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他是“北洋三傑”之一。
他是袁世凱最倚重的心腹。
他是北洋軍中,袁世凱之下第一人。
袁世凱
他強勢霸道,
他雷厲風行。
他崇尚武力,
他嚴謹刻板。
他有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三造共和之功。
段祺瑞
他站隊英法,對德宣戰,讓中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
他命徐樹錚收復外蒙,維護國家統一。
抗戰期間,他拒絕和日本人往來,力主抗日。
段祺瑞
他有武夫治國的惡名。
他有製造八一三慘案的大錯。
他褒貶不一。
他就是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
一、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
據載是唐朝名將段秀實的第38世孫,祖籍江西省波陽市。
段秀實
段祺瑞的爺爺段佩,曾和劉銘傳一起販過私鹽,辦過團練,攻打過太平天國,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大將。
段祺瑞自幼在軍營長大。
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做事雷厲風行,強勢霸道。
台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
二、武備學堂
1881年,17歲的段祺瑞加入淮軍,在擔任淮軍管帶的叔叔手下做事。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武備學堂,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李鴻章
段祺瑞被保舉進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
因學習成績優異,和馮國璋一起,被並稱為“武備雙秀”。
馮國璋
三、後起之秀
李鴻章視察北洋武備學堂。
段祺瑞操作火炮,五發五中。
得知段祺瑞是安徽老鄉,段祺瑞的爺爺曾是自己手下大將,李鴻章非常高興。
李鴻章
於是,當面考校段祺瑞。
段祺瑞對答如流,毫無偏差。
李鴻章興奮得擊節而贊道:“此子熟知軍事,非常值得培養,真乃我淮軍的後起之秀。”
李鴻章
四、李鴻章
不久,李鴻章上奏清廷:中國欲自強,唯有學習西人的先進經驗。西人的堅船利炮,背後有天文、地理、數學、製造等先進技術做強大後盾。因此應當選拔人才,直接到先進國家內部去追求本源。
李鴻章
北洋武備學堂趁機保送五名學生到德國留學。
名單交到李鴻章手中。
李鴻章認真審視後,不見段祺瑞的名字,於是大筆一揮,將其中一名學生的名字划去,把段祺瑞的名字寫上,並排在了第一位。
李鴻章
五、留學德國
1889年春,段祺瑞前往德國柏林陸軍學院學習。
在德國,段祺瑞不但學習了軍事知識,而且接受了共和思想。
段祺瑞的性格,也受到德國人的影響,變得嚴謹刻板,崇尚武力。
段祺瑞
歸國後,因為段祺瑞留洋身份,讓他受到了國內守舊派的打壓,長期鬱郁不得志。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在威海衛,段祺瑞親自操作火炮和日軍殊死激戰。
甲午中日戰爭
六、北洋之虎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
段祺瑞進入小站,擔任炮兵營統帶。
輔佐袁世凱練兵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成為袁世凱最倚重的心腹,被人譽為“北洋三傑”。
王士珍
馮國璋
段祺瑞因性格強勢霸道,做事雷厲風行,被人譽為“北洋之虎”。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任上,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中外矚目的實權人物。
作為袁世凱最倚重的心腹,段祺瑞走上了封官加爵的快車道。
李鴻章
袁世凱
七、軍禮相迎
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和光緒從北京逃往西安。
《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和光緒從西安返回北京。
沿途的官吏紛紛跪迎。
慈禧和光緒
只有段祺瑞的軍隊以軍禮相迎。
滿清貴胄認為段祺瑞大逆不道。
段祺瑞卻認為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想,墨守成規只能被時代所淘汰。
段祺瑞
八、載灃
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離世,溥儀登基稱帝,溥儀的父親載灃輔政。
載灃和袁世凱不和,想要誅殺袁世凱。
段祺瑞製造假的兵變,迫使載灃不敢輕舉妄動。
載灃和溥儀
最終,載灃罷免袁世凱的官職,將他趕回河南。
段祺瑞手握重兵,經常奔赴河南和袁世凱秘密商議。
九、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武昌起義
清朝急調北洋軍,前往武昌平叛。
北洋軍按兵不動,表示只聽袁世凱號令。
岌岌可危的清朝迫於無奈,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總攬軍政。
袁世凱當即任命段祺瑞為北洋第一軍軍統兼湖廣總督。
袁世凱
十、一造共和
