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鈺說:
毛澤東心靈中最閃亮的一面,不是他的性格,事實上如果他不是領袖,他的性格並不是多叫人喜歡,他最光輝的是渴望勝利。
壹
1921年1月14日,紅四軍在毛澤東、朱德的帶領下從井岡山出發,趁着國民黨“會剿”部隊還沒有完成合圍前,緊急向贛南進軍,部隊開拔時大張旗鼓,有意將國民黨的軍隊吸引,沿途還不斷張貼布告,宣傳我黨制定的各項政策。
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他深刻明白,宣傳工作需要的就是周而復始,不斷深化,不要指望一次宣傳就能夠深入人心,這不切合實際。
張貼的布告上共同簽署有紅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的名字,隨着宣傳工作的逐步推廣,從此“朱毛紅軍”聲名遠播。
如今我們回首這段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產生不少疑惑,毛澤東後來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是時候”,情況最危急的時候,“朱毛”兩人都曾陷入敵軍的包圍之中,此時毛澤東依然不能絕對的指揮軍權,權力的指揮棒時常在他和朱德之間來回傳遞。
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清楚,在最高軍事指揮上,只能有一個軍事統帥,只能由一個人說了算。軍事戰爭千變萬化,他需要最高指揮者當機立斷,一場偉大戰役的勝利絕不是商討出來的。
好在朱德人品貴重,關鍵時刻絕不貪戀權力,總是在危急時刻相信毛澤東。而毛澤東這個軍事奇才,也沒有辜負對方的信任,在後來的軍事指揮中將他的軍事天賦展現地淋漓盡致。
毛澤東的高明之處在於集中兵力,力往一處使。
“朱毛紅軍”的撤退,讓國民黨方面以為紅軍潰敗,自然是兵分幾路圍追堵截,誓要把紅四軍扼殺在搖籃里。
敵人此舉,正是毛澤東所期待的,他等的就是敵人分兵圍剿。雙方激戰的地點選在了大柏地。地處瑞金以北,其中有一條長十餘里的大峽谷,那裡山高林密,特別適合打伏擊。
此時的紅軍還處在搖籃之中,新生的軍隊急需一場大捷來振奮軍心,然而雙方實力懸殊,紅軍彈藥缺乏,再加上長距離的行軍,整個部隊人困馬乏,常規作戰可以說是無半點勝算,但憑藉著人多和居高臨下,加上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最終也打贏了這場險仗。
在這場戰鬥中,朱德沖在陣地前頭,就連平日里幾乎不碰槍的毛澤東,也親自衝鋒陷陣,翻閱黨史,我們可以知道這也是毛澤東人生中唯一一次直接參加戰鬥。
可想,戰鬥已經激烈到了何種程度,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朱毛”兩位中的任何一位如果在這場戰鬥中發生不測,那對於中國革命革命將是多麼大的損失,這是不可想象的。據說朱德在這次戰鬥中,帽子上直接被打了一個洞,這是何等的運氣!
