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舉人後裔穿越百年時空的相遇

作者:王偉凱(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歷史學博士)

都說網絡是神奇的,實際上只有切身經歷才能更進一步感受到它的神奇所在。國慶佳節,北方地區陰雨綿綿,閑暇無事,宅在家中刷手機就成為最好的打發時光的方式。

作為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油膩大叔,我每天關注更多的是新聞,所以今日頭條也就成為手機上固定保存下來的APP。2日上午在翻看今日頭條頁面時,偶然看到了一篇署名“溪邊芳草”撰寫的“亂世飄零客——紀念我的曾祖父王庚堂”文章,由於之前一直關注家史,整理了很多家族軼事,自然對同類文章很有興趣,便急忙打開閱覽,在閱讀中卻有了新的發現,文章的主人公王庚堂是生活於上世紀初的一位舉人,中舉時間是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庚子辛丑恩正併科,籍貫為廣平府永年縣,這兩個細節讓我很是親切,因為我的曾叔祖(曾祖的親叔伯弟弟)王韶庭公亦是此科舉人,我的老家威縣在明清時期亦屬廣平府

清末官方文獻

家祖曾言,當時曾叔祖就是自己推着小獨輪車去廣平府參加的科舉考試,廣平府來我村(威縣潘固村)送喜報時,曾祖王鳴韶公負責打開家廟,接待報喜。

於是果斷從頭到尾細細品讀,讀完後發現王庚堂老人與我家族存在着多方淵源,除了與曾叔祖王韶庭公同科中舉外,與我的另兩位曾叔祖也存在着一些交集,曾叔祖王來庭公和王露庭公於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至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同時就讀於廣平府中學,而此時王庚堂也曾就教於此,我家族的兩位先輩是否曾受其教導雖不可知,但在同一學校生活、作為師生關係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廣平府學堂

為進一步核實信息,我又查閱了家裡保存下來的《光緒二十八年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順天鄉試同年錄》,作為官方檔案,其中清楚記載:“王庚堂,年二十九,直隸永年縣監生”,“王韶庭,年二十三,直隸威縣附生”。王庚堂與家曾叔祖系同科舉人已無任何異議。本科順天鄉試取中舉人共計440名,而廣平府考中者不到20名,現在推測,作為同科舉人,又同為廣平府舉人,兩人是否有交集雖未可知,但畢竟作為同榜和同鄉,至少應該彼此知曉。

當時發榜的“官單”

於是匆匆在文章下面留言,希望作者能夠看到,同時又利用今日頭條的私信功能給作者發了私信,很快便收到了作者王嶺先生的回復,互添微信,彼此就更多信息交流了起來。作為王氏子孫,按照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說法,同姓者,五百年前當為一家,話題自然也就多了一些。按王嶺先生訪知,王庚堂公中舉後,先後在廣平府、林縣、新安、唐山等地從教和從政,做過教師、省議員、縣知事和承審員等職,1928年任職唐山時卒於任上;王韶庭公中舉後,逢大清王朝實施新政,遂赴北洋專修學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志成道)學習了兩年,結業後留天津天河師範學堂(後改名河北省立天津師範學校)教書,著有《中國文化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年影印出版),1937年日寇侵華,韶庭公憤而離職回鄉,因長期憂國憂民,於第二年突因心悸去世。

河南新安和林州縣誌資料

庚堂先生的曾孫王嶺先生和我同齡,都對家族往事很是關注,現在回想,如果沒有網絡,沒有彼此對家族的情懷和關愛,相隔千里的我們不可能相識。

回想120年前,我們的曾祖輩通過科舉考試相逢,120年後,其後人通過網絡得以聯繫,這何嘗不是得益於社會進步與科學發展的文明之光的照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