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江青結婚,給前妻賀子珍寫信,毛主席:以後我們是同志了

1939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前往蘇聯治病,並順道看望賀子珍。賀子珍在井岡山的時候,和毛主席建立了很深的革命友誼。在蘇聯的時候,賀子珍總是會回想起和毛主席一起度過的日子。

此次,隨周恩來夫婦一同抵達蘇聯的,還有毛主席托他們給賀子珍帶的一封信,以及一箱書。

而就是這封內容簡短的信,將賀子珍一直以來的希望澆滅了。在毛主席和賀子珍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這封信的內容又是什麼?

圖 | 賀子珍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國民黨的部隊步步緊逼,迫於無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4月,敵軍向紅軍所在的小山村扔下了幾枚炸彈,當時,已經隱蔽好的賀子珍看到一位士兵,暴露在敵軍的威脅下,眼看着炸彈就要落下來了,她毫不猶豫地衝出去,在危急關頭撲在士兵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導彈,救下了士兵。

而自己卻因為這次轟炸,受了重傷,頭上和身上的彈片加起來竟然有12個之多。在醫生和護士的搶救下,她僥倖活了下來,但大量失血導致身體變得虛弱。

當時,賀子珍就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懷了孕,毅然選擇跟隨紅軍進行長征。

1936年,賀子珍在陝西匆匆生下女兒後,將女兒託付給工作人員照顧,甚至來不及進行產後的調養和休息,就帶着瘦弱的身體匆匆上路了。

這個女兒就是賀子珍和毛主席唯一在世的女兒毛嬌嬌,後來改名李敏。

圖 | 賀子珍和妹妹

敵軍轟炸那次受的傷,再加上長征途中的跋山涉水,賀子珍的身子一直以來都不好,也沒有奶,不得已之下,李敏只好吃奶媽的奶長大。

自從李敏出生後,和賀子珍待得時間很短,甚至還沒有學會喊媽媽,她就被賀子珍留在了陝北保安的兒童保育院,不久後,賀子珍就坐上了前往蘇聯的飛機。

沒有父母陪伴的李敏,在小的時候,一直是一個安靜且內向的小姑娘。母親賀子珍給她安置的保育院,坐落在窯洞里。從窯洞的門口走出去,就能看到重重疊疊的山峰,傍晚的時候,李敏喜歡一個人坐在門口,在晚風的輕撫中,靜靜地看太陽落山。

在新中國成立前,紅軍給幹部子弟採取的一律是戰時供給制,由公家統一製作衣服和發放生活費。於是,即使沒有父母的陪伴,在組織的安排下,李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

在李敏兒時的記憶中,父親毛主席幾乎沒有在保育院出現過,沒有探望過自己,也沒有接回家一起過周末。這是由於她當時太小了,記事情也不是很清楚。

圖 | 毛主席和李敏

據當時在延安的革命同志回憶,在賀子珍前往蘇聯後,毛主席是來接過李敏的。但由於李敏當時年齡太小,他照看不過來,再加上工作的繁忙,更是沒法騰出時間陪她,因此,接她的次數比較少。再後來,毛主席和江青結婚後,同時兼顧家事和國事,就更抽不出空管在兒童保育院的李敏了。

不過,可以肯定地說,毛主席還是惦念着大女兒李敏的,李敏前往莫斯科找她母親賀子珍這件事,就是在得到他的首肯後才得以出發的。

1941年,李敏隨同去蘇聯學習的哥哥姐姐們,一起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路途。這些哥哥姐姐也都是中央領導人的子女,此次前往蘇聯,路程很漫長,而且危險時刻都可能降臨。

為了安全抵達蘇聯,他們藏身在飛機的機翼里,等飛機抵達蘭州後,他們又藏進行李箱,偽裝成行李,被一個個扛了下來。在蘭州換了一架飛機後,飛往新疆,然後在辦事處等待飛機,待待機到達後,再乘坐飛機前往莫斯科,途中整整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

圖 | 賀子珍和李敏

自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共達成合作,聯合抗日,在國際上形成反法西斯聯盟,共產黨在西安、新疆和蘭州三地都設立了辦事處。在這條路線上,蘇聯飛機經常給抗日軍隊運送所需要的軍需物資。

當完成運輸任務後,這些飛機在返航的途中會為我黨行一些方便,一些患病的戰士或者需要學習和進修的幹部,都會跟隨返航的飛機一起回到蘇聯,治病或者學習。

但辦事處都在國民黨的控制中,我黨要是有人員想前往蘇聯,就必須採取偽裝的手段。而且,蘇聯運送軍需物資的飛機是不定期返航的,想要前往蘇聯,就不得不在三個辦事處長期等待飛機的到來。

