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8年7月周總理頂着炎炎夏日的酷暑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這次視察來的突然以至於當地的幹部都沒有什麼準備,就選擇在周總理要走的時候給周總理擺了一桌宴席送行。
可當周總理看到這桌飯後,在視察中平易近人的周總理突然變得面色沉重,在周總理吃完後對當地的幹部說:“黨向民同志,這頓飯就由我來出錢吧。”
面對周總理的“罷宴”當地的幹部黨向民緊張得不行,連連回絕道:“總理,這可使不得啊,請客為您送行的宴席讓您出錢,那成什麼樣子。”
可周總理依舊堅持要付錢,把這頓送行宴席變成了“罷宴”的情況,對比起周總理的“罷宴”朱總理的“罷宴”更顯決絕。
朱總理在一次開完會後被帶去參加宴席,可朱總理面對百桌酒宴帶着秘書去角落吃了一頓工作餐,朱總理的“罷宴”行為讓當晚上千賓客都無顏落座吃酒席。
兩位總理面對群眾的宴請送行為何要選擇“罷宴”?周總理和朱總理的“罷宴”方式為何也有所不同?
這一切都要從周總理和朱總理當時“罷宴”的情況中尋找答案。
周總理低調視察,一切從簡
1958年5月,周總理在參加八大二次會議的時候注意到了新會縣的幹部在會議上的發言,聽完這名新會縣幹部的報告後在場的領導都對新會縣的商業工作給予讚賞,甚至毛主席都在會議中表示可以在新會縣處搞一次現場會。
對國家盡心儘力的周總理在心中也對新會縣多了一點留意,在開完會沒多久周總理又從《人民日報》當中看到了有關於新會縣的消息。
《人民日報》報道了一則關於新會縣一農民培育出優良雜交水稻的新聞,這則新聞讓周總理更對新會縣的發展有了重視。
此時我國正值發展時期,正是需要一些地方發展的情況來帶動全國的發展,周總理從新會縣幹部所做的報告和《人民日報》對於新會縣的報道上都看得出這片地方的發展潛力。
為了查探新會縣處發展的真正情況,周總理決定親自去新會縣裡走一趟,自己去接觸群眾了解到新會縣的真實情況。
周總理為了保證在視察的時候看到的是新會縣真實的模樣,周總理特意要求相關省委不要對此次出行大張旗鼓地舉辦活動,一切從簡處理。
在周總理堅決地要求下陪同周總理到新會縣一起視察的幹部都少了很多,而新會縣那邊完全沒收到消息自然也沒有過多準備,展現的是一個真實的新會縣。
周總理前往新會縣視察,盡顯高尚品格
周總理此次前往新會縣僅開了一臉車用於前往,地方政府提出的陪同都被周總理打了回去,周總理快到新會縣的時候看到了遠處山上有一面紅旗。
看到紅旗後周總理誤以為是當地幹部接到消息舉行的歡迎會,為此周總理還斥責同車隨行的當地幹部:“你們通知他們了嗎?這次來之前我都說了不要驚動當地群眾,這是怎麼搞的嗎。”
隨行的幹部連連搖頭回答道:“我們這邊沒有通知當地的幹部,這面紅旗應該不是用來舉辦歡迎會的。”
事實上正如當地幹部所說的那樣,這面紅旗是當地少先隊員日常使用的紅旗,周總理知道不是此行當地舉辦的歡迎會後就放心了很多。
剛到新會當地的幹部這才知道周總理來視察來了,知道是周總理來了當地幹部連忙開始安排周總理的視察,為了讓周總理休息好當地幹部想要把周總理帶到當地剛修好的招待所里去。
可周總理當場就婉言拒絕了,對當地的幹部說:“我們都是共產黨員,你身為共產黨員平常住在哪裡,我就住在哪裡,縣委會應該還有地方吧?這些天我就和同志們住在一起,工作上也方便了不少。”
見周總理這麼說當地幹部也不好在堅持讓周總理去招待所休息了,此後在新會縣視察的七天里周總理就一直住在新會縣的縣委辦公室里。
當地幹部見周總理來視察那最重要的就是吃、住、行三個問題,住的問題周總理已經選定了幹部們就準備在吃和行上準備準備。
來視察隨行的人員里有一名省委派來的廚師,是準備照顧周總理這些天的飲食,可連一頓飯還沒做,周總理就把這名廚師打發走了,點名要縣委的炊事員來做。
炊事員接到周總理的命令連忙擺手說道:“總理,這我可不行啊,我就會做點大鍋飯,小灶什麼的我是真不會啊。”
“大鍋飯好啊,我就喜歡吃的大鍋飯,能吃上大鍋飯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搞什麼特殊的,不要用公家的錢吃大餐,能有一頓大鍋飯就很好了。”周總理聽完炊事員的話後不僅回答了炊事員的問題,還給在場的幹部們都提了個醒。
於是此後周總理的飯菜就是和當地的幹部一起吃大鍋飯,平常的飯都十分的節儉,在視察的這7天里,周總理也是時時刻刻和當地的群眾走在一起,完全的融入到了群眾當中來。
周總理視察,與群眾在一起
在視察期間雖然周總理一再要求不要對自己進行區別對待,可人民群眾對周總理的熱情依舊是掩蓋不住。
周總理不論視察到何處都和當地的人民群眾走得很近,在勞動大學裡周總理給身邊的學員送切好的菠蘿,在農場里周總理同職工聊的投入,在工廠里周總理給在炎炎夏日工作的青年工人扇風取涼。
每當周總理去一個地方都會引起當地人的轟動,不少人都想要親眼看看這位令人愛戴的周總理,當地的幹部為了周總理的安全着想也會阻止這些火熱的群眾靠近,以防對周總理造成傷害。
起初周總理還沒有發現,但當周總理視察到周郡時見到保衛科的幹部正在跟領導反應不少人要來看周總理的情況,保衛科就快要擋不住了。
見到這種情況周總理走過去就對保衛科的幹部說:“都讓群眾們進來吧,我們是要時刻和群眾走在一起的,怎能做出阻攔群眾的事情。”
保衛科的幹部聽到這話立馬開心地應了下來,回去沒多久就去把等待許久的群眾都放了進來,當群眾們見到周總理之後無不燃起一個激動的心。
周總理面對熱情的群眾也絲毫沒有退縮,反而熱情地跟群眾打招呼,跟群眾聊天、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
