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三線軍工廠如今荒草叢生

從1964年到1980年,在貫穿於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建設中,國家在三線地區的總投入達2000多億元,其在中西部的投入占國家同期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的民工。

在霍山縣落兒嶺鎮當時這個人煙稀少,條件十分艱苦,但三線建設者的精神世界很充實,精力很充沛。實行的是先生產後生活的指導方針,一磚一瓦搭建起一座座廠房,一草一木修建好自己的家園。

在大山之中修建了這處規模宏大的三線軍工廠。研究所宛如一個小社會,廠區、科研樓、生活區、大禮堂、醫院、學校和招待所等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應有盡有。

當時的口號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

整個廠區依山而建,沿着台階層層上去,曾經的食堂、俱樂部、電影院等建築,依次出現在眼前。那時軍工廠的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工廠每星期都要放電影,每月都要組織活動,逢年過節更是熱鬧沸騰。

在那個精神和物質生活都極度匱乏的年代,工廠的生活卻像是人間天堂一樣。每到周末,縣城裡都會有人趕幾十里路到工廠看露天電影。

而隨着基地的外遷,設備被統一拆除帶走,但是搬不走的老廠房、住宅區,大多數建築、設施處於荒廢狀態。

除少數房屋還有退休職工和附近村民居住外,絕大部分都是無人管理,任其荒廢,長滿雜草。許多居民樓、辦公樓,牆面破舊,嚴重的有垮塌的痕迹。

狹長的道路上,兩邊雜草叢生,樹木叢生,高大的灌木叢早已攀附在樓房之上。廠子已經廢棄,寬闊、平整、熱鬧的水泥球場已不見蹤影,舊日的模樣蕩然無存。

時光如梭,曾經屬於那個激情歲月的三線建設,已經離我們遠去。數百萬是生命,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