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將突破 4 億,高齡老人將翻番,透露出的是什麼樣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雖然不是很專業,去年在家呆了大半年的時間複習考研,我卻注意到了這樣的一個事實。

我家是一個小縣城,住在村子裡,無可避免地能夠想到,貧窮、落後,但其實不是那樣的。

村子裡基本上沒有土房子,小二層的人也比較多。從長輩那裡聽說,我們那個小縣城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沒有受到日本人的侵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些財產;從一定的時間段來看,村裡人都比較有錢。在很長的時間裡,大家守着一方黃土,並不熱衷外出打工。

像很多年前的時候,第一批下海的人賺得盆滿鍋滿的時候,帶動下海成為熱潮的時候。

我們那裡的人還閉目塞聽呢?更談不上抓住機遇了……

這樣的生活遲早會被外界推着走吧?

我記得大學一年十一國慶的時候,大概就是17年的時候,正趕上了蘋果紙袋的季節。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去幫我姑姑家去幹活。就那個時候啊,我姑姑滿面笑容,甚至還帶着點庄稼人的驕傲,對我說,哪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呢?就莊稼地里長出來的脆生生的蘋果就是我們花不完的錢啊。

這個時候,不得不說,她其實還是盲目的自信,不敢相信這個地方早已經留不住人了。

但現在的光景其實是,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絕大多數除了不想拿起鋤頭,更為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零八年的時候落果可以賣到九毛、一塊一斤,一下午在地里,拾落果都最少可以賣兩百多塊錢,現在直到蘋果快成熟的時候,才只能兩三毛錢一斤。一下午在地裡面,好像沒有數螞蟻,但是好像累死了,也沒一點收益。

年長的人慢慢罵罵咧咧地接受,年輕人沒上學得早早走上了南下進廠,家裡有點錢的打算讓給孩子學一門手藝……上學的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要考出去。但是毫不意外的是,人能走的都走了。

就連誇這裡很好的姑姑,雖然沒有離開,但是也動了想要離開跟女兒一起生活的願望。

丟下那個曾經讓她們痴迷的黃土地。

那剩下的呢?

村子裡全部都是老年人加上留守兒童。

我記得當時給老年人體檢的時候啊,基本上全村的人都會來我家裡。家裡基本上都是那種年老的老兩口,相互攙扶。年紀稍小點的都出去了。有的男性老人還在後面罵罵咧咧的講他老婆子:“你去拿個板凳,讓我好好的與他說道說道。”殊不知一個在村子這頭,一個在村子那頭,很久都沒有見過面了。

其實不論你信不信,家裡有孩子在的時候,只要是做父母的,都會燒一鍋熱騰騰的飯菜。兒女不在家了僅僅只能叫做是生存,或者是活着。

我見過養雞的人家,等不到兒女回來,怕雞蛋放壞送給我父親的。

我見過辣椒收成不好的,拿着一大包十幾斤的干辣椒,求我父親買下來的,只要求賣五塊錢。

我見過一鍋白米粥,兩個老年人可以吃一天的。

我見過一生好強的鄰居奶奶,為自證清白,卻被人活活氣死的。

我見過八十歲的鄰居爺爺,還要坐上二十分鐘的公交車,取出自己的養老金,給自己交住院費用的。

我還見過平常走不動路的老奶奶,因為老伴便秘,走一步歇兩步只為來我家買一瓶開塞露

……

而這些人,我最熟悉的隔壁家奶奶,每次見我都會把我叫到他家去給我吃飯的奶奶,就在我上周日還見過她,待到下周回來她已經入土為安了。

那個大嗓門喊我父親去取葯的奶奶,在一次回家之後突然對我父親說要去上禮……

我不願敘述那麼多了,太沉重。

受不了……

……

考研那大半年,我見過十幾位老人不在了,而兒女還在外打工。知曉後便又急匆匆地趕回家。

但是對應的那一年,村裡僅僅只生出兩個小孩。

但是他們的兒女亦有兒女,自己連自己都過不好,哪有功夫去管別人呢?

孤老無人可依仗,兒孫亦有其難事。

這天下沒有誰是容易的,在物質豐腴時代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人見過父母的不易,大抵很多人是不打算做父母了吧。

至於出生率,我姑且可以猜測不會升高了吧。

計劃生育之前,出生率很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戰爭過後,動蕩的生活,不安的日子,讓他們想為這世界留下他們曾經來過的痕迹。生孩子的時候,想的是多子多孫多福氣,但是養老的時候,我見到的只是在推皮球。甚至見過,年邁的父親走後,自己的親哥哥也並沒有再踏入家門過。

見過父輩的人生,自己怕也亦會過成那樣。

便不再想選擇那樣的人生了 。

而那個未受抗日戰爭侵擾的小村子,將會被這個大時代推着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