1937年,賀子珍前往蘇聯求學的時候,就是從這條路線過去了,她也是我黨前往蘇聯學習和治病的第一批同志。

後來,李敏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的打扮,據她回憶:“當時我戴的是黑色的皮帽,不過,我還有一頂布做的帽子,帽子的尺寸是按照頭的大小量身定製的,緊緊的套在頭上,一直到眉毛上頭,帽子旁邊還有兩根又長又粗的帶子,把他們繞着脖子圍一圈,就成了圍巾。身上穿的是飛行員的衣服,外面還套着黑色的皮大衣。”

圖 | 賀子珍和李敏

當時與李敏一起前往蘇聯的人員中,還有朱德的女兒朱敏,一路人,大家相互照應,倒也不覺得寂寞。

直到飛機抵達蘇聯後,李敏才知道,並沒有人告訴母親賀子珍自己來莫斯科的消息。飛機落地後,沒有人接她,還是在好心的飛行員的幫助下,李敏才找到了中國留學人員的住所。直到這個時候,賀子珍對女兒的到來還是一無所知。

當聽到其他留學人員說,你的女兒正在宿舍等你的時候,她以為是同志們在開玩笑。保險起見,她還是將信將疑地回到宿舍查看一番。

回到住處後,賀子珍就看到一個小女孩,正獃獃的站在屋子裡,茫然的看着四周,不禁被逗笑了。

“你是誰啊,你幹什麼來了?”賀子珍用一口濃重的江西口音問着小女孩。

“我叫嬌嬌,我來找媽媽。”李敏的回答則帶着陝北的口音。

那她叫什麼名字啊?”“我媽媽叫賀子珍。”

“這次來,你給她帶禮物了嗎?”“我把嬌嬌帶來了。”

這是母女兩重逢時,一段溫馨又質樸的對話,在與母親分離三年後,四歲的李敏,終於和賀子珍在莫斯科相見了。

圖 | 賀子珍和李敏

一時間,賀子珍百感交集,蹲下去把女兒抱在了懷裡,不禁淚流滿面,她實在難以想象4歲的女兒,是經歷了多少苦難才來到莫斯科的。

後來,賀子珍跟其他人講述這段經過時,總是滿含笑意,帶着自豪的語氣。

那麼,李敏對母親賀子珍的第一印象又是什麼呢?

她覺得自己面前的媽媽真的是十分的漂亮,跟在延安見到的那些阿姨們都不一樣,媽媽的頭髮是卷卷的,穿着裙子和高跟鞋,而延安的阿姨們都是一身短髮、穿着軍大衣和布鞋。

不過,媽媽是滿懷笑意跟自己說話的,後來還熱烈地抱了自己。這一刻,李敏清楚地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愛意和柔情,她終於體會到有媽媽的感受啦!

4歲的李敏可能還不知道,她的到來給賀子珍帶來了多少歡樂。李敏來到莫斯科的時候,賀子珍正處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

圖 | 賀子珍和李敏

1925年的時候,賀子珍加入共青團,第二年,加入了共產黨。

後來,賀子珍和袁文才王佐率領的農民革命軍駐紮在井岡山她是當時唯一的女共產黨員。

1927年,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前往井岡山會師,與賀子珍相識,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毛主席和賀子珍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並結為夫妻。

在之後的革命事業中,賀子珍陪同丈夫毛主席四處奔波,參加了長征,經歷了艱難險阻。

但是好景不長,在革命形勢前景大好的時候,她和毛主席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於是,1937年8月,賀子珍與毛主席賭氣前往蘇聯學習。只是令她沒想到的是,不幸會接二連三的降臨。

圖 | 賀子珍在井岡山

賀子珍是抵達蘇聯後才發現自己懷有身孕的,當時,她一個人在莫斯科生下了孩子,沒多久就感染了肺炎,不幸去世了。

這給賀子珍帶來巨大的悲痛,她深愛着毛主席,卻沒能保住孩子。她逐漸意識到孤身一人來蘇聯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後來,賀子珍給毛主席寫過一封信,卻並未收到回信。滿心的期望也被一點點澆滅了。如果說失去孩子是不幸的話。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成了壓垮賀子珍的最後一根稻草。

共產黨派到蘇聯學習的人員,一般都是固定的一年左右的時間。為了高效率的學習,前去蘇聯的同志不一定要學習俄語,到時候會有專門的老師將課翻譯成中文,讓大家更快速學習知識。

1938年的時候,遠在蘇聯的賀子珍從報紙上讀到一條新聞:毛主席和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窯洞外送別記者。

