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與梁冀的是是非非

李固的身世當然不能與開國功臣加外戚的梁冀相比,但也是司徒之子,且家學淵源。

李固的祖父和父親都精通儒學,其父李頜青出於藍精通五經,善河洛,只不過由於人所不識,屈居基層小吏。漢和帝即位後,派出使者暗訪各地風土民情,被眼尖的李頜認出,推說夜觀天象所知,給兩位未來的朝廷大員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中一人做到漢中太守時,忽然想起仍然身為基層小吏的李頜來,招到身邊委以重任。當時大將軍竇憲氣勢正旺,娶妻之事鬧得天下皆知,各方紛紛準備厚禮上門巴結,太守也有此意,李頜卻說,竇將軍將一件私事搞得雞飛狗跳,由此可見其不修禮德,專權驕恣的囂張氣焰,註定長久不了,禍事就在眼前。果然,不久竇憲被迫自殺,其黨羽紛紛落網,當時給竇憲送禮的都被撤了,只有這位漢中太守聽從李頜的建議得以倖免。

李頜不久後舉孝廉,進入政壇,曾任尚書令、太常等高官,之後更是做到司空、司徒的高位,為官期間,也算中規中矩,忠於職守,只不過,外人基本只記得他的方術技藝。

李固所學看來與先輩有所不同,陽嘉二年,就曾上書針砭時弊:夫化以職成,官由能理。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之進者,唯才與力。伏聞詔書務求寬博,疾惡嚴暴。而今長吏多殺伐致聲名者,必加遷賞。其存寬和無黨援者,輒見斥逐。是以淳厚之風不宣,雕薄之俗未革。雖繁刑重禁,何能有益?

夫妃後之家所以少完全者,豈天性當然。但以爵位尊顯,專總權柄,天道惡盈,不知自損,故至顛仆。今梁氏戚為椒房,禮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弟群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

這是李固與梁冀的第一次交鋒,李固完勝,漢順帝採納了李固的大部分建議,朝廷風氣為之一振。只不過,被李固直斥其非的宦官們卻不服氣,設計陷害李固,幸虧好心人請求梁商幫忙這才躲過大禍,好久之後才擔任了拜議郎。

這時候,梁商以皇后父親的名義輔政,李固也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誠令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譽,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

這是讓梁商見好就收,退休回家頤養天年啊,可惜老人家還有一群家屬子弟沒安排利落,怎麼能聽毛頭小子瞎扯?自然沒下文了。

漢順帝死後,李固任太尉,與梁冀多有交鋒,卻深得太后的信任,做了不少好事。事先並不同意質帝繼位的李固卻在梁冀毒死質帝時,伏地大哭並要求醫生檢驗,這讓梁冀大大不滿,不久之後,指使人誣陷李固並殺害了他。

李固臨終前給朋友寫信:“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凶,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後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於義得矣,夫復何言!

與其父類似,李固的超強預測能力最終得到驗證,後漢不可救藥地衰敗了,古人不了解這種現代人常用的學術研究方式將其歸於方術,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