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王震曾長期在新疆工作,為建設新疆以及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此外,他還擔任過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以及國家副主席等職務,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之一。
王震有個外號叫“王鬍子”,很多人可能因為這個外號覺得王震是個粗獷之人,實際上,王震也有心思細膩的一面,尤其是面對他的妻子王季青時,更是展現了自己的鐵漢柔情。那麼,作為王震將軍的妻子,王季青身上都有什麼故事呢?
王季青出生於1913年,遼寧瀋陽人,早年時期,王季青一直在家鄉讀書,她幼年喪父,過得很艱難,但這並沒有擊潰王季青的意志,反而磨鍊了她,養成了她堅韌不拔的性格。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王季青與母親也被迫離開東北,逃難到北平。
到北平後,王季青並沒有落下自己的學業,反而加倍努力讀書,她的學習成績很好,中學畢業後考入了北京大學的化學系,成為那個年代的天子驕子。在北大讀書期間,王季青積极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對於出身東北的王季青來說,九一八事變不僅是國恥,更是家仇,所以她格外痛恨日本人,渴望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也是在參加進步運動過程中,王季青接觸到馬列主義,1935年,王季青加入了共青團,也是這一年,她轉為正式黨員。入黨之後,王季青繼續在我黨的帶領下從事抗日救亡宣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季青也撤出北平,前往了太原的八路軍辦事處,並在那裡參軍入伍,正式投身抗日前線的戰鬥當中。
加入八路軍後,王季青與一眾青年被分配到120師,此後他們結伴前往山西岢嵐縣城的120師師部。也是在前往120師師部的路上,王季青遇到了賀龍、關嚮應以及王震等人。當時王震已經算大齡青年了,依然沒有對象,文靜的王季青也給王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120師師部後,王季青主要從事民運方面的工作,深得賀龍等領導賞識,賀龍也有意撮合她與王震將軍。在賀龍與關嚮應的撮合下,王季青與王震認識僅一個星期後就喜結連理,結為了夫妻。結為夫妻之後,王季青離開了120師師部,跟隨王震前往了359旅,此後他們夫妻舉案齊眉,一起養育了三個兒子。
經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後,王季青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建國後,王季青先是跟隨丈夫在新疆工作了一段時間,1953年,王震被調到北京,擔任了鐵道兵司令員,王季青也跟隨丈夫返回北京,並擔任了北京八中的校長。
在這之後,王季青投身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然而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教育系統的很多幹部受到錯誤對待,這其中也包括王季青。這一年,王季青停職反省,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結束後,有關部門主動糾正了一批冤假錯案,王季青也得以復出,繼續擔任八中的校長。
值得一提的是,王季青與王震一共生育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王兵、王軍、王之,他們兄弟三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其中王兵參軍入伍,擔任過南海艦隊航空兵副參謀長等職務,王軍從商,擔任過中信集團董事長等職務,王之則是我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創辦了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擔任總經理。總的來說,王季青的三個兒子都在各自的領域為祖國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他們都是國家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