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接替皇位後,是如何對待趙匡胤的皇后及子女的?

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以為人仁慈而廣受善評。他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皇位後,並沒有迫害上代皇室的子孫後族,反而盡量保護着他們,給他們除了皇權外最好的待遇。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即趙匡胤的弟弟,他的名氣和政績遠不及他的兄弟趙匡胤出名。

趙光義即位後,似乎也想延續他哥哥這種仁慈博愛的形象,但是他的實際做法卻與仁慈一詞大相徑庭。尤其是在他對待趙匡胤的皇后及其子女上的做法更是廣受非議。

從宋太祖趙匡胤忽然逝世,到他弟弟趙光義直接繼位,存在着太多的疑點。而這位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又將如何對待先帝的皇后和其子女的呢?他又是為什麼這樣做呢?他真的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仁慈博愛嗎?

劇照

燭影斧聲,忽起稱帝

其實趙光義是如何繼承他哥哥的皇位這件事,始終是個不可說的謎。在《宋史》卷四本紀第四中開頭也只以一句:“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草草講述了趙光義的繼位。

但細細思考便能覺察出其中的怪異之處:開寶九年冬季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趙匡胤逝世,宋太宗趙光義於是繼承皇位。但是,當時的趙匡胤已經在位16年了,他自己的兩位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正值青年,都是太子的優秀人選,為何他逝世後直接由他的弟弟繼承皇位呢?

那年的趙匡胤突然駕崩,史學上也一度懷疑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殺兄篡位”。關於這種猜測早在北宋時期就被僧人文瑩記錄在《續湘山野錄》中。

在《續湘山野錄》記錄中,一個成語“燭影斧聲”生動地描述了那晚的景象:在燭光的映照下兄弟二人的身影投在窗戶紙上,二人像往常一樣在宮殿里舉杯對飲着,但是搖曳着的燭光卻又暗暗意味着這一晚註定不一般。

忽然間掀起一陣風,那燭光彷彿映照出趙光義離席退避的身影!

隨之而來的是大殿內傳來斧子戳擊重物的聲音。一陣長久的寂靜過後,原本只有兄弟二人的大殿發出了呼喊。當夜,開國皇帝趙匡胤駕崩。

“燭影斧聲”四字是歷史記載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了。然而,當晚到底發生了什麼,趙匡胤的逝世又與他的弟弟趙光義有無聯繫,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但是引起這樣爭議的,並不只是源於宋太祖死前與他在一起,更讓他有疑點的,是趙光義在繼位後立馬就選擇了變更年號為“太平興國”。

對於這件事情,非議和猜測更是甚囂塵上。在司馬光所寫的《涑水紀聞》中記載,當晚趙匡胤危在旦夕,宋皇后立馬派親信王繼恩召他們的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並為之後的皇位繼承做準備。

然而,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卻對皇位覬覦已久,他早就收買了王繼恩為心腹。一旦他得知太祖病重,立馬就與親信在晉王府伺機等待消息。

之後發生的事情也不出意外,王繼恩並沒有按照旨意行事,而是直接去稟告趙光義。趙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直進入了宋太祖的寢殿。

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這段傳聞也是廣泛流傳的“弒兄奪位”的重要佐證之一。不只是現在的史學家,當年宋代的百姓對於這一變故更是眾說紛紜,對於這個忽起稱帝的二弟,大部分人都是持懷疑甚至是反對態度。

安撫人心,沿襲舊例

趙光義在繼位後立馬將年號改為“太平興國”,這就可以看出他以國家太平興旺為建設目標的決心。但是由於即位前,各方猜疑甚囂塵上,趙光義的繼位之路並不平穩。

尤其是在民間,百姓對於由趙光義繼承皇位還是感到十分蹊蹺,他本人對外宣稱的按旨繼位更是不為眾人所接受和理解,這一切都太怪異了。

漸漸地,趙光義自己心中也慢慢瞭然,他之後便選擇不再評議和限制這些謠言,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

從小到大,趙光義是聰穎而不群的,傳言他的母親在夢見神仙捧着太陽交給她時,懷上了趙光義。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更是傳言天空紅光升騰似火,大街小巷更是充滿着異香。

無論傳言如何,趙光義的聰慧和高情商從他參與陳橋驛兵變,幫助他的哥哥趙匡胤擁立稱帝就可見一般,他是非常擅長審時奪度,安撫民心的。

為了讓當時的百姓更能接受他的統領,他籠絡人心的第一步就在各項政策條依舊決定沿用舊習,並且將一些在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者想要懲處的人全部都予以赦免。可以說,他上位後就大赦天下,這在當時也引起了百姓的簇擁。

但是趙光義在當政初期,更多人想知道的是他如何對待先帝宋太祖的兒女和妻子。

趙匡胤生前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趙德昭和趙德芳,此外還有三個女兒。趙光義上位後,並沒有廢除先帝兒子的皇子頭銜,而是繼續保留,封趙德昭為節度使加封為武功郡主;同時封趙德芳為節度使。

這兩位皇子在其父親趙匡胤在世時都未稱王,在趙光義繼位後相當於給他的這兩個侄子“陞官加爵”了。

除此之外,趙匡胤的三位女兒都保留“公主”的稱號。這樣一來,趙光義對待哥哥的兩子三女如同自己的兒女們一樣,都是天下的皇子皇女。

在當時,趙光義對待先帝兒女們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廣獲好評和稱讚,他甚至還將他哥哥生前的第三任在世的皇后,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孝章皇后宋氏,封為“開寶皇后”。

宋太祖的舊部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更是榮陞官位。這些對待先帝兒女們和妻子的舉措彷彿向世人證明出趙光義也如同先帝一樣的仁慈博愛。但是之後的操作卻又表現出了他的野心。

