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本打算廢掉武則天,武則天演了一齣戲,結果兩個人一起上朝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按照坊間的說法,即便武氏再怎麼有野心,如果不是唐高宗軟弱昏懦,一個出身寒門的女人,怎麼也不可能從一個不知世事的小宮女,一躍而成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代女帝。但事實卻是,歷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英明果決,個人能力極強。武則天能有後來的成就,完全是李治故意為之。

三言兩語絕殺長兄,不費兵卒登上太子之位

大家對高宗的印象大多是軟弱但善良的,所以才會被強勢的武氏所控制。但實際上,李治子承父業,他在位期間,國力乃唐朝鼎盛,疆土是近三百年來最廣闊的巔峰,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賢明皇帝。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漢王李元昌,因起兵逼宮被太宗廢黜。皇四子李泰洋洋自得,哥哥既然立儲無望,自然就該輪到他了,為了讓李治不摻和進來,他拿漢王李元昌參與造反之事恐嚇李治,稱李治與其交好就會受到牽連。

太宗在朝堂上察覺自己這個小兒子心事重重,多加詢問,李治才怯懦地說出李泰恐嚇他的事,還一直在為這個兄長求情。而長孫無忌就在一旁煽風點火,認為立李治為太子可行,因為其性格純善仁厚。就這樣,李治沒有耗費一兵一卒,一次借力打力將李泰推離了近在咫尺的神壇,還維護了自己在太宗心裡的形象,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

曲線救國武氏封后,整治門閥手段凌厲

登基後的李治遵循父親的遺願治理唐朝,卻處處受到長孫無忌的掣肘,整個朝廷被門閥貴族壟斷,當時李治有心懲治但無處下手,恰逢武則天感業寺與他互訴衷腸,他就順水推舟將人接回宮裡。當時的王皇后就出身貴族,長孫無忌就是王皇后的擁護者。李治有心砍掉關隴門閥的臂膀,第一個下手的就是王皇后。

他在朝廷上有心扶持寒門子弟,但長孫無忌一族把持朝廷晉陞已久,很難取得這些寒門的信任,冊立出身低微的武則天為後就成了最亮眼的政治信號。但冊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在當時受到長孫無忌的激烈阻撓,在此事過去後,李治開始肅清朝堂。反對武氏封后的第一任三朝元老褚遂良被貶出長安。又借臣子之口舉報長孫無忌造反,將門閥一族驅逐流放,快刀斬亂麻,沒有絲毫顧慮地拿回了朝廷大權,隨後又再次以複查之名,逼迫長孫無忌在流放途中自縊身亡。

身患頑疾無奈放權,武后參政收攏重臣

好景不長,在整治完朝堂後,李治患上了不治之症。這種病症名為“多苦風疾”,是李氏家族的遺傳病,當年的李淵李世民以及後世的幾位皇帝都患有此症。時常頭暈目眩,四肢抽搐,嚴重時會突然昏厥。李治的身體狀況日漸惡化,處理政務和朝堂奏疏之事受到了巨大影響。

為了不耽誤國家政事,李治思來想去決定找一個助手來幫自己處理政事。但有長孫無忌在前,勢必就會有外戚在後,而身邊的宦官大字不識幾個,兄弟中沒一個可靠之人,朝堂上也沒有可信之人。李治十分頭痛,思來想去,也就只能將目光放在後宮當中,武后與娘家鬧翻,出身低微,在朝堂之上也沒有親信,又日日都在自己身邊,身為女子也無法指染皇權,正是不二人選。

在經歷李治一系列的專業培訓後,武皇后開始為李治批改奏章。她確實頗有見地,總能在批複時切中要害,深得李治的讚賞。沒過多久,唐高宗和武皇后對朝堂制度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寒門子弟得到重用,為首的李義府許敬宗位及右相。但這兩位重臣早已悄然改變了效忠的對象,隨着武氏政權班底一步步擴大,她的野心也日漸膨脹。

本欲廢后敲響警鐘,風雨垂簾十餘年

李治不是傻子,武后勢力的迅速膨脹讓他有所警覺。當機立斷就拿成為武后親信的李義府開刀。他命上官儀為首的一系列人調查李義府,數罪併罰,直接將這位新任右相貶到蜀地。後宮中也對武氏多有訓斥,而上官儀則在前朝開始了彈劾武后之路。李治本就有意打壓這個野心膨脹的皇后,連廢后詔書都寫好了。

武后的情報網遍布後宮,很快就得知了此事。這位皇后闖入李治宮中,從兩人初見講到感業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李治本就心軟,如今被心愛女子如此哀求覺得十分愧疚,廢后的事就被遙遙拋在腦後了。而武皇后自此以後跟隨李治一同上朝,十餘年來風雨無阻,李治坐在龍椅前,她就坐在垂簾後聽政,天下大權不再由皇帝一人定奪,而是夫妻二人一起抉擇,史書稱“二聖臨朝”。

公元683年,高宗病逝,59歲的武則天扶持了兩任兒子作為傀儡皇帝,一手剪去了盛世李唐的大部分宗室子弟,在66歲時順利登基稱帝。可以說,武則天能掌握如此大的權力,離不開唐高宗的培養和扶持,他本想借武氏之手打壓門閥,卻低估了自己皇后的野心。死前沒有聰明果敢的皇子可做繼承人,最壞結果不過是牝雞司晨,但李唐江山終有延續,卻沒想到武氏野心如此之大,做了千古第一女帝。(玉爐三澗雪)

唐高宗本打算廢掉武則天,武則天演了一齣戲,結果兩個人一起上朝

武則天從小宮女成長為一代女皇,竟是老公唐高宗故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