戰鬥雖險,好在最終結果令人滿意。此次大捷,是紅軍主力從井岡山上下來後,打的第一場大勝仗,有了這次勝利的加威,軍心為之一振,紅軍也從一開始的被動,轉變為了主動出擊。
此時幸運之神接連眷顧“朱毛紅軍”,大勝連着小勝,紅四軍的軍力也開始逐漸增強,毛澤東此時還想着揮師救援井岡山,然而很快壞消息傳來,井岡山已經失守,彭德懷已經率部突圍下了山。
此時的紅軍還尚處在幼兒階段,和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比起來,實力還是太過於渺小,畢竟針無兩頭利,甘蔗難有兩頭甜,有得必有失,這是人生的常態。
貳
“清繳”完井岡山的留守部隊後,敵人開始朝着“朱毛紅軍”圍攏過來,他們誓要把這支革命的“火種”扼殺在初始階段。
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既沒有選擇固守陣地,也沒有選擇將有限的兵力分散開來,而是帶着整個大部隊和敵軍“繞圈圈”,他就在轉着,不斷迂迴中,等待機會,很顯然,此時游擊戰術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入到毛澤東的用兵思想當中去了。
這不,上天的眷顧就來了。就在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進行全力圍剿進入最關鍵的時刻,蔣介石卻下達了撤退命令,這不是他大發善心,想要放過這支革命的“火種”,而是此時他要和控制兩湖地區的桂系軍閥開展,退軍是為了備戰。
這給了危機中的紅軍有了極大的喘息機會,毛澤東終於等來了機會,在他看來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守在閩西一代的敵人本來就是土匪流氓出生,戰鬥力遠遠比不上正規軍隊。
尚在幼兒階段的紅軍被國民黨的正規軍隊打得狼狽潰逃,但對於這些土匪兵,還是手到擒來,不費吹飛之力的,很快朱毛紅軍進入閩西長汀縣,一番戰鬥下來,成功殲滅敵軍2000餘人,長汀一戰的勝利,使得軍心為之一振。
隨着勝利的不斷到來,紅軍的實力相比於井岡山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支出生的嬰兒軍隊已經朝着越來越正規的軍隊發展,這個時候在山窩窩的政策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局限性,是該制定城市政策了。
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他從來不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他總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總結思考,遇到什麼問題就及時解決,當然此時的規則已定,他依然是將矛頭指向少數人。
更好的消息紛至沓來,蔣介石和桂系軍閥的戰鬥並沒有很快就結束,而是打得難捨難分,雙方的鏖戰,給新生的紅軍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空間和時間之窗突然打開,毛澤東看準這個千載難逢的大機遇,決定放手在贛南闖出一片天地來。
毛澤東的這個決定可以說是意義極為深遠,是一個對我黨軍隊發展極為重要的戰略決策,如今再怎麼強調他的英明都不為過,贛南閩西地域廣闊,又遠離城市,那裡山多林密,道路險阻,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生活普遍艱苦,這是一塊國軍完全瞧不上的地方,但對於紅軍而言,這裡的劣勢幾乎全是優勢,可謂是好處多多。
毛澤東轉變了進軍大城市的想法,當初在井岡山上發了一個芽,但敵人不給活路,全力圍剿,走投無路下,竟豁然開朗,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在這裡處於幼苗階段的紅軍終於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這裡高低起伏的山嶺,遮天蔽日的樹木成了紅軍抵禦敵人最好的天然屏障,應了中國人的老話,樹挪死,人挪活,毛澤東的這一偉大決定,讓尚處在幼苗時期的紅軍開始逐漸成長,以至於後來成長為了參天大樹。
從此,勝利的浪潮開始向這支革命隊伍不斷奔涌而來!
接連的勝利,讓一開始還質疑毛澤東能力的人開始欽佩於他,毛澤東也趁着威望正高的時候,對這支軍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紅軍戰士每人發了兩套軍服,五塊大洋作為軍餉,人心看起的時候,毛澤東進行了部隊整編,設立了政治部,黨代表,這是一支正規部隊所必不可少的。
黨指揮槍是個規則,想要執行好這個規則,就需要組織和系統。當然,這些組織和系統還很不完善,還需要在日後的發展中不斷完善普及。
