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11月24日,東北軍閥郭松嶺在“反奉戰爭”中失敗,被迫攜帶家眷及親眾數人逃跑,張作霖派王永清攜騎兵追趕。
郭松齡一行幾十口人逃跑速度不快,王永清的騎兵輕裝上陣,兩方距離越來越近,隨即爆發一場混戰。
槍彈不長眼,郭松齡隊伍里有一名年近五旬的中年男子突然掉隊,他毫無戰場經驗,只得抱頭鼠竄到路中央的一輛大車底下。
結果郭松齡與夫人韓淑秀逃往遼寧省新民市,那名躲在車底的中年男子不幸被流彈擊中身亡,終年49歲,遺體被帶回奉天(瀋陽)。
幾日後,該中年男子的好友,中國近現代著名文學家、政治教育家梁啟超為其處理了喪事,親寫輓聯“天所廢,孰能興,十年補葺艱難,直愚公移山而已……”
這位中年男子名叫林長民,他的女兒就是林徽因,堂弟是林覺民、林尹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但這麼多年來,大家只知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卻鮮有人知曉林長民。其實他也曾是風雲一時的人物,還干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林長民,出生於1876年,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其父名諱:林孝恂,於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考中進士,與康有為同科。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歷任浙江金華、安吉、杭州等地知縣、知州。
林家乃福州當地名門望族,家風淳樸、後輩子弟皆喜好讀書、成績不俗。林長民的堂弟林覺民、林尹民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乃中國同盟會主要成員,後參與黃花崗起義壯烈犧牲。
青年時期的林長民飽讀詩書,與父親一樣,他是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秀才。
父親希望林長民再接再厲,爭取考上個進士或者狀元,但林長民卻毅然放棄科舉,轉而苦學英文、日文。
萬幸,林長民的父親較為開明,主動為他請了兩位外國老師。林長民自幼聰穎過人,經三年刻苦學習,於1903年獨自編撰一本名為《西方東侵史》的書籍。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林長民隻身赴日留學,一年後返回國內,進入杭州東文學校學習。同一年再赴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潛心攻讀政治、經濟。
20世紀初,各國豪強覬覦中華,熱血男兒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當林長民赴日留學時,他的堂弟林覺民、林尹民正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開展各項革命工作。
林長民有所耳聞,他認為:“政治家須有容人的度量,中國前途未知,凡從事革命工作必須求同存異。”
由此可見,林長民並非只知埋頭苦學的“書獃子”,他對政治有着獨到的見解。
赴日留學期間,林長民抽出課餘時間練習書法、詩文。期間,林長民與湯化龍、陳博生等好友前往日本東京進行考察。
三五好友結束完工作後,互相邀約飲酒作詩,林長民結合自己留學日本的經歷,筆走龍蛇寫下一首長詩,在場眾人連連叫好。
之後,林長民從日本學成歸國,先在福州老家創立福州政法專門學堂。
辛亥革命爆發後,林長民只身前往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傳革命。
因政見不合,林長民時常與同盟會人發生爭執,在南京工作期間,遭遇殺手刺殺。此後,林長民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秘書長,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因能力突出,林長民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兼秘書長,後來轉任進步黨成員、政務部部長等重要職務。
1917年,北洋軍閥內部不太平,張勳轟轟烈烈地鬧了一場復辟,林長民被時任總理段祺瑞任命為司法總長,再次重組內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任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請林長民為委員會委員兼事務主任。同一年,日本與英國、法國侵佔山東,林長民代表全體國民向政府抗議。
1919年初,林長民擔任國際聯盟同志會總務幹事。1919年4月,林長民就北洋政府出席巴黎和會提出重要意見。
林長民特別指出,中國政府參加巴黎和會時一定要據理力爭,國土千萬不能分割,爭取其他盟國對中國政府的支援。
與此同時,他用私人身份請求正出訪歐洲的好友梁啟超,利用輿論壓力逼迫徐世昌就範。
結果就是,中國政府出席巴黎和會時,提出的諸項意見均被駁回,國土慘遭各國列強分割。作為一戰戰勝國,卻沒有享有同等待遇。
消息傳回國內,引發無數青年學生的熱議,大家紛紛走上街頭,組織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活動。
1919年5月,林長民趕往北京外交委員會報告。同一時間,林長民在《晨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的新聞。
