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800萬年前的“死海”,如今正在復活,水是怎樣來的呢?

在我國廣袤的新疆大地上,有着一處年紀老邁的“海洋”,或許是由於年紀太大了,難以支持匯入河流沿岸的居民們用水,所以這處海洋在上個世紀70年代,逐漸地失去了生機。

但就在最近這十幾年中,這處幾近死亡的海洋再一次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源源不斷的水流滋養了這一處海洋。

這處“海洋”究竟在哪裡呢?這些水流又是從何而來呢?

乾涸再乾涸

在1800萬年前的第三紀之末,第四季之初,新疆大地上或許還是一片汪洋,在地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這裡的東南部出現了一處盆地,又經過了多少年的地殼抬升作用,

整個新疆大地的海拔都被提高了起來,這處盆地自然也是“水漲船高”,被帶的越來越高,稱為了一處高原山地上的“海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羅布泊

從高空俯視,羅布泊的形狀像一隻耳朵,所以被人們稱為了“地球之耳”,又由於處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部,周圍一片慌忙蒼涼的景象,幾乎是寸草不生,猶如生命的禁區,所以這裡又被稱為了“死亡之海”。

公元前126年左右,張騫出使西域歸來,這位偉大的漢使向漢武帝彙報了自己這一趟的結果,在張騫的描述中,西域之路上有一個樓蘭古國

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這裡的“鹽澤”,就是羅布泊,樓蘭古國,幾乎就是沿着羅布泊建立的第一個古城了,從漢朝張騫發現了樓蘭開始,這裡就一直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據點,幾乎是西去東來的門戶之地。

靠着這“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的羅布泊,靠着自身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樓蘭古國的實力也逐漸壯大。

在東漢末年,樓蘭卻遭到了一次巨大的危機,匯入塔里木河的一條支流注濱河突然“出軌”了, 自行改道去了別地,這讓羅布泊的注水量大減,直接威脅到了樓蘭古國的存亡。

樓蘭遺址

敦煌的世家望族“索氏”接到了樓蘭古國的求援,當時的索家家主索勒曾經帶兵去幫助樓蘭古國“攔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一小部分水被重新截回了羅布泊。

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一眼望去,波瀾起伏的羅布泊,只剩下了區區幾個一眼就能看到邊的小池塘,而樓蘭古國的日子也是越來越難,最終只能靠着法令限制國中人們的用水,但再怎麼“節流”,也抵不住“源頭”萎縮的速度。

唐初,曾經風光一時的樓蘭古國,終於消失在了這絲綢之路上,而羅布泊也徹底乾涸,露出了白花花的鹽鹼湖底,成了名副其實的“鹽澤”。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原來的河流再次改道,又重新回到了羅布泊,羅布泊才逐漸有了一些積蓄,漸漸地成為了東西長不到百里,南北寬只有二三里的一處小湖泊。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羅布泊的面積曾經一度達到將近3000平方公里,但在我們新中國成立之後,鼓勵內地的人民去新疆開墾,這些人們就聚集在了羅布泊和塔里木河周圍。

人畜飲水、耕地澆水、開礦用水…一系列的人類活動,都要向羅布泊和塔里木河要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塔里木河的流域從1300多平方公里銳減到了1000平方公里。

下流更是直接斷流,300多公里的河道滴水不剩,猶如一條條死蛇一般趴在地上,羅布泊的面積更是只剩下了可憐的不到500平方公里。

屋漏偏逢連夜雨”,羅布泊周圍的環境在羅布泊再次萎靡之後,也是越來越惡劣,就連最耐旱的“抗沙衛士”胡楊,都倒在了乾旱的攻擊之下,又過了不到二十年,羅布泊再次徹底乾涸,成為了毫無生機的“死亡之海”。

起死回生羅布泊

看着沒有絲毫生機的羅布泊,我們萬分痛心,這處湖泊,養育了在他周圍的人近千年,從古到今,多少壯烈的歷史就發生在這裡。

就連我們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都是在羅布泊這裡試爆成功的,對於羅布泊,每一個了解它的人都對它有深切的感情,我們要救羅布泊。

可是怎麼救呢?河流改道了,中間更是直接斷流了,再從哪裡調水,來滋潤這方土地呢?而且往羅布泊里蓄水,短期內沒有任何收益,花費巨大如同一個無底洞,誰又會甘心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這個冤大頭呢?

一直到了本世紀初,人們從這裡發現了一處巨大的寶藏——鉀鹽

根據相關專家測量,羅布泊地下蘊藏了一個全中國最大的鉀鹽礦藏資源,總儲量在2.5億噸左右。

鉀鹽是工業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原料,我們種地時用的鉀肥,平時用的玻璃、陶瓷,甚至紡織行業、染色行業,都離不開鉀鹽。

而在2020年,我國的鉀鹽需求量也不過不到1200多萬噸,我國全國的鉀鹽藏量,也就11億噸,僅僅是在羅布泊這裡,就有2.5億噸。

這哪裡是羅布泊,這哪裡是一片沙地、死亡之海,這簡直就是一座金山。

從此,人們在羅布泊周圍建立起來了鉀鹽的開採基地,在開採過程中,竟然還發現了意外之喜。

原來,鉀鹽都是蘊藏在地下的滷水之中的,和滷水混合在了一起,人們把滷水從地下抽上來,進行一系列加工之後分離出了鉀鹽,那麼生下的滷水呢?

人們經過一番思索,終於找到了最適合它們的歸處——直接倒了。

經過分離鉀鹽的滷水,其酸鹼度早就沒那麼大了,把他們倒在羅布泊里,不正好是讓這些水重新滋潤羅布泊了嗎?花費少、見效快,幾乎就是一抬手的事情,卻能給羅布泊重新帶來水源,帶來生機。

而且這些滷水滲進了羅布泊里,也有能防止羅布泊的地面因為地下礦藏被開採而下陷的問題,簡直就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鵰。

就這樣,隨着一車車的鉀鹽被運走,大量處理之後的滷水也重新回歸了羅布泊,讓羅布泊一點點地有了地面積水。

並且隨着全球變暖,世界大環境內降雨量逐漸增多,很多海洋上空的暖濕空氣,都被帶到了新疆大地的上空。

在2021年,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更是遭到了一次強降雨,降水量超過了80毫升,放在以前,這裡或許十年都見不到這種強降雨。

並且隨着我們環保意識地加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已經深入了我們每個現代人的心裡,對於這片已經存在了1800萬年的羅布泊,

我們自然不會坐視他消亡,隨着時代地發展、科技地進步,我們一定會拿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讓羅布泊復活。

其實現如今的羅布泊,已經有了起死回生之勢,越來越多的“小池塘”逐漸出現了,相信總有一天,這些小池塘會彙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個“大池塘”,

這些大池塘再彙集到一起,重現羅布泊曾經波瀾起伏、一望無際的勝景,給這片“死亡大沙漠”中帶來一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