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委、襄西工委、當陽地委、當陽專署、當陽軍分區組建的故事

今日當陽關陵廟

本文摘自離休老人董勝群先生《爐渣文集》第一章 文史

十七、 四地委、襄西工委、當陽地委、當陽專署、當陽軍分區的組建及其在當陽的主要活動(續)

(三)當陽地委

(接前)1948年9月,華北、華東抽調幹部百餘人支援襄西,當陽地委增補李建新、焦義林兩人為委員。新成立了荊鍾宜縣委,蔣占義、揚守高先後任縣委書記兼縣指揮部政委,金傳華任縣長兼指揮長。荊當縣縣委書記王洪榮調任15團團長,張國武接任縣委書記。同月,劉真、鄒畢兆在當陽觀音寺召開荊當縣委擴大會議,會上研究部署了財經工作和支前工作以及縣、區武裝對敵鬥爭的任務、策略。任務是:積極出擊敵人,牽制敵人,支援主力開闢整個江漢地區和襄西;策略是:頑強的武裝鬥爭與廣泛多樣的合法鬥爭相結合。會上總結了“推”、“拖”、“磨”、“和”、“滑”、“嚇”、“抗”的合法鬥爭七字經驗。(見劉真日記)

會後,劉真、鄒畢兆、張國武、劉生民帶兩個連打擊了當陽縣和宜昌宋家嘴等地的敵地方武裝。九月底,15團副政委馬雲卿攻打荊門牌樓崗時不幸犧牲。

10月,敵第79師糾集12個團的兵力再次進犯當陽,企圖消滅我當陽分區的主力。當陽地委、當陽專署機關轉移至遠安的鞏峪,荊當縣委、縣政府撤至觀音寺,分區主力轉移至襄南,13團留在當陽境內牽制敵人。同月,13團攻打小煙墩集失利,營長佔光中等10餘人犧牲,接着攻打淯溪河,敵又俘我40餘人;再戰丁家新場,我軍又傷亡百餘人,但當陽分區主力卻配合襄南分區部隊攻荊門柴集、雷集等地,連戰皆捷,先後殲敵154團兩個營俘敵500餘人,終於粉碎敵人第三次“掃蕩”。11月敵第7師被迫東調,我分區武裝乘虛打過漢宜路南,建立了中共當枝宜縣委。在當陽縣的半月、富里寺、草埠湖、風台等建立了三個區,稱之為當宜—、二、三區。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敵方靖的第79軍、劉平的第15軍、陳光非的第2軍共計13個正規團及荊鍾劉黎輝的保安隊8000餘人,集結於荊當、沙宜。荊當形勢空前緊張。當陽地委、分區領導以游擊隊、武工隊、民兵深入敵後,三三五五展開運動戰、麻雀戰,並發動群眾,實行空室清野,與敵周旋。同時注意內部敵人動向,鎮壓了歸降我軍卻又“反水”的慣匪鄭海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地委統戰部何定華與荊當縣委副縣長張三傑等同志通過中共漳河支部郭仁軒等做工作,爭取敵官壋鄉鄉長張希齡帶30餘人持槍起義,使我軍控制了荊當、漢宜兩公路的交通要道,為準備攻打荊當戰役在物質運輸方面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未完待續)

今日當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