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3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宴請章士釗、王季范、仇鰲和程潛等人。席間還有一位身份特殊之人——末代皇帝溥儀。
閑聊之時,毛主席問溥儀:“傳國玉璽放哪裡了?”
傳國玉璽在封建社會是權力的象徵,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非常看重它。清朝滅亡之後,封建社會不復存在,但是外界對傳國玉璽的關注以及流言從未間斷過。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因此很多人認為他一定知道傳國玉璽在哪裡。
然而,溥儀的答案,卻引起了全場嘩然。
馮玉祥部隊進京,溥儀被趕出皇宮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根據軍事部署,馮玉祥是要去前線打仗的,但是走到半路,他突然返回北洋政府的所在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
他率領軍隊包圍了總統府,抓住了時任總統曹錕,解除了吳佩孚職務,宣布成立“國民軍”。
政變發生後,社會各界對馮玉祥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想趁機奪權,也有人認為他是反抗北洋政府對封建王朝太仁慈。
在馮玉祥的自傳《我的生活》中,他闡述自己當年發動“北京政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革命不徹底,他不能容忍前清小朝廷的存在,因此,他下令把溥儀等人趕出皇宮。
從歷史角度來看,他這一舉動確實挖斷了封建遺老遺少們想要復辟的根基,斬斷了像張勳那樣的“辮子軍”再次出現。
11月5日,馮玉祥命令鹿鍾麟和張壁帶領20名得力幹將,乘坐汽車到皇宮,把皇室人員、太監以及宮女等人全部都清理出來。
同時,鹿鍾麟等人還將原來隸屬京師衛戍司令部的一千兩百多人全部都換成了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
待故宮內外重要防守安置妥當之後,鹿鍾麟命人先把故宮裡的電話線割斷,斷絕宮內宮外通信。
上午9點左右,鹿鍾麟帶領着李煜瀛等人前往溥儀住處,路上遇到時任清室總管內務大臣邵英等人。
邵英見他們氣勢洶洶,猜測情況不妙,作為經歷無數風雨的老臣,他還是很快調整好狀態,接受安排。
他猜測很多很糟糕的事情,但沒想到是馮玉祥下令讓溥儀等人即日遷出皇宮。
清朝數百年間,皇室一直居住在故宮,突然下令讓他們遷出去,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鹿鍾麟是已故宣統年間大學士鹿傳霖的同族人,李煜瀛的父親李鴻藻是光緒年間的吏部尚書。
邵英決定搬出私人關係,希望能網開一面,質問他們:“你們怎麼能這麼辦?”
鹿鍾麟不想為難身為人臣的邵英,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直接將北洋政府剛剛修訂好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遞給他,由他轉交給溥儀。
溥儀看到文件之後,隨即在宮內召集了“御前會議”。
敬懿和榮惠兩位太妃不同意搬出宮,邵英提議以此與鹿鍾麟協商,拖延出宮時間。
而鹿鍾麟當即告訴邵英,時間一到,你們如果沒有出宮,我們就會動用槍炮請你們出宮。
邵英見不遠處一排排大炮正對準皇宮,也不再敢討價還價,只好如實向溥儀回稟。
雙方經過大概三個小時的協商,最後決定,溥儀等人今天出宮,留在宮內的物品暫時貼上標籤封存。
鹿鍾麟在人群中見到溥儀的身影,當即上前攔住他:
“你想帶走你寶物,我不阻攔你,但是你必須把傳國玉璽交出來。”
溥儀示意鹿鍾麟可以搜查,他和他的家人沒有把玉璽帶出宮。
鹿鍾麟追問道:“傳國玉璽放在哪裡了?”
溥儀很冷靜地回答:“我登基的時候,聽說玉璽放在交泰殿。你去找,肯定能找到。”
傳國玉璽對於一個皇帝而言,是無價之寶,鹿鍾麟認為一定是溥儀私藏起來了:
“我們是奉命請你出宮的,民國都已經十三年了,還幻想着坐在龍椅上稱孤道寡?”