做完這些,政權也自然隨之建立。
叄
然而革命前進的道路上不僅僅有光明,還有黑暗,就在朱毛紅軍逐漸步入正軌逐漸強大之時,中央來了個“二月來信”。
朱毛等人取得成就,並未得到中央的表揚與讚美,反而認為朱毛這是在小打小鬧,註定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就在紅四軍逐漸成長的時候,中央竟然下令將隊伍分散,讓兩人離開軍隊,回到上海中央工作。
我們今天的讀者實在搞不明白,擅長於軍事的朱毛二人回到上海後,究竟能做什麼?其實,早在“八七會議”之後,毛澤東就很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自己寧願下鄉組織暴動,也不願意在城市的樓閣里研究理論,這不符合毛澤東的性格。
現在的毛澤東已經找到革命成功的鑰匙,只是當時他的同事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毛澤東的性格表明了他不可能回到上海,雖然這可能是朋友的好意,但他最終還是拒絕了中央的提議。他向中央寫信建議,趁着蔣桂兩系大戰的大好機會,應當努力發展江西、閩西、浙西三大地。
這是毛澤東獨立和成熟的過程,也是毛澤東向世人展示自己才能的過程。
沒有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毛澤東和朱德實行了近距離分兵,兩人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發展地方武裝,建立紅色政權,幹得是熱火朝天。
在興國縣城期間,毛澤東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制定《土地法》,將中央原來制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政策,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此舉極大的團結了不少群眾,減少了革命前進道路上的阻力,隨着這一政策的慢慢實行,紅軍的力量開始不斷增強,從弱小向強大邁進。
不過,這樣安心發展的好日子隨着蔣桂大戰的結束而成了泡影。蔣介石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實力大增的國民黨軍隊,再一次回到了贛南。
好在上帝在給紅軍關上了一扇門之後,又打開了一扇窗,贛南雖然被蔣軍攻破,但好在閩西方面又出了一個空子,毛澤東避實就虛,再次入閩南,紅軍採取速戰速決的打法,先是出其不意的偷襲了敵方的一個營,等到主力回援的時候,紅軍轉頭就跑,繼續向人少的敵方進軍。
毛澤東的這一戰略,在今天人看來實在是妙,但當時的軍隊領導層卻不這樣看,因為不斷地轉移奔襲,實在太過勞累。在他們看來,這樣打仗也實在是窩囊。
按照當時軍隊中一些將領的想法,中國的革命應當和蘇聯的十月革命一樣,是連鎖式反應,應該是群眾揭竿響應,打仗就是要順風順水,一鼓作氣才是真本領。
肆
勝利不斷,艱苦依舊,或許這正是這一時期毛澤東用兵的最好寫照。
果然,很快軍隊中其他高層領導對毛澤東的這種打法產生了質疑。
與此同時,毛澤東的獨斷作風也受到了眾人指責,大家紛紛譴責排斥他,毛澤東也表現了自己性格中強勢的一面,一度以辭職的方式威脅那些反對他的人,雖然最後大家在現實的境遇中暫時屈服了,但從心底不服氣他。
眾人的隱忍只是暫時的,他們並不認為毛澤東的這種打法能取得什麼成就,更別提取得革命的勝利了。
毛澤東的這種打法實在是太奇特了,一般軍人還真理解不了。與此同時,毛澤東的性格里天生帶着一種倔強,很容易給人帶來緊張感,尤其是對比於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溫文爾雅,這種壓迫感顯得更加強烈了,在沒有取得絕對的崇高威望之前,旁人很難對此時的毛獲得好感。
所以,一旦在外界能有能代替毛的人,很多人就躍躍欲試,想要把他拉下馬。
從這點來講,天才往往是孤獨的,他們的言行舉措很難被庸人所理解,此時毛澤東的境遇似乎又更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毛,第一縱隊司令林彪當時就是毛澤東的鐵杆粉絲,毛澤東也破格提拔了林彪,當然,林彪的傑出的軍事才能使得這種提拔變得無可非議,於是乎,這位後上山的青年俊傑成為了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
在後來的歲月里,毛澤東也給予了林彪絕對的信任與支持,以至於後來毛給了他旁人艷羨的機遇展示自己的才華。解放東三省,這一奠定國共內戰的格局之戰,使得林彪得以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將。林建國後的地位,更是不用多說,是任何人也比擬不了的。