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靂,她不敢相信,自己的昔日愛人竟然結婚了。

圖 | 賀子珍和毛主席

賀子珍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不斷麻痹自己,依舊堅持每天上課,參與活動。她寄希望於這是誤傳的消息,心存幻想。

但很快,這個希望就破碎了,1939年8月,賀子珍在莫斯科碰到了周恩來夫婦,得知他們的到來,賀子珍很是欣喜。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周恩來夫婦還帶來了一封毛主席的信和一箱書。

信的內容很簡短,新的開頭他寫道賀子珍同志,而不是之前的慣用的自珍。毛主席在過去的歲月里向來稱呼她自珍。

信中寫道:“你寄的信和照片,我已經收到了,如今,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在蘇聯好好學習,以後我們就是同志了。”

雖然在這封信中還有對賀子珍的挂念,但是對她的稱謂已經變了,就相當於分手,表示毛主席和賀子珍的夫妻關係結束了。

自此,賀子珍不得不接受現實,一次次的磨難讓她對未來感到一陣迷茫,每到深夜,都難以入眠。

圖 | 賀子珍和毛主席

因此,女兒李敏的到來給了賀子珍振作的希望,她不是一無所有,還有唯一的親骨肉,女兒也需要她。李敏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她開始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李敏身上,陪伴着女兒。

李敏來到莫斯科後,能感受到母親的濃濃愛意,母親一直陪着自己,每晚還能聽着媽媽的搖籃曲進入睡眠。

李敏在莫斯科不僅收穫了母親的關愛,還交到了外國朋友。那是一個跟李敏差不多大的西班牙男孩,他們經常結伴出去玩遊戲。除了小男孩的陪伴,還有自己的兩個哥哥也在莫斯科。

毛岸英和毛岸青,是李敏同父異母的哥哥,這次來莫斯科也是參加學習的。兩個哥哥十分喜歡這個活潑開朗的妹妹,每當學校發了什麼獎勵和好吃的東西,他們都捨不得吃,悄悄留下,放學後第一時間拿給妹妹李敏吃。

每當周末空閑的時候,毛岸英和毛岸青都會前往賀子珍的宿舍聚一聚,跟賀子珍還有妹妹一起打撲克,玩鬧。有幾個孩子在,宿舍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孩子們的快樂也感染到賀子珍。

圖 | 毛岸英和毛岸青

他們四個人常常聚在一起,給人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家庭一樣,實際上,雖然有血緣關係的,嚴格來講,不能稱之為家。

他們四個人平時吃的是食堂,住的也是宿舍,對於把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毛主席,卻從來不提,彷彿這個人不存在一樣。

後來,李敏長大了一些,開始上幼兒園了。在入學前,母親賀子珍特意囑咐她:“不要跟任何人講你姓毛,要是有人問你父親是誰,你就說你沒有父親。”

其實,就算沒有母親的叮囑,她一樣不會暴露自己,從她出生到現在,對父親的概念都很模糊,從來都沒有感受到父親的存在。

賀子珍不讓女兒暴露自己,也是為了保護她。毛主席作為中共中央的領導人,國際上對他的動向也是時刻關注着,其中,不乏有敵對分子意圖用毛主席的子女威脅他。而當時在莫斯科進行交流學習的,不僅有中國的學生還有其他各國派出的學生。

圖 | 賀子珍和毛主席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即使賀子珍跟毛主席有10多年的夫妻情分,但她從來都沒有用主席的夫人這個身份。

賀子珍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待人熱情,她認為自己只是革命隊伍的一份子,丈夫的地位和榮譽,對她這個妻子來說,並不是用來炫耀的資本。

賀子珍初到莫斯科的時候,從未利用過主席的妻子這個身份謀取特權,更何況,她與毛主席已經不再是夫妻了,就更加沒這個必要。而且與毛主席的關係演變到這個地步,她認為是自己的錯。

好在後來有幾個懂事的孩子的陪伴,讓賀子珍的心結放下了不少,三個小孩很懂事的不會在賀子珍面前提到父親的婚姻,每次看到賀子珍臉上表情憂鬱的時候,都會心疼。而賀子珍對幾個孩子照顧的也很好,生活上儘可能的幫助他們,還會留下好吃的分給幾個孩子。

就這樣,在異國他鄉的莫斯科,四個人相依為命,相互依靠,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小家。

圖 | 李敏夫婦和賀子珍

1984年4月19日,賀子珍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5歲。賀子珍去世後,關於她後事的處理,上海市委特意請示了中央,鄧小平在慎重考慮後決定:“將賀子珍同志安葬在八寶山吧,我們這些中央領導人要送花圈。”

在賀子珍去世後,很多人自發到八寶山革命公墓,悼念這位經歷坎坷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