鹿鍾麟見溥儀並沒有打算交出傳國玉璽,再次提醒他:
“我要的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傳國玉璽,不是你登基時刻的那個。”
溥儀已經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了,他知道自己無法跟鹿鍾麟及其背後的勢力較量。
因此,向鹿鍾麟坦白:“你說的傳國玉璽是傳說中秦始皇做的,我真沒見過。”
不僅溥儀沒見過,連他老祖宗皇太極、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沒見過真的傳國玉璽是長什麼樣的。
傳國玉璽流失,至今不知所蹤
溥儀並沒有說謊。傳國玉璽並不是溥儀專屬,也不是清朝皇帝才有。
玉璽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專指皇帝專用的印章,起源於秦始皇。
秦始皇命令李斯在和氏璧上雕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傳國玉璽由此誕生,它也成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游洞庭湖的時候,龍舟差點被風浪傾覆,秦始皇便將隨身攜帶的傳國玉璽扔進湖裡,祀神鎮浪。
8年後,有人再次得到了玉璽,將其上交給了秦始皇。從此以後,秦始皇將其視為珍寶。
到了漢朝時期,玉璽又有了更深刻的含義。得此玉璽,代表着“受命於天”,失去則意味着“氣數已盡”。
劉邦得到這個玉璽,登上皇位,四海之內,眾望所歸。
漢朝皇帝登基時,都會拿出這個玉璽證明自己的身份,玉璽也因此被稱為“漢傳國玉璽”,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傳國玉璽”。
到了曹魏代漢時期,傳國玉璽作為“君主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
曹丕得到傳國玉璽之後,讓人在玉璽上刻上“大魏受漢傳國之璽”,以示自己的權威。
歷代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拿着傳國玉璽昭告天下,證明自己登上皇位是順應天意,是合情合理的。
傳國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一代代相傳下去,它也跟着朝代的興衰,一起在歲月的長河裡浮沉着。
據記載,“靖康之難”時,金兵南下,擄走北宋的徽、欽兩位皇帝,傳國玉璽也被金人搶走了,從此以後,銷聲匿跡了。
直至到了元朝時期,傳國玉璽突然出現在元大都的集市上,元朝後期權臣伯顏命人買來。一時之間,市面上的傳國玉璽非常多,但是他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傳國玉璽。
因此,將這些傳國玉璽上的字全部都磨掉,然後分發給朝中大臣,刻成私人印章。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作為漢人,他非常希望能找到傳國玉璽,因此專門派徐達去漠北追擊蒙古首領,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因此,經歷了一千多年朝代更替的傳國玉璽究竟去了哪裡,無人得知。
清朝時期,統治者為了進一步樹立滿人在漢人中的威望,也曾找過傳國玉璽。
而在故宮的交泰殿里,確實有一方刻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但是乾隆皇帝在欽定傳國玉璽的時候,認為它是贗品,因此將它排除在外。
追溯傳國玉璽的蹤跡,根據現有正史史籍中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史學家發現它最後一次出現在世人眼中,是在後唐時期。
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割讓幽雲十六州,換取契丹的援兵。
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將後唐皇帝李從珂圍堵在洛陽的玄武樓上。
李從珂命人在城樓下放火,阻擋石敬瑭和契丹的兵圍攻城樓,但是寡不敵眾。
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抱着傳國玉璽從玄武樓上跳下,自焚於火海之中。
後唐滅亡,傳國玉璽不知所蹤,從此添上了神秘色彩。
傳國玉璽不知所蹤,上交乾隆田黃三連印
不管傳國玉璽是什麼時候丟失的,可以肯定的是,清朝的皇帝們沒有見過真的傳國玉璽。
在《清太宗實錄》里記載,皇太極使用的“制誥之寶”是元順帝北逃時期,帶到蒙古去的。
明朝建立後,“制誥之寶”也就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意義。
兩百年後,蒙古林丹汗在臨時之前將這玉璽交給了蘇泰太后保管。
後來,多爾袞遠征察哈爾,截獲玉璽,後將玉璽交給了皇太極。
在一些漢臣的討好矇騙之下,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在皇太極看來就是真的傳國玉璽。
自順治皇帝登基後,朝中漢臣越來越多,他才意識到“制誥之寶”並不是秦始皇時期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被鑒定為是明朝時期才出現的玉製品,因此不再使用。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批判《清會典》把“制誥之寶”奉為傳國玉璽一事,認為這個玉璽“寶雖重,一器耳”,就是一件器物而已。
另外,乾隆皇帝還直接將“制誥之寶”從玉璽中除名,降級為元代遺留下來的古物。
乾隆皇帝為了避免祖宗被眾人貽笑大方,開始對外宣傳,“君人者,在德不在寶”。
也就是說,他們能當上皇帝主要是因為他們本身有能力,而不是因為傳國玉璽的庇護。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怎麼也沒想到,十幾年後,自己打自己的臉。他開始重視玉璽,為此專門製作了一個象徵自己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印章——乾隆田黃三連印。
當然了,他也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這印章會被他的後世子孫溥儀帶出皇宮。