當時一同加封進爵的不只是先帝的妻子和兒女們,連帶着還有趙光義自己的親信和交往甚好的兄弟們。他任命他的弟弟趙廷美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號“齊王”。趙廷美的兒女們也都享受着皇子公主的待遇。

不光如此,趙光義更注重培養和提拔他自己在朝廷中的親信和羽翼。在前朝受到宋太祖重用的親信和重臣們幾乎在“燭影斧聲”事件中都紛紛表態,他們並不支持趙光義的上位,這也給他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

所以趙光義上位後,他原本的幕府成員更是順理成章地上位擔任前朝的重要職位。

原本的重臣和忠臣都被趙光義效仿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而下放撤職,像一些老宿將如趙普、向拱等,趙光義更是選擇將他們調離京城,到附近的縣區做官。如此便於控制,防止發生變故。

趙光義選擇在上位後仍沿襲舊制,下放權力,種種做法看似仁慈博愛。但是,仔細思考就能發現他真正的目的和想法。趙光義在當政初期,似乎對他哥哥留下的兒女們和妻子也還算善待,並沒有為難迫害他們。

如果歷史就在這裡定格,後人們對他的猜測和非議也會漸漸消失,但是事實卻總是事與願違。

離奇死亡,備受爭議

最先受到迫害的便是孝章皇后,也就是被趙光義上位後仍尊稱為開寶皇后的宋氏。在趙匡胤逝世的那年,宋氏年僅24歲,正值芳華,她以性情溫良,貌美賢良而聞名。她在嫁於趙匡胤為妻後,倆人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切。

在關於趙光義繼位的傳言中也有宋氏的身影。傳言她在知道自己的兒子無法繼位後,哭泣着對趙光義說:“我和我的孩子的命都把握在您的手中了。”

那時的趙光義也給出承諾;“無憂也。”這意味着,他們能夠好好地活着了。

但是好景不長,在趙光義在位一年後,這個承諾就被打破了。

在太平興國二年,趙光義就另起理由將宋氏所住宮址遷到了西宮。西宮歷來都是妃嬪們所居住地場所,這無疑是對宋氏的羞辱。在十年後,也就是雍熙四年,他又命人強行將宋氏移居至東宮。

《宋史》卷四本紀中記載,雍熙二年,東宮宮殿曾被楚王趙元佐一把火給點燃了,造成了嚴重的損毀,趙元佐更是因為這件事而被貶為平民,可見這件事情的嚴重和東宮損害之大。

那件火災後東宮也再無人居住,但是趙光義卻命宋氏搬到這處損毀嚴重且無人居住的東宮。

在那樣的環境下,宋氏生活了八年。一直到至道元年四月,宋氏逝世,終年44歲。難以想象,在那個破舊又無人的東宮,她遭受了怎樣的待遇。

無論是因病還是因郁,宋氏的去世,都與趙光義這兩次命令遷宮都脫不開關係。

然而,宋氏在去世後,她的待遇仍然不好。

雖然生前,宋氏被尊稱為開寶皇后,但是她在死後卻沒有享受到一絲一毫的皇后待遇。趙光義不僅自己不為皇嫂宋氏守孝服喪,更是禁止前朝大臣為這位皇后紀念。

更過分的是,宋氏在死後的棺槨被寄放在普濟佛舍中,不僅不能與她的丈夫宋太祖合葬,連神位都不得入太廟之中。

趙光義在宋氏生前留下的仁慈博愛的面具,更是在她死後被揭穿得一乾二淨。不僅如此,宋太祖的兩個兒子也難逃厄運。

趙光義在位三年後,戰亂不斷,為了平定軍心,趙光義親自領兵攻打遼國幽州一帶。在一次戰役中軍隊大亂,趙光義作為領首將軍竟然在戰亂中不知所蹤,眾軍回到軍隊後仍舊找不到他。

在這時竟有人建議趙德昭上位,取代趙光義當皇帝。

但事實是趙光義並沒有在戰亂中死去,而是被好好地保護起來了。之前軍中的提議也一下子傳到了趙光義的耳中,而這便是趙德昭厄運的開始。

趙光義這次親征攻打遼國的戰役還是以失敗告終,眾軍的氣勢並沒有得到鼓舞,這導致過了很久趙光義都對這次戰役閉口不談。

但是,趙德昭卻在這時親自請命為戰役的有功之臣求封賞。槍打出頭鳥,趙德昭免不了在朝堂之上被趙光義嚴厲斥責一頓。在《宋史》記載中,趙德昭在被訓斥後便於當晚自殺了。

趙德昭這一死,更是讓大家議論紛紛,不自覺地聯想到他的父親趙匡胤也是這樣離奇死去。

次年,當時年僅23歲的趙德芳也離奇病死了。趙德芳當時正值壯年,長期行軍鍛煉,這樣輕易地病逝顯然不符合正常情況。

在《宋史》上,對他的死是用“寢疾薨”草草概括。這三個字的意思是,趙德芳在寢中得了病就死了。這也死得太簡單了!對此,史學家同樣認為,是有人做了手腳。

結語

歷史上的趙光義在位二十二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病重駕崩於萬歲殿,時年五十九歲。

他在位的這段時間並未對北宋做出很多時政舉措,毛澤東在讀《宋史·太宗本紀》時做了一個批語:“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這說明宋太宗趙光義的為人處世和用兵作戰都不甚高明。

反而,他陷於計謀爭鬥之中,總是擔心失去自己的皇位。從他對待自己哥哥的子女和妻子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朝代的覆滅從來不是源於他人的非議,而是自己的心胸。

參考文獻:

  1. 《宋史》卷四本紀,元代脫脫撰古籍。
  2. 曹偉芹.論宋太宗兩次北伐中的軍糧供應困境[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0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