袁世凱深知如果北洋軍收復武昌,清除清朝的威脅,那麼他將再次被清朝拋棄,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因此,他一面密令段祺瑞虛張聲勢,不對武昌發起實質性的進攻,另一方面秘密派人和南方和談。
段祺瑞極好地執行了袁世凱的命令,依靠北洋軍和南方勢力,強硬逼迫清朝讓步。
段祺瑞
最終,南北議和,清帝退位,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統治中國三百年的清王朝,轟然倒下。
自此,封疆王朝退出中國歷史舞台。
逼迫清帝退位,這被認為是段祺瑞一造共和。
清帝退位
十一、矛盾產生
袁世凱成為總統後,又產生了做皇帝的想法。
這讓接受過共和思想的段祺瑞極為不滿。
袁世凱和段祺瑞之間,產生了矛盾。
袁世凱認為段祺瑞這位曾經最倚重的心腹,已經成為他稱帝的最大障礙,於是罷免段祺瑞的所有職務,並對段祺瑞進行軟禁。
袁世凱
十二、知遇之恩
1915年12月,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為帝,改元洪憲。
段祺瑞雖未公開反對,卻拒絕參與。
段祺瑞對梁啟超說道:“我不贊成袁世凱自立為帝,但是要我公開反對他,我也做不到。不然,人家會罵我忘恩負義。”
畢竟,袁世凱對段祺瑞有知遇之恩,段祺瑞數十年來都是袁世凱最倚重的心腹。
梁啟超
十三、五將軍密電
蔡鍔、唐繼堯組織護國軍,護國討袁。
蔡鍔
唐繼堯
馮國璋趁機聯合江西督軍李純、湖南督軍湯薌銘、山東督軍靳雲鵬、浙江督軍朱瑞,在1916年3月20日,向袁世凱發出“五將軍密電”。
密電要求袁世凱取消稱帝,自行辭職向全國人民謝罪。
自此,袁世凱最倚重的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狗馮國璋都反對袁世凱稱帝。
馮國璋
面對全國強大的民意和北洋內部眾叛親離,深知已臨滅頂之災的袁世凱,於3月22日宣布取消稱帝。
十四、二造共和
為了收拾殘局,袁世凱不得不把段祺瑞又請回來。
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參謀總長,負責全國軍事,和護國軍議和。
段祺瑞
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憂懼而死。
段祺瑞全面執掌北洋。
抵制袁世凱稱帝,這被認為是段祺瑞二造共和。
袁世凱稱帝
十五、府院之爭
黎元洪由副總統繼任總統。
段祺瑞被任命為國務總理。
黎元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段祺瑞希望依附英法,對德宣戰。
黎元洪拒絕對德宣戰。
雙方矛盾激化,段祺瑞離開北京,前往天津。
府院之爭爆發。
段祺瑞
十六、三造共和
張勳假借調停府院之爭,率五千辮子軍進入北京,復辟帝制。
段祺瑞立即組織討逆軍,在天津馬廠誓師,和馮國璋一起,討伐張勳。
不久,段祺瑞率軍攻入北京,趕走了張勳,恢復了共和。
討伐張勳復辟,這被認為是段祺瑞三造共和。
張勳
十七、馮國璋
三造共和之後,段祺瑞進入了全盛時期。
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個人聲望,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1917年,馮國璋擔任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
馮國璋
不久,段祺瑞和馮國璋的矛盾日益尖銳。
一年後,馮國璋爭鬥失敗,將總統寶座讓給了北洋元老徐世昌。
1919年10月,段祺瑞命徐樹錚收復了外蒙古。
徐世昌
徐樹錚
十八、臨時執政
12月28日,馮國璋病逝,曹錕接任直系首領。
曹錕聯合張作霖,一起對段祺瑞用兵。
段祺瑞慘敗,麾下將士死傷殆盡,只能被迫辭職。
曹錕
張作霖
1924年10月23日,曹錕的心腹愛將馮玉祥,推翻曹錕,段祺瑞再次復出,擔任臨時執政。
此時的段祺瑞手下沒有一兵一卒,雖然位居高位,卻有名無實。
馮玉祥
十九、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愛國學生因為抗議英美日等八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上街請願,結果衛兵開槍射擊,造成四十七人死亡,二百多人受傷,史稱“三一八慘案”。
得知慘劇發生,段祺瑞頓足長嘆道:“一世清名,毀於一旦!”
隨即趕到現場,面對學生長跪不起。
段祺瑞
不久,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中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和“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一個月後,迫於強大的民意,段祺瑞宣布辭職,隱居天津。
魯迅
二十、拒絕日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我國東北。
日本誘降段祺瑞。
段祺瑞秘密逃離天津,前往上海,拒絕和日本人往來。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在上海寓所,享年72歲。
段祺瑞
二十一、是非功過
段祺瑞強勢霸道,和黎元洪、馮國璋都搭不好班子。
他崇尚武力,堅信只憑武力就可以一統天下。
段祺瑞
憑藉武力,他威壓四方,天下噤聲,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迷信武力,他被群起而攻,一敗塗地,從巔峰跌落谷底。
他成也武力,敗也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