直沿用了了下來,在這天,他們會進行軍事演練,毛主席也會親自視察部隊的工作情況,保證軍隊工作的正常運作。

他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到40年後,竟然會有人提出想要將建軍節修改到9月9日,在毛主席看來,南昌起義的時間更值得人們的紀念,這是在經受了幾千年艱苦奮鬥的中國人民,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打響的第一槍,也是中國民眾在歷經抗爭之後取得的最好的一份答卷。

所以毛主席才會罕見地發了脾氣,但這也能看出,毛主席雖然身居高位,在對待任何事情的時候依舊保持着十足的理性,對國家如此,對民眾們如此,對待歷史更是如此。

如今我國軍隊的發展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發展,國家也逐漸走向了富強,這都是毛主席當年的決策,才保證我國的發展逐漸走上了正軌,國家的實力才會如此強大。

儘管以後仍舊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但是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未來也一定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