陳毅和朱德似乎在中央派來的“欽差”與毛澤東之間搖擺,要求他們各做一篇文章闡明自己的觀點。
寫文章這事是難不倒毛澤東的,他文筆斐然,本身就是寫文章的高手,更何況這次他要闡述的觀點是自己已經多次實驗過的,事實證明是行得通的。毛澤東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十四個問題林林總總寫了一大堆,好在他的這番心血沒有被辜負,半年後成了古田會議決議。
到底誰的是正確的?如何能尋找到一條讓革命成功的道路?到底怎樣指揮軍隊,誰的話是對的?毛澤東回想從井岡山上走下來後,大大小小打過的仗,所遭受的教訓為著落點,有理有據地論證着。
可能是遭受的教訓不夠慘重,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毛澤東的建議果斷被否定了。陳毅號召“大家來爭論”,此時軍隊中後上山的那批人佔據了上峰,他們人多勢眾,居然給了一路帶領他們打勝仗的毛澤東一個“嚴重黨內警告”的處分,更為不幸的是,毛澤東的前委書記一職也被陳毅所取代。
這就是毛澤東在軍隊中推行民主的最初怪相,不可否認追求平等,能夠提升一個軍隊的戰鬥力與凝聚力,但打仗決策再靠大民主,可怎麼得了。
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能夠被普羅大眾都接受的,往往是假真理。我們不否定是群眾創造了歷史,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歷史的關鍵節點,確實是極少數那麼幾個人引領了歷史,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會出現以小博大,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超自然現象發生。
時代的巨變,往往就是由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所引領的,他是真正的締造者,其他人充其量不過是添磚加瓦,貢獻力點量罷了。這一點不單單是在政治領域,自然科學亦是如此。西方科學發展幾百年,真正引領科學大廈的,不過寥寥數十人。
真相是不是很殘酷,很不中聽這話,但它就是赤裸裸的現實,你不得不認。
很明顯,在締造人民軍隊這件事上,毛澤東就充當了這位引領者。他的認知超越了那個時代,因此他是孤獨的,被身邊的同事所排擠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就是為什麼從古至今絕大多數軍隊都不是雙首長制,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依然講究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從這你就可以看出毛澤東當時打仗有多艱難。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兇狠毒辣的敵人,背後更是來自同事戰友的牽制。
在陳毅取代毛澤東成為前委書記,尤其是領導幾場戰役,吃了敗仗的苦頭以後,我想陳毅一定在暗地裡懊悔不已,這個世界上如果有後悔葯吃,我想陳毅一定願意多買些,每天都吃上那麼幾顆。
其實陳毅和來的張國燾,王明等人不一樣,他和毛本人並沒有什麼直接矛盾,以至於達到不能合作共事的地步,或者說在思想上直接抵觸毛,只是因為當時在他心中也是沒有明確的思路,所以才在無形中奪了毛在軍事上指揮權。
被奪了軍事指揮權的毛澤東,從前線退了下來,無奈只能到地方指導工作。加之在毛澤東改變中國的宏偉藍圖裡,涉及到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主要的中心思想是槍杆子里出政權,但那時的他還是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軍事領袖,作為一名偉大的規劃家,他詳細規划了許許多多他人沒有想到或者壓根顧忌不到的方方面面,所以即使被奪了軍事大權,他依然十分忙碌,他繼續搞土改新政策,還搞得有聲有色,十分出成績。
這就是偉人,他並沒有因為隊友的拋棄而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這就是偉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他們就是那永不屈服的彈簧,壓力越大,觸底反彈的能力也越強。
對於這樣一位人世間罕見的天才,他的獨斷和性格被同事們所鄙棄,他們親手把他從軍事指揮位置上趕了下來,禍不單行的是,此時他患上了瘧疾,這在當年,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迫不得已,他只得到山區休養。
