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李訥是毛主席最疼愛的女兒,她對於毛主席而言有着獨特的生命意義。
她曾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婚,又獨自一人撫養孩子長大,曾經讓毛主席心疼得落淚,也是毛主席去世前最牽掛的孩子。
李訥出生——溫馨有愛的童年時光
1940年,李訥在陝西延安出生,她是毛主席幾個兒女中,唯一一位在毛主席的陪伴下度過童年的孩子。
就在這漫長陪伴的日子裡,毛主席稱李訥為“大娃娃”,李訥則叫毛主席“小爸爸”。
而“大娃娃”李訥的出生,也成了毛主席南征北戰中的精神安慰——他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他必須成為合格甚至是優秀的榜樣。
創業艱難,創立一個國家的新家底更是舉步維艱。
而李訥在毛主席為事業輾轉難眠時的一句“爸爸睡覺”,卻足以讓毛主席在紛亂的國事中鼓足勇氣、理清思路。
陪伴是相互付出的過程,稚嫩的李訥用天真和簡單的愛,給了毛主席足夠多的信心。
毛主席經常帶李訥游泳,搏擊風浪。他要求自己每一個孩子都艱苦奮鬥,李訥也不例外。
在李訥學習游泳時,警衛員想給李訥救生圈,毛主席卻要求李訥不帶救生圈,跟隨自己去海中遨遊。
起初的戰戰兢兢,和找到浪濤規律後的盡情遨遊,讓李訥看到了毛主席的堅韌和信念——勇敢面對困難。
毛主席用自己的具體行動讓“大娃娃”認識到,人生中的每一個困難都需要自己克服恐懼和努力,才能真正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挑戰中獲得勝利。
而這也支撐了李訥後來勇敢成為單親媽媽的精神力量。
或許人類的傳承更多的是這種精神力量的傳承。
李訥學業和事業——奮鬥出來的青春
毛主席要求自己的孩子們自力更生,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從來不能用毛主席的名字來獲得關注或利益。
李訥在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要求家長到校開家長會,每個同學都有家長陪着,而李訥身邊只有父親的警衛員。也正是這樣毫不牽連利益的關係,父女關係才更純粹。
中學時期她考入了北京師大女附中,對於這個滿是幹部子弟的學校,李訥也從不張揚,唯一的例外恐怕是上課遲到的事情了。
每次去上課的時候,李訥無論怎麼趕都要晚老師一步進教室。而學校老師提出該問題後,李訥就很少再遲到了。
她十分愛好文學和史學知識,毛主席經常給李訥講解很多歷史故事和哲學道理,兩人經常暢聊到凌晨。
自覺使她成為了更優秀的人,李訥上大學時遇到了專業選擇的問題——文史是她的愛好。
毛主席不主張過多干涉孩子們的自由選擇,甚至希望孩子們能夠有自己獨立選擇的空間。
大學期間“小爸爸”也給了李訥很多思想引導,越是艱難的時期,就越要有更堅定的意志力走出困境。
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時,李訥在學校總是吃不飽,回家後毛主席吃了幾口飯就停下留給女兒吃。
可誰也沒告訴李訥,這頓飯只是因為她回來了,而平時毛主席一天也只能吃一頓野菜。
畢業後李訥進入《解放軍報》當編輯,化名“肖力”。從小對文史學領域的愛好和積累,也成為她後來事業上的支撐。
而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與毛主席有關係——嚴格的要求、耐心地指導、低調的標準、和藹的態度、客觀的思想、成熟的眼光……
除此以外,我們也應該認可李訥自己的努力——艱苦奮鬥的思想支撐了她很久很久。
李訥婚姻——幸福總是來得那麼突然,又那麼短暫……
輾轉來到30歲,這是一個讓當時女性覺得尷尬的年紀——李訥還沒有談婚論嫁。
“選擇婚姻時條件不要太苛刻了。”毛主席一句這樣的話,讓本身把所有經歷投放在工作和事業上的李訥,開始思考了要選擇怎樣的另一半。
“爸爸不是要逼着你趕緊結婚,只是爸爸不可能永遠陪在你的身邊,你總要找個能照顧自己的人吧。”
毛主席每次帶着女兒開完會後,一有時間就這樣嘮叨“大娃娃”,沒想到“小爸爸”也有那麼平凡樸實的一面。“嘮叨”其實也給了李訥更多幸福的體驗。
毛主席對女兒自己的看法比較重視,他也不斷引導女兒的價值觀。他希望女兒能找到一個更踏實、更靠譜的年輕人,甚至去農村,他也認為是值得的。
後來的李訥來到了五七幹校學習、勞作,期間遇到了徐寧。
李訥在五七幹校遇到的同事,對自己總是保持距離,國家主席的女兒,想過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特殊待遇的日子。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一個踏實肯乾的年輕農民,毫不顧忌地接觸她並幫助她。後來兩人接觸多了,李訥便漸漸感受到了徐寧的好。
緣分是需要靠“主動”來爭取的,感情是需要靠“接觸”來培養的。
李訥在徐寧追求自己半年多以後,開始試着和徐寧談戀愛。
她從不會因為徐寧學歷低,而把他擋在自己擇偶標準的門外,當時的她一定覺得,徐寧就是那個自己要相伴一生的人。
婚前李訥還徵求過父親毛主席的同意,毛主席非常相信“大娃娃”的眼光,他認為李訥必然有自己的選擇。他同意了,而且在李訥婚姻當天派人送去了一整套馬恩全集。
然而有了孩子徐小寧之後,李訥辭掉了自己原來的工作,徐寧的工作收入微薄不能供給家庭開支,兩人之間逐漸產生了矛盾。
其實讓兩人感情產生裂縫的根本原因,在於李訥是一個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人,曾擔任過很多重要職務,思想和眼界都高遠得多。
“雞同鴨講”的日子,生活中一個個小細節,展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教養和價值觀念的問題,必然會導致兩個人最終分裂。
李訥喜歡讀書,徐寧喜歡種地。徐寧回家後跟李訥談論今天在種地上找到了什麼小妙招,或者在做服務員的時候,比另一個服務員多幹了點兒活兒的話。
而李訥原本想分享關於結婚時,毛主席送給自己哲學書籍中思想的想法頓時沒有了。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需要找一個思想對等的人,一起說一些大家都認可的話題,並形成共同的目標。
李訥艱苦帶娃——誰說單親媽媽沒人疼沒人愛?
