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貿易史話:河西五地大將軍竇融,通貨羌胡姑臧為富邑


涼州之畜天下繞,

名山茶為易馬用。


在「兩漢新玄魏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史」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能夠連綿不斷,涼州人為此付出了太多。


今天要說的,就是歷經西漢新莽玄漢東漢,遇中原板蕩卻依舊屹立不倒的河右大族涼州牧竇融。


▲ 涼州牧 竇融(拍攝:武威金陸港進出口)(拍攝地點:武威市丹陽廣場)



新朝雍州地,竇融遺種處。新朝始建國元年,王莽稱帝。“涼州”改名“雍州”,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成為了雍州的治所。


注意了,王莽時期河西五郡的名字都發生了改變。武威郡,改名為張掖郡;張掖郡,改名為設屏郡;酒泉郡,改名為輔平郡;敦煌郡,改名為敦德郡。


▲ 河西五地諸郡易名對照表(製圖:武威金陸港進出口)



竇氏一族世代仕官河右之地,竇融的七世祖竇廣國是清河竇氏,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竇氏一族為其出謀劃策做出了突出貢獻。


後世,南朝史學家姚察奉詔修撰《梁書》稱:“昔竇融以河右歸漢,終為盛族。”故,竇融是河右盛族。


河右盛族竇氏,對維持絲綢之路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後漢書·西域傳》云:“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可見,為了維持絲綢之路暢通,從光武帝劉秀到漢安帝劉祜,經營西域保全涼州(今武威市)都是重中之重。


與西漢經營西域時的遊刃有餘不同,東漢的“三絕三通”更顯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今天,筆者帶您來了解的,是第一次的“一絕一通”。


王莽改制,改的不僅是河西五地之名。王莽下令把匈奴改為“服於”後又改為“恭奴”。單于改為“善於”,後又改為“降奴服於”。王莽還要求匈奴立即交出“匈奴單于璽”,改用 “新匈奴單于章”。


新朝想成為《禮記》中所記載的那個“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但王莽沒有想到,他的激進引起了不滿。隨着西域都護被驅逐,西域絲路遂絕。這就是“一絕一通”中的“一絕”。


而“一通”是誰辦到的呢?沒錯,就是竇融。


玄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竇融為巨蕖太守。當時,戰亂未止,他決定聯合來自河西的昆弟竇士,不往巨鹿,而是舉矣西遷,屯墾雍涼,據河西五郡。後竇融被梁統等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


竇融在武威建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竇融台。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遺址。此枱曆經千年,唐朝時期為尹台寺,詩人岑參登涼州尹台寺》就在這裡寫下的,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 竇融時期的竇融台,唐朝時期的尹台寺(拍攝:武威金陸港進出口)(拍攝地點:武威市涼州區杏林路)



在竇融鎮守西北的時候,積極聯絡西羌穩定貿易發展。“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今武威市)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不僅如此,竇融還特別注意邊防安全“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


竇融據雍涼,班氏一族也得以在涼州避難。因此,班固在修撰《漢書》時,筆墨多在涼州。這就是史料典籍中,“涼州”會頻頻出現,以至於後世的文人騷客嚮往涼州(今武威市)的原因之一。

後記:涼州文化傳遞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嚮往不會改變。我為涼州文化,感到自豪!*筆者才疏學淺,如有遺漏錯誤還請各位同仁同學指正

*本文轉載於【金陸港進出口】已獲取原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