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工人村丨老林的往事

1949年前,工人村這片只有曹家巷一條小街,小街的附近還都是農田。1953年,成都市建築公司在這裡修建了18棟成排的磚瓦房,據說建房的初衷是給當年援華專家居住,但建成後專家因故並未入住。建築公司後來就將這些房子分給了下屬職工居住,這也成為了當年成都最早一片集中職工宿舍區。之後又有多家建築公司相繼在這片修建了多棟職工宿舍樓,最終形成了一片工人集中居住的熱鬧區域,大家也形象地將這一片稱為“工人村”。

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光的工人村在經歷歲月的洗禮之後變成了問題多多的老舊院落,其中,重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八棟筒子樓(老八棟)情況最為突出,公建配套設施滯後,整體建築破損風化嚴重,漏水現象普遍,管線設施老化,房屋大多未配備獨立衛生間,無獨立廚房,少數未通市政自來水與天然氣,大多數住房無空調機位……

2022年3月,圍繞“老八棟”拆除重建的工人村片區城市有機更新工作正式啟動。走進工人村,聽聽這裡的往事、看看如今的改變、展望更美好的明天。

林照明 1951年生 今年71歲 鄰居都喜歡稱他老林

老林的父親出生在德陽廣漢,曾到成都學木工,踏實肯干,很受僱主喜歡。後來因為木工活做得好被招入第四建築公司工作。那些年的成都百廢待興,建築公司也算是一個好單位。

1951年林照明出生,奶娃時的林照明很健壯,有一股志願軍雄赳赳的氣場,因此得了個“糾娃”的小名。

1953年,成都建築公司在曹家巷街附近的空地上,修建了18棟成排的磚瓦房,每棟樓分上下兩層共32個單間,每個單間約18平米。

每兩棟樓相對而建形成一個院子,18棟樓共有576個標準單間,形成9個院子。

當年成都北門還是一片農村,突然間建起了一片嶄新的磚瓦房,羨煞周圍住茅草屋的農民兄弟。

據說這18棟新房是為援華蘇聯專家修建,後來因故未能入住。最後建築公司考慮下屬職工住房困難,決定將這批房屋分給職工居住。首批分房的工人中就有老林的父親,這塊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工人村。

1953年底,兩歲的林照明與兩個哥哥隨父母搬進工人村,從此開啟了林照明69年的工人村生活。

工人們搬進工人村的同時,建築公司在樓房的兩頭建起了兩間集體廚房,每16戶人共用一間廚房。

每個廚房中間設置6個灶台,廚房內的周圍設置了10個灶台,每個灶台旁邊還配有水缸和堆放柴火的地方。

新的二層樓房沒通自來水,生活用水需要到附近的水井裡提水,雖然只有幾百米遠,大量提水也是很費力的活兒。

當時做飯的柴火主要是撿柴和蜂窩煤,在工人村附近有堆放木材的露天庫房,工人村的孩子們就常去撿脫落的樹皮,撿完了樹皮就用一根鐵絲扎農村裡的落葉,樹葉和樹皮都是工人村最常見的柴火。

在集體廚房裡煮飯都是開放式,每家人做什麼好吃的完全沒有秘密,食材一下鍋全廚房的鄰居都知曉了,遇上一家人做點好吃的,在灶台邊就圍滿了小孩子。

最常見的分享是孔乾飯的鍋巴,每個小孩子都能分一塊,邊吃邊結隊離開廚房。

也因為這是開放式廚房的緣故,每家廚房裡的物品都沒法上鎖,常常出現柴火被人燒掉,水缸里的井水被人用掉的現象。誰家遇到這種情況,也都是抱怨幾句之後不了了之。

集體廚房最熱鬧的就是中午,遇上十幾家人同時生火做飯,鍋碗瓢盆的聲音,與油鹽醬醋的味道交織在一起,滿屋的人間煙火氣。

廚房的空間很緊張,18平米的住房一點也不輕鬆,林照明家先後共有5個娃娃和兩個大人。父母有一間單獨的床,幾個娃娃就擠上下鋪。剩下位置在放一張桌子和幾條凳子後,也就沒什麼空間了。

每家人都覺得自己的房間很小,但兩棟樓之間的院子卻很大。

晚飯之後就是院子最熱鬧的時候,一個院子有幾十個年齡相仿的小孩,嬉戲、打鬧、玩遊戲、聽大人們擺龍門陣,各有所愛,各自盡興。

大人則分堆圍坐在一起,家長里短、單位閑話、天南地北、世間萬象,吹得熱火朝天,聽得津津有味。

也有好玩者打起了長牌,彩頭就是一粒粒花生米,贏了的大人就分給自家的孩子吃,因此這也最招小孩圍觀的地方。

那些年工人村最引以為傲的是通了電,燈泡的瓦數雖然只有15瓦,但幸福感卻是爆棚。不再擔心颳風吹滅油燈,不用擔心明火引發火災,半夜的院子也是亮堂堂。

走出工人村,不遠處就是北門大河,北門大河上有座北門大橋,橋頭有一家師友面。林照明說當年這家麵館的海味面特別有名,在成都北門算是數一數二的好吃,是他至今都難以忘記的味道。

在北門大橋到萬福橋之間的水域,有小南海和大南海兩處深水區,這裡就是工人村孩子們玩水的地方,林照明也記不得自己有多少個夏日在此游泳,暢爽之極。

就在這北門大河岸邊,在孩子玩耍的人群中,常常有賣零食的小販在穿行。一分錢一串的大頭菜,一分錢三片的糖餅,都是孩子們的最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