隨着矛盾的加深,李訥和徐寧的婚姻面臨著危機,而李訥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婚,決定獨自一人帶着孩子,開始了單身母親的艱辛生活。
一個女子、一個文人,獨自帶着年幼的孩子,如何把這艱苦的日子過下去?李訥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艱苦日子。她沒辦法帶着孩子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自然拮据。
1972年,毛主席讓張耀祠代自己探望李訥,自此毛主席了解到“大娃娃”離婚的消息,心疼不已——“訥娃的婚事還是草率了。”
子女的幸福與否無時無刻不牽扯到父母的思緒,毛主席也不禁落淚。
李訥本是自尊、獨立的女子,可最終還是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至此也放下了自尊。
她向張耀祠開口:“可以跟‘小爸爸’說,借我點錢嗎?”
人都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可在那個艱難的時刻,沒有一個男人給自己依靠,為了孩子也不能直接出去工作,李訥真的“山窮水盡”了。
毛主席知道後,立馬讓張耀祠從自己節衣縮食省下來的稿費里,拿出8000元給了訥娃。
作為父親,真的無法做到女兒在“山窮水盡”時不聞不問。
雖然他一向要求自己的的孩子們獨立、自強,可這樣的違背原則,這樣樸實的老父親的愛,真的令人動容。
後來毛主席還曾經讓張耀祠帶給李敏8000元,畢竟李敏也剛生了孩子,生活上也需要很多照顧。
我們都說毛主席最愛小女兒李訥,可我們卻忽略了毛主席對待那些,未曾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更多的牽掛。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現實總與此不同,血緣關係怎能因一句俗語就變得“人情冷淡”?
自古至今,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幾乎每一個父親對自己的女人都有着慈祥、質樸又沉默的父愛。可能說出來的話比較少,做出的要求比較多,但是對孩子未來的考量卻是足夠深遠。
離別——與另一個生命告別應當很是心痛吧
就這樣,毛主席幫助自己的女兒,讓她能基本生活得下去,至於生活得好不好,得看孩子們自己的努力。
在1973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的這天,他邀請了所有的孩子們來吃團圓飯,唯獨沒有見到李訥,他心裡有些擔心,可能擔心李訥的生活現狀吧。
事實上,李訥當天因為生活拮据,養家壓力過大而努力工作,沒有更多時間來參加這次家庭聚會。就因為這樣,毛主席才擔心李訥的生活。
長久的思念與擔憂,加上家事國事,毛主席的身體日漸衰微,知道這事後李訥趕忙帶着孩子回到中南海。
這是李訥離婚後第一次見到父親,看到滿屋子的醫療設備,李訥心疼得哭出聲,許久不見女兒,毛主席一時間想到了很多過往,心裡滿是歉意。
毛主席心裡總覺得李訥的婚事過於草率,是自己做父親的過錯,這可能是他心裡最難放下的事情了。
“大娃娃,我看不清你的臉了,你靠近點,讓我摸摸你的臉。”摸到訥娃臉瘦了許多,毛主席心疼得流淚了……
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塊最柔軟的地方,或許“大娃娃”就是毛主席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李訥陪着毛主席度過了人生最後兩年。
一次偶然她出去處理事情,回來後毛主席已經去世,李訥趴在父親身邊痛哭不止,像極了多年前未經世事的嬰兒,在父親懷裡哇哇大哭。
只是那次大哭是遇見父親,這次大哭是與父親道別。
後來,她活成了更窘迫的樣子,但是更體面、更幸福的,毛主席喜歡的樣子。
這次離別後李訥的生活更加窘迫了,她一次只能買1毛錢的肉給孩子吃,艱難而孤獨地生活,李銀橋便覺得應該幫一幫李訥。
在悼念毛主席的會議上,李銀橋見到了王景清。他覺得王景清思想端正,對毛主席十分尊重,所以他把王景清介紹給李訥。
遇到王景清,或許是李訥生命里又一次溫暖而幸福的經歷。
此後,王景清對李訥十分呵護,他了解李訥的每一個小習慣,努力幫李訥重新建立信心,因為身體弱,王景清帶着李訥到處看病,陪着李訥度過了安穩的時光。
可能對於一個普通女人來說,“歲月靜好”才是一生的追求吧!
對於李訥來說,王景清就是那個能陪她攜手一生的人,愛情和緣分真的不分時候,緣分到了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坎坷,即使是國家主席,即使是主席女兒也是如此。可如果我們能像他們一樣以質樸的心面對親人,以不懈奮鬥面對一切艱難,幸福生活終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