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沒有堅持遷都洛陽?

宋朝剛剛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表示要把都城定在洛陽,因為開封地處平原,沒有險要之地可以把守,安全指數不如洛陽,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西有函谷關,東有虎牢關,又處於天下之中,十分適合作都城。


可是後來在朝堂上,宋太祖趙匡胤一提出來就被手下的大臣極力反對,支持者寥寥無幾,也就沒有以後了,為什麼北宋沒有堅持遷都洛陽呢?

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首先,最高決策者意志不夠堅決。我們知道趙匡胤能當皇帝靠的是手下支持,陳橋兵變,皇袍加身,他是周世宗一手提拔的殿前都點檢,周世宗對他恩重如山,他卻忘恩負義,在周世宗去逝後篡奪了皇位,這屬於得國不正,在道義上有污點。


在看到大多數手下都反對遷都洛陽,晉王趙光義直接說出“在德不在險”時,趙匡胤心裡明白遷都洛陽的艱難程度,隋末時期,隋煬帝巡遊到江都不想回去要定都時,手下的驍果軍直接背叛,最終導致隋煬帝被殺,因此趙匡胤也不敢用計硬來。


其次,就是群臣的集體反對。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的大臣為什麼都強烈反對呢?因為利益。宋朝的群臣大部分都是後周的群臣,包括趙匡胤弟兄,往前倒他們都是五代時期開封地區的豪強大族,他們在開封經營了很多年,遷都洛陽他們的利益會受損,金銀財寶可以帶走,良田美宅也能帶走嗎?

只要遷都洛陽,洛陽當地的豪強士族就勢必進入統治階級,他們的政治利益也會被稀釋,經濟利益受損,房產地產貶值也就算了,連官位都會受損,這誰能同意?北宋初期的群臣尤其是武將都有很大的權力,他們的反對之聲,趙匡胤不敢忽視。


最後就是洛陽其實也不比開封強多少。洛陽雖然位居天下之中,有函谷、虎牢之險,但洛陽的缺口太多,有很多條路通洛陽,需要派兵把守的地方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放棄洛陽而西都長安的原因,其險要程度遠比不上地處關中的長安,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裡,長安就被攻破過六回,宋朝的軍力遠不如唐朝,那洛陽的安全意義又在哪裡呢?


隋唐時期,全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南移,無論是開封還是洛陽都需要江淮的供給,隋煬帝修大運河就是這個目的,如果外敵入侵,截斷運河的糧道,洛陽作為都城立馬完蛋。

開封的運輸條件比洛陽好得多,除了糧食可以快速送到,各地的援兵也能快速前來,而且開封也是千年古都,除了五代的梁唐晉漢周定都,早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大梁也是開封,開封能被那麼多統治者選為都城,說明其本身並不差。


一個朝代的興衰在於統治者的政治制度、決策是否合理,都城的好壞只是輔助作用,隋煬帝遷都洛陽又如何?善政不施,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