周總理一直是堅持和群眾在一起的,不論什麼時候周總理都會跟周圍的人強調,不要阻攔他和群眾的接觸,只有真正接觸到了群眾才能更好的造福群眾,就像是這次周總理毫無防備的來視察一樣。
周總理在視察期間的種種行為讓群眾無不喜愛這位和人民走在一起的總理,在周總理前往一地視察結束後當地的人民都要給周總理送一些特產以表個人心意,周總理面對這種情況往往是向群眾再三致謝,但卻不會收下群眾的財產。
有時候當地的群眾會把東西悄悄放在周總理來時的車或船上,當周總理髮現後也會拿出等量的錢交給身邊的人,把這筆錢交給送禮的百姓。
周總理與人民走在一起但卻不取絲毫人民針線,只有對人民群眾的關心。
為周總理設宴送行,總理自掏腰包付錢
周總理在新安縣進行了7天的視察,在這7天里周總理吃、住、行都和幹部們在一起,期間有一次為了改善周總理的伙食讓食堂里做了一頓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的餐飯。
雖說是逢年過節才能吃的飯但也只是一點魚和豬肝,周總理在吃完這頓飯後對着當地幹部說:“這頓餐飯的錢讓省里出吧,就不要讓縣裡和社裡負擔了,也算是關懷為群眾工作的幹部們了。”
這麼一頓簡單的飯周總理也要記的清清楚楚,無不讓當地幹部們感動的不行,到了周總理要走的那一天,新會縣處的幹部討論了一下,決定要讓周總理走之前吃頓好的,哪怕是知道周總理不願這樣,眾幹部也想表達自己內心對周總理的感謝。
就這樣在周總理要走的那一天,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帶領着周總理前去吃一頓當地的大餐,周總理剛被領到飯桌前就皺起了眉頭。
身旁的黨向民連忙說道:“周總理,這頓飯是我個人自討腰包請您為您送行的,這些天您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就讓我用當地的特色招待您吃一頓。”
周總理聽罷黨向民的話沒有說什麼只是先落座開始了這頓宴席,在將要吃完的時候周總理突然對黨向民說:“黨向民同志,這頓飯就由我來出錢吧,你的收入我還是清楚的,這麼貴的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我請客吧,但是你的心意我領了。”
黨向民見周總理說這話連忙擺手拒絕,可周總理已經決定了要請這頓飯,示意把300元人民幣都交給了身旁的新會縣縣委司務長,黨向民雖極力爭搶但還是無法讓周總理改變心意。
最終這頓招待周總理的宴席變成了周總理請當地縣委的宴席,周總理的送別宴最終成了自己掏錢的情況。
相比於周總理的“罷宴”行為,朱總理的“罷宴”就做得更加決絕一點。
勤儉節約朱總理,“罷宴”反對公款吃喝
朱總理和周總理一樣,都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發展,周總理當時國內的情況要比朱總理差得多,到了朱總理的時候國家開始飛速發展,來到了改革開放的關鍵事情。
在這段時期里中國各地的發展都非常迅速,發展得快了就導致有不少地方出現了利用公款為己謀私的情況,利用公款吃喝、出現等問題屢見不鮮。
當朱總理上任後就決心要改掉黨內的這種行為,為此朱總理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在餐飲問題上絕不含糊。
朱總理有一次前往地方開會的時候,當地部門在一家星級酒店設立了酒宴用來招待朱總理和其他領導,可當朱總理到了現場後,見到現場宴會廳的模樣立刻冷了臉色。
朱總理首先是走到了給自己安排的位置處,眾人都以為朱總理要坐下去的時候,朱總理卻突然轉身走到了宴會廳角落,並吩咐工作人員給他和秘書來一份工作餐。
朱總理就這樣和秘書在近百桌的宴會廳里待在角落吃完了工作餐,而其他的賓客見狀自然也不敢坐到位子上享受宴席。
朱總理和周總理的“罷宴”行為不同是因為性質不同,周總理所罷的宴席是幹部們真心相待,想給周總理吃頓好的,所以周總理只是自己結了賬,沒有說不上宴席。
而朱總理這場宴席就是來到了公款吃喝的地步,幾千人的宴會廳,近百桌的飯菜,如果次次是這樣一定會在黨里引起非常不好的風氣,朱總理要的就是以身作則,將這種風氣扼殺在搖籃當中。
總理“罷宴”,均心繫國與人民
兩位總理的罷宴行為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關係,想要打擊這種不利於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風氣,我國正是有這樣的總理才能一步步走到繁榮富強的今天。
罷宴的總理其實並不止這兩位,罷宴的行為僅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論是我國的哪位總理都是做到對人民關心,為人民服務的。
罷宴只是總理在關心國家和人民上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的部分是我們沒有看到的,現如今依舊有用公款吃喝的問題,國家對於這種行為也是在從嚴打擊。
若每位國家領導都能如同兩位總理一樣,那國家的發展必然會更好,中國一定會在繁榮富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於曾經“罷宴”的總理,我們應銘記他們的行為,牢記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感謝他們為國為民所付出的一切,美好中國正是依靠着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