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世民彌留之際武則天曾向他承諾,等皇帝去世她願意削髮為尼,一生常伴青燈。
按照唐朝宮廷律例的要求,感業寺是專門接納宮廷嬪妃出家的專用寺院,所以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去了感業寺。
而入寺之後按照慣例,剃髮之前有旁人會詢問:今為汝除去頂發許不?
剃髮者自當回復一個“許”字。
然而當住持老尼姑詢問武則天的時候,她卻說出“發落復生,首級不會”這八個字。
住持不免驚慌,武則天的這句話頗有恐嚇之意。也正因如此,住持驚嚇之餘手中的剃刀差點落地。事後住持就向弟子交代了後事,同時也將武則天的這句話流傳了下來。
“我命由我,不由天”,武則天就是這樣一位心比天高的女子。當她以美貌征服皇帝成為嬪妃的那一刻,她自信通往天堂的大門已經為她打開,憑藉自己的姿色和聰慧,一定可以獲得皇帝寵愛。
然而現實卻啪啪打臉,李世民勇武非凡,閱人無數,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武則天稚嫩且拙劣的演技。因此武則天一直被冷落,不僅12年未孕,而且品級一直沒有提升,甚至在李世民去世之前還以軟語逼迫而遠離皇宮,不然她必然逃不開殺身之禍。
要知道當時李世民後宮嬪妃大多數都沒有子嗣,可她們卻可以留在皇宮享受榮華,只有少數人被迫出家,其中就有武則天。由此可見,李世民確實不待見武則天。
當內心的憧憬和現實的殘酷相互碰撞,武則天怎能不惱,怎能不怨?當她跪在佛前看着住持手拿剃刀的那一刻,一般人或許就認命了。
當然,武則天對未來還有憧憬,當她看到剃刀之時,心中也不免五味雜陳,這才有感而發說了這句話。換句話說,武則天的話並非是完全針對老尼姑。
其實這句話有三層含義,老尼姑只理解了第一層的字面意思,卻沒有看透根本,錯誤地認為這是武則天在威脅自己。
從字面意思來看“發落復生”說的是頭髮雖然剃去,但遲早可以長出來。“首級不會”就頗有恐嚇之意,結合上半句可以理解為,若將來我飛黃騰達,一定要拿你的首級來報今日剃髮之仇。
住持老尼聽了以後自然恐慌。
不過也並不重要了,畢竟出家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即便將來武則天飛黃騰達之後前來興師問罪,也自當是解脫了。
而第二層含義是“慶幸”,從武則天當時的情況來看,李世民臨終前對她心存殺機,武則天聰慧看出了玄機,這才承諾出家為尼,遠離是非。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先保住命,慶幸的是李世民最終放過了她。
命雖然保住了,但也要有機會東山再起才行?
所以第三層含義就是“希望”,只不過這份希望能否成真,她並不知道。眾所周知,在李世民重病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有過纏綿,不過這段感情持續的時間太短,再加上李治二人天南地北無法相見,而李治身邊更是美女如雲,萬一將她忘記該如何是好?
所以李治最終能否將她救出苦海,她也不敢打包票。
綜合下來就是恐嚇住持老尼、慶幸可以活下來以及希望自己東山再起這三層含義。所以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只要能夠保住命,將來一定可以拿回屬於自己的一切。”
不過武則天並沒有把希望寄託給上天,出家之後她想方設法引起李治的注意,為此她特意為李治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如意娘》。
而李治這邊登基之後,每天處理大量事務,還要和群臣搞好關係,再加上唐朝李氏有一種遺傳病,導致李治的身體時常抱恙,因此早就把武則天忘得一乾二淨。
或許是武則天對老尼的威脅起了效果,那首《如意娘》被送到了李治的手中。而李治看到之後,往日溫情的回憶浮現在眼前。
巧的是,李世民的周年祭祀大典就在感業寺舉行,李治馬不停蹄來到感業寺,當二人再次見面之後就出現了“鵲橋相會”的感人場景。
史書有載:
“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瞧一瞧,兩個人抱頭痛哭,互訴衷腸,可見當時的場面非常溫馨。有了這次見面,武則天的希望成為了現實。
沒多久她就重新入宮,之後斗皇后,戰蕭淑妃,最後連長孫無忌等一干老臣也斬於馬下。
這樣的氣魄、智慧和權謀,縱觀古今,別說女子,男子都鮮有她出色。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