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什麼忽然離開楚國,跑去打魏國?楚國又是如何亡羊補牢的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白起攻克楚國巫郡、黔中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的合理推測會是:白起繼續在楚國擴大戰果,一路咬着楚頃襄王不放,不給楚頃襄王任何喘息之機,這樣一來,也許就會像樂毅伐齊那樣,三下五除二就把楚國全境收歸己有了。

但是,事情竟然並沒有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資治通鑒》一共記載了以下這3件事:

(1)白起伐魏,奪取兩城。

(2)楚頃襄王在楚國東部收拾余部,彙集了一支十幾萬人規模的軍隊,向西發動反擊,奪回了江南十五邑。

(3)新上任的魏安釐王封弟弟魏無忌信陵君。“戰國四公子”當中的第三位就這樣登上歷史舞台了。

那麼問題來了:白起為什麼忽然離開楚國,跑去打魏國呢?

按說魏國正值政權交替,秦國趁亂出兵也算合理,但在楚國這邊,前年吞下了一個南郡,去年吞下了一個黔中郡,接連這兩口吞得實在太大,要麼先好好消化一下,要麼就趁勢擴大戰果,怎麼都不該節外生枝去打魏國啊,結果給了楚國喘息之機,被楚國反咬一口。

白起當然不傻,為什麼會讓事情這樣發展呢?

白起確實有他的道理。我們先看楚頃襄王這條線。

郢都失陷之後,楚頃襄王一路向著東北方向狂奔,在城陽短暫落腳,隨即安頓在陳城。

陳城的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已經屬於黃河流域了。當時的陳城交通便利,水路和陸路都很通達,是一個富庶的地方。楚頃襄王既然遷都到了陳城,按照楚國的規矩,陳城從此就被稱為陳郢了。

戰國策》有記載說,當楚頃襄王落腳在城陽,馬上就到陳城的時候,狼狽不堪之下,不禁想起了一個叫庄辛的人。當初庄辛批評楚頃襄王驕奢淫逸,說再這樣下去的話,楚國就離亡國不遠了。庄辛說完這番話就去了趙國,採取隔岸觀火的明哲態度,結果僅僅5個月之後,白起就到楚國摧枯拉朽來了。

楚頃襄王念及5個月前的這段往事,趕緊派人請庄辛回來,求他老人家出主意。

庄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諺語:‘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我們今天還在常用的成語“亡羊補牢”就是這麼來的。前半句“見兔而顧犬”,寓意和“亡羊而補牢”是一樣的,說的是看見兔子出現了才去召喚獵狗,雖然有點晚,但總比不做的好。

庄辛還發了一段很長的議論,闡釋居安思危的道理,說得楚頃襄王變顏變色,渾身顫抖,於是封庄辛為陽陵君,隨後就抖擻精神,收復了淮北失地。

那麼問題來了:楚頃襄王從做出反省到派人去趙國迎回庄辛老先生,使者這一去,庄辛這一來,回來之後就算馬上教得楚頃襄王洗心革面,亡羊補牢,但收拾殘局,整頓軍隊,總是花時間的,白起真能給他們這麼多時間嗎?

這就能夠看出楚國的版圖優勢了:地盤夠大,有條件拉開戰略縱深,以空間換時間。

陳城不但遠離剛剛被白起攻陷的舊都鄢郢,而且緊鄰韓、魏。秦軍要想出兵陳城,只有兩條路線可選:要麼向韓、魏借道,只要韓、魏一翻臉,截斷奉軍後路,秦軍也就有去無回了;要麼穿越一片叫作隨水西岸的山林溪谷地帶,那邊既難走,也沒得吃。事實上,僅僅在3年之後,當秦國謀划著一舉滅楚的時候,楚國使者黃歇正是拿這個理由勸退了秦昭襄王的。

楚頃襄王痛定思痛,馬上拿出亡羊補牢的勁頭組織抵抗,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只不過戰果到底有哪些,有多大,不同史料的記載並不一致。

剛剛《戰國策》說的是收復了淮北失地,《資治通鑒》卻說的是收復江南十五邑。《資治通鑒》的說法是從《史記》來的。“江南”這個概念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涵義,但終歸是指長江以南,和“淮北”所指的淮水以北差了好遠。

華陽國志》還有記載說,淪陷區的楚人不服奉國統治,暗中聯絡楚頃襄王,等秦軍主力撤走之後,彙集10萬大軍驅逐秦國守軍,恢復故土,不但迎頃襄王回到鄢郢故都,還把巫郡和黔中郡一舉光復。

《華陽國志》因為有楚人立場,很可能誇大其詞,給楚人臉上貼金了,鄢郢舊都即便真的收復過,肯定也沒能保有多久。不過,綜合各種史料來看,楚頃襄王確實小小地振作了一下,或多或少收復了一些失地,但遷都陳城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標誌着楚國的沒落,小日子從此一天不如一天了。

陳城位於潁水中游,後來到了楚考烈王時代,國都沿着潁水又遷到了東南方向的壽春,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總之楚國每退一步,就意味着秦國又進了一步。

從秦國的戰術上看,很可能正是因為楚頃襄王遷都陳城,秦軍必須向韓、魏借道才方便謀劃伐楚的下一步安排,所以不妨放過楚國,先把韓、魏打服。對於魏國新君魏安釐王來說,秦國這一手不啻於給自己一個下馬威。

魏安釐王新君即位,初掌大權,大概很有幾分“方今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至少總不能王位還沒坐熱就向秦國認慫吧?硬碰硬的結果,就是丟了兩座城邑。但這還不算完,轉過年來,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穰侯魏冉親自出手,一年之內兩度伐魏。

《資治通鑒》的記載是:魏冉首度伐魏的時候,韓國派暴鳶援魏,結果魏冉大敗暴鳶,斬首4萬,暴鳶逃進開封,魏國割讓8座城邑向秦國求和,但換來的是魏冉的二度伐魏,擊敗魏軍主帥芒卯,攻入北宅(也叫宅陽,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河南滎陽),魏國又割讓了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西南),這才換來停戰。

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暴鳶敗走的那個開封,並不是今天的開封,而是魏國的開封縣,當時叫作啟封。今天的開封,在當時叫大梁,是魏國國都。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當時魏國啟封出品的兵刃,銘文里寫的就是“啟封”,還有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也記載有秦昭襄王“三十二年攻啟封”。

當時的啟封縣在今天的開封市西南朱仙鎮古城村附近,故城遺址還在。看得出啟封城的面積雖然不大,不足1平方公里,但城牆又高又寬,拱衛着北邊僅僅20多公里外的魏都大梁。

《開封府志》有記載說,啟封城是春秋初年鄭莊公修建的,名稱的涵義是“啟拓封疆”,相當於“開疆拓土”。進入漢朝以後,漢景帝名叫劉啟,於是出於避諱的考慮,“啟封”的“啟”就改成了同義詞“開”,啟封就變成了開封,很可能連帶着“啟拓”這個詞也變成了“開拓”。

到了唐朝,開封縣衙從開封城搬到了鄰近的汴州城,也就是原先的大梁。五代年間,後梁就直接把汴州改稱開封了,而原先的開封城逐漸毀棄。我們今天的開封市,名字就是從這座小城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魏安釐王剛剛即位就遇上了白起和魏冉的連番暴擊,又輸里子又輸面子,要不要從此改變立場,安心給秦國當小弟呢?

魏安釐王何去何從,我們下一講再談。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