該新聞字數約300字,大致意思是號召全體國民站起來,堅決不同意割讓山東膠州,揭露政府的賣國行徑。
文章字數不多,但是鏗鏘有力,直接點明國民政府的不作為,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憤怒,猶如一顆“炸彈”,形成連鎖反應。
1919年5月4日下午,3000多名來自北京十二所高校的學生舉行示威活動,“五四”運動由此爆發。
許多青年工人參加示威活動,紛紛上街請願。隨着示威遊行活動越鬧越大,就連普通市民、工商人士等社會各階層紛紛加入到遊行隊伍中。
總統徐世昌嚴重懷疑林長民就是“五四”運動的幕後主使,將他召到總統府嚴加斥責。
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很快得到中國各地學生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在工人階級的帶動下,上海許多高校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全國興起罷工風潮。
在全國人民強大壓力下,政府於1919年6月7日釋放被捕的愛國學生。6月10日,罷免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的職務。
基於這種情況,中國代表團沒有出席巴黎和會舉行的簽字儀式。至此,“五四”運動圓滿落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場愛國運動,它的出現促進了中國人民新的覺醒,使得先進青年清楚地看到國家命運岌岌可危,更深刻認識到腐敗黑暗的社會與不作為的政府。
各地工人、學生、小資產階級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積極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運動結束後,各地青年紛紛成立社團,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平心而論,“五四”運動應該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沒有之一。
它標誌着中國舊民主主義社會過渡至新民主主義社會,屬於歷史重大轉折點,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功能結合,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條件。
甚至可以這麼說,“五四”運動代表着中國現代民族與國家意識的形成,與中國共產黨有一種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關係。
那關於林長民與五四運動之間的關係,史學界也是說法不一。但從當時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林長民在五四運動的表現來看,他確實與五四運動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
把外交失敗歸咎於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輿論,肯定是受了林長民以及梁啟超等人的極力鼓動。
因此可以說,林長民、梁啟超,是五四運動的點火者。
但也因為林長民在“五四”運動和相關反對事件中態度鮮明,那些親日派的賣國賊聯繫日本政府,讓他們的“主子”單獨找到相關部門追責林長民。
林長民沒有被嚇倒,他始終堅持救國救民鬥爭。為表明態度,林長民主動辭去外交委員會一切職務,同時向民眾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詳細闡述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讓大家繼續鬥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一片拳拳報國心。
1920年4月,受到排擠打壓的林長民選擇暫避風頭,帶着16歲的寶貝女兒林徽因到歐洲考察。
在英國倫敦的時候,林長民結識了正在劍橋大學深造的徐志摩。二人皆學識淵博,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成了忘年交。
1920年10月,林長民回國,與蔡元培、王寵惠等人聯合上書,向北洋政府提議恢復國會、修成憲法。
1921年,林長民被推舉為起草委員會委員長。之後兩年間,林長民提出應把勞工制度訂入憲法。隨着曹錕成功當選總統,林長民主張的審計、地方制度的政治理想再次化為泡影。
1925年,東北軍閥張作霖攻打北京地域,欲自立總統。時任東北軍第三方面軍將領郭松齡叛出奉系,自建東北國民軍,竭力邀請林長民出山。
郭松齡向其許諾,他日奪得東北政權,任命林長民為東三省總理兼遼寧省省長,任其推行政治理想。
林長民為早日實現中華統一,於1925年10月30日晚,乘專車秘密離開北京前往東北。
由於郭松齡在反奉戰爭中失敗,1925年11月24日,林長民被流彈擊中身亡。此時,林徽因還在國外留學,於三年後返回國內。
參考文獻:
[1]林長民,一身傲骨的民國政治家,作者劉占青,黨史縱橫 2016年09期
[2]淺論林長民在五四運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作者徐文軍,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05期
[3]林長民,豈是“政客”二字了得?作者朱正,領導文萃 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