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客家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客家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漢族的一個支系。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後來經過五次遷徙,才形成了最後的客家人體系。
廣東客家人的遷徙,“侵吞”了廣西土人的利益
在客家人的遷徙過程,大多數都分布在了中國沿海省份,比如說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而在客家人的遷徙過程當中,又以遷往廣東的客家人比較多。
雖然說古代都是以人口為尊,但是對於封建社會來說,人口多到超過當地負擔,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比如說,由於太多的客家人聚集在廣東,加大了廣東的負擔,讓廣東人不得不往其他地區遷徙。
在清朝中期,廣東的人口經過了一次急劇的增長。假設把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指數看成100的話,到了1851年(咸豐元年)就是2559,幾百年的時間人口足足增長了20多倍。這增多到20多倍,很大一部分就是客人的“數據”。
由於人口的增長,在農耕社會下,自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然而廣東地區耕地面積的增長,完全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比如相對於1685年來說,在1851年的時候,廣東地區的耕地面積只增長了13.7%。但是以上面所說人口增長的20多倍來說,耕地面積增長的同時,平均耕地的面積在大幅度減少。
人口、耕地面積和人均面積
1685年的時候,廣東地區人均工耕地面積可達到27畝每人,但是1780年(康熙四十五年)的時候,人均耕地面積才有兩畝多一點。到了19世紀之後,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不足兩畝。
但是以古代人的生產能力,想要活下去必須達到人均4畝的耕地面積。就算是土地再高產,也得達到人均三畝以上。廣東地區的糧食不夠吃,怎麼解決?
要麼就是廣東大量人口往外遷徙,要麼就是從其他地區“進口”糧食。而這兩種辦法,廣東人都嘗試過。
一、先說人口遷徙:人口遷移分為下層窮人和上層的富人。窮人是被迫遷徙,富人一是為了經商,二是為了擴大市場。
當時由於糧食不足,造成廣東下層民眾破產,破產後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只好來到廣西、台灣、江西、四川、湖南和陝西等地謀生。
但是由於他們本身財力少,所以就算過去之後,也只能被當地地主僱傭開發山地。還有一部分人聚集起來自己發展,從事開荒山、行貿易的“創業”生涯。
土客械鬥
在廣西居住之後,一部分客家人靠着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成為了當地的地主或者是商人,有例為證:
廣西貴縣的客家邱姓,每年光地租可以收1050旦。再比如廣西貴縣的客家溫姓,每年可以收950旦的地租。牛運村的何姓、朱姓等,每年可收300到1000旦不等的地租。
除了這部分最窮的人發家致富成為地主之外,廣東客民往廣西遷徙的還有一類本來就是富商的人。商人到哪都能做生意,來到廣西也是一樣的。
當時的廣西流傳着“無東不成市”的說法,就足以說明廣東商人在廣西的作用了。如何體現廣東商人在廣西的商貿行為哪?我們可以從廣東商人在廣西建造的粵東會館看起。
隨着廣東商人在廣西的不斷增加,廣東商人標誌性的建築——粵東會館,也在不斷的建成。比如說康熙53年的戎墟粵東會館,康熙61年的大烏墟粵東會館,乾隆56年的江口墟粵東會館,嘉慶9年的鬱林縣城郁東會館。
粵東會館
二、再說進口糧食:前面我也說了,廣東為了解決當地的負擔,一部分人遷徙了出去,還有一部分則是把外面的糧食“搬運”到廣東。而在廣西的這部分商人,就承擔了糧食“搬運”的工作。
比如說1754年的時候,廣東發生了饑荒,位於廣西的商人把當地的米穀販賣了廣東。乾隆中期的時候,廣西又出現了很多的商號,專門把廣西的米穀、花生、豆子和糖等運到廣東販賣。
此舉雖然富了商人,但是苦了百姓。因為由於廣東商人對廣西土著民的商業性掠奪,以及高利貸性的剝削。長期下來,兩者存在了尖銳的矛盾。
廣西土客械鬥,斗大了太平天國運動,斗出了一批留洋客家人。
其實除了上述的地主以及商人的剝削之外,廣東客家遷往廣西的過程當中,也侵佔了當地土人(土著漢人)的利益。當地的土人對遷徙過來的客家人產生了非常大的敵對情緒,有例為證:
廣西貴縣的客家丘姓,剛來廣西的時候也是窮光蛋。之所以能夠發家,是因為他借錢給當地的土人,如果土人還不起,便拿土地抵押。通過這樣的方式,迅速積累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1908年還有土客械鬥,這是當時的官兵去鎮壓
這種事情自然會引發敵對情緒,而隨着時間的加長,敵對情緒越來越深,但是問題更大的還在後面。由於不斷有廣東客家人在廣西發家致富,原先在廣東的客家人看到之後,更加想前往廣西發展。
但是較早前往廣西的客家人,早已經收割了足夠的利益,與當地土人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造成後來前往廣西的廣東客家人,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當地的土人排擠、打壓,矛盾又進一步激化。
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來自廣東的客家內部不管階級差異,形成了一個團結性的主體。與廣西的漢族,以及壯族等土人發生了一場又一場的械鬥。有例為證:
1842年的時候,在陽萬縣發生的一起土客械鬥中,起因是當地的土人,對外來客家的高利貸剝削不滿,最後以殺死59名客民結束。
由於土客械鬥經常發生,因此當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能夠在械鬥中獲勝,基本上每個村子都配發了武器裝備。下面總結了一部分土客械鬥的例子:
那麼土客械鬥,為什麼又促進了太平天國運動。其實如果仔細看太平天國當中的拜上帝教的話,你會發現裡面很多的人都是客家人。
比如說太平天國早期運動的六王當中,就有五個人是客家人,就連洪秀全都是。那麼為什麼客家人“喜歡”加入拜上帝會呢?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1850年10月份,客家富商溫阿玉,準備納當地的漢人女兒為妾,遭到了當地土人的聯合反抗。隨着反抗規模的擴大,最後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械鬥。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富商比較有錢,佔據了優勢。但是隨着械鬥規模加大,越來越多的漢人加入進來,客家富商處於不利地位。最後溫阿玉整個家都被燒了,當時類似排擠的例子數不勝數。
因此在遭受打壓之後,來自廣東的客人對拜上帝會提出來的平等理念產生嚮往,越來越多的客人加入了拜上帝會。隨着大量客家人的加入,金田起義如燎原之勢,牽一髮動全身。
那麼在金田起義之初,客家人到底佔了多少呢?當時包括成員家屬在內,金田起義涉及到2萬多人,而客家人將近有14,000多人,它們分別是:
來自紫荊山的的農民和礦工,人數在2000~3000之間。來自桂平、平南、武宣和象州等地的教徒3000不到。來自貴縣的礦工1000多人,來自陸川和博白的農民5000多人。以及在械鬥當中敗北的客家人將近5000人。
綜上所述:之所以會發生土客械鬥,是因為大量廣東客人侵佔了廣西土人的利益。長時間積累之下,雙方矛盾加劇,產生了一場又一場的械鬥。
但是由於土著人數量居多,造成大量的廣東客人被打壓。而與此同時,拜上帝教的出現給了被被打壓的客家人一種希望——人人平等,反過來促進了太平天國運動的進行。
然而還有這麼一大部分人,他們因為土客械鬥的失敗,被迫出海。而這部分人散居在東南亞各國,他們也就成了“留洋”的客家人。
下一篇文章,我們具體寫土客械鬥到底有多慘烈,不出意外的話,明天中午發布,記得關注,這樣推送會更加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