伍
在毛澤東離開的這段時間裡,紅四軍成功打破了三省國軍對閩西根據地的第二次“會剿”。
這一次反圍剿的勝利,似乎在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不一定要按照你毛澤東的方法才能大勝仗,用其他人,其他辦法,一樣可以打勝仗。
當時紅軍這支隊伍里,除了廣大的農民子弟,其中不乏英才,他們上過軍事學校,喝過洋墨水,識文斷字樣樣精通,如果革命勝利條件具備了,領袖必然不會是他毛澤東。我們在讀完遵義會議之前黨的歷史,你會發現毛在成為擁有絕對權力的最高領袖之前,遭遇過多少人生至暗時刻,以至於子鈺如今看了都倍感尷尬,很多細節也決定了這些革命者後來的命運。
當年陳毅召在上杭召開會議,毛澤東寫信以身體不好,就不來參加會議了。陳毅這個人平時也是個大嗓門,脾氣上來了也是喜歡拍桌子的主,他以為毛澤東是在耍性子,便給了毛黨內警告的處分,並要求他馬上趕來參會。
無奈之下,重病在身的毛澤東只得由人抬着擔架進入了會場,眾人見毛不是裝病,就讓他回去好生休養去了。
毛澤東在治病中度過重陽節,填了一首《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從這首詩詞中我們看不出正處在人生低谷的他,有任何的消極情緒。
毛澤東當時病得很重,他的敵人國民黨人也希望他病死,為此還造謠放出言論,說他已經病死了,死因是肺結核。為此還鬧了一個大烏龍,共產國際聽信了謠言,還發了一份一千多字的訃告,高度評價了他,說:“中國共產黨的奠基者,中國游擊隊的創立者和中國紅軍的締造者之一的毛澤東同志,因長期患肺結核而在福建前線逝世”,“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中國革命事業的重大損失”。
這雖然是個大烏龍,甚至是敵人的惡意詛咒,但至少說明毛澤東當時所取得的成績是被共產國際所認可的,這或許會給在重創中的毛澤東些許安慰吧。
紅四軍的紛爭由中央裁決,這個時候中共中央的人事也有了一些變化。自從1928年中共在莫斯科召開“六大”以後,斯大林決定派出一批真正工人出生的人物擔任中共最高領導層,政治局主席由向忠發擔任,還有項英、陳雲等人。讓人悲痛的是,向忠發後來成了黨的叛徒。不過對這段歷史熟悉的人都知道當時中央實際主持工作的是周恩來。所幸,周恩來是支持毛澤東的。
沒過多久,陳毅到上海彙報工作,這時候的陳毅已經清楚毛澤東在政治上更能站住腳了,如今他已經是政治局候補委員,在話語權上已經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自然而然地,他的黨指揮槍這一原則也會受到黨的支持,毛澤東的這一先見之明再一次走在了眾人前頭。
毛澤東的這一做法和建軍原則很快得到了周恩來和李立三等人的支持,有了中央的支持後,毛澤東仍然為“前委書記”,此時的李立三在黨內的地位也是急劇上升,所幸他也是支持毛澤東的。
陳毅受到中央的委託,決定回到紅四軍作解釋和糾正工作。這時候陳毅表現了他性格中最為優秀的一面,他親自上門向毛澤東道歉,請求他再次出山指揮軍隊,接連幾次的戰役失敗,讓陳毅從心底開始佩服毛澤東,知道這個軍隊是離不開他毛澤東的。
好在毛澤東也表現了他的大度,在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他沒有一點含糊和矯情,因為他渴望勝利,便毅然決然的接受了陳毅的道歉,直接重新接過了軍隊的指揮棒。事後陳毅擔心從此以後不能與毛澤東共事了,言行之中表示自己會離開部隊,回中央另謀工作,但毛澤東卻說,你哪裡都不要去,就留在我這裡工作好了。
就這樣,陳毅與毛澤東兩人因為指揮思想的差異產生了裂痕,但雙方對以美好的品德,修護了這種裂痕,而陳毅此時也站在了毛澤東這邊。
朱德也很快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歷經波折後,毛澤東重新當選了前委書記,他終於又可以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華指點千軍萬馬了。再後來,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案,確立了建軍原則。
古田會議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標誌着毛澤東建軍思想的基本建立,這是人類軍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軍事思想。
而紅軍隊伍,也將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邁出更加輝煌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