他更不會想到,抗戰勝利後,溥儀會把這印章藏在行李箱的夾層里,準備逃往日本時,被蘇聯軍人抓住,在蘇聯伯力監獄待了5年。
1950年7月30日,溥儀從蘇聯引渡回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他在監獄裡得知社會各界都在捐款買飛機大炮,也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於是把乾隆田黃三連印上交國家。
他知道國家不會賣他上交的印章買飛機大炮,他只是想藉此機會,向組織表達自己確實有在改過自新。
他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毫不避諱自己交出印章這一招,在被關押在蘇聯時期就使用過。當年,他給蘇聯監獄一些寶物,之後,他在監獄裡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說這次他是故技重施。
他上交寶物之後,監獄方面並沒有立即釋放他,他還是要繼續接受思想改造,繼續學習如何自食其力,以便日後早日成為一個合格的新社會公民。
而他所捐贈的乾隆田黃三連印重新回到故宮裡後,在故宮博物院展出。
特赦恢復自由,新中國的公民
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里進行改造的溥儀,並不是像自己之前預想的那樣,暗無天日、不知自己將來的命運在何方。
實際上,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溥儀的生活狀況和思想進步的程度。
1956年11月,毛主席在八屆二中全會上發表《論十大關係》,明確提出對溥儀等人不能直接處決,而是應該繼續貫徹執行以逐步改造為主。
改造溥儀,除了改造他當皇帝時養成的穿衣吃飯需要人幫助等不好的習慣,還要教他如何跟社會接觸,可以讓他幫助醫務室打掃衛生或者是帶他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
195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毛主席提出特赦的決定。隨後,劉少奇根據常委會的通過的決議,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赦令》。
所有人都想被特赦,但是他們私下裡聊天的時候,都認為這次特赦只會釋放那些官職小且犯罪情節較輕的人。
溥儀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畢竟自己在抗戰時期有通敵賣國的行為。
當他得知被特赦的消息後直言:“我不夠特赦條件,你們改造的時候表現都比我好。”
他雖然比別人進步慢,但是他還是很努力地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次年2月16日,北京市民政局給他開了介紹信,分配他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工作。
考慮到溥儀大半輩子沒怎麼工作過,研究所最初只讓他負責澆水和打掃衛生。等這些事情做得非常順手之後,安排他到溫室里處理一些簡單的工作。
除此之外,大家也關注他的個人生活,在同事的介紹下,他與醫院護士李淑賢相識,並於1962年4月30日結婚。
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請他,是在他結婚前的三個月。
當時,毛主席已經知道溥儀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宴請他,無非就是想了解他對自己的這些變化,有哪些感受。
大家都已經到場入座了,溥儀是最後一個到場的人。毛主席向眾人介紹,眼前這個瘦瘦的、戴着眼鏡的人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本就不擅長社交,聽到毛主席向大家這樣介紹他的時候,變得更加緊張了。
在場的人見他這種狀況,只好轉移話題,聊一些輕鬆的事情。
隨後,服務員端上來的菜是炒辣椒、炒苦瓜和豆豉等素菜,主食是米飯和饅頭,喝的就是葡萄酒。
從服務員那裡得知,毛主席平時的伙食也是粗茶淡飯。
溥儀當過皇帝,吃過山珍海味,他沒想到毛主席過得如此樸素。
新中國雖然已經成立十多年了,但當時仍處於特別困難時期,毛主席能夠以身作則與老百姓一樣過着樸素的生活,非常值得敬佩。毛主席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與大家邊吃邊聊。
其他人與毛主席暢談,溥儀始終不說話。
哪怕是吃到他不習慣吃的辣椒,辣到滿頭大汗,他也不說話,而是吃米飯或者喝水淡化辣椒味。
毛主席見狀,故意開玩笑問他傳國玉璽在哪裡。
“我也不知道傳國玉璽在哪裡。”
溥儀此話一出,頓時滿座嘩然。而溥儀也似乎顯得更加緊張了。
為了轉移溥儀的緊張情緒,毛主席不再追問傳國玉璽的事情:
“新中國也有一個‘玉璽’,不過不像封建社會的皇帝用玉做的玉璽,而是找民間的匠人做的純銅的‘玉璽’。”
之後,毛主席又向溥儀介紹了新中國走的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道路,與封建社會有很大的不同。
之後,毛主席從章士釗那裡得知,溥儀每個月的工資是180元。毛主席不僅提議給溥儀漲工資,而且還親自派人送2000元給他。
有人認為每個月180元夠日常生活消費了,但是毛主席還堅持送錢給溥儀。
有人詢問原因,毛主席開玩笑道:“他是皇帝嘛!”
到了1964年,經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推薦,溥儀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
這裡還有杜聿明、鹿鍾麟、宋希濂、沈醉等,與溥儀一樣都是歷史的親歷者或見證者。
他們聊起歷史來,總有說不完的話,其中溥儀與杜聿明的關係最好,兩人曾相約一起去故宮、井岡山等地遊覽。
時過境遷,溥儀還和曾經把他趕出皇宮的鹿鍾麟在一起喝酒。
結尾
從封建王朝的皇帝到新中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公民,溥儀的人生經歷很豐富,同時個人成長變化也非常大。
溥儀在晚年時期,能夠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除了溥儀個人的努力以外,還與國家的政策、國家領導人的幫助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