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記·本紀第十一 孝景帝》
“孝文帝”是劉邦第四個兒子;“前後”是此前劉恆為代王時的王后;“竇太后”是孝文帝的皇后,即漢景帝的生母;“更”意思為交替、輪換,可以翻譯為相繼;“孝景”是漢景帝。
這句話白話翻譯,孝文帝劉恆當代王時,代王王后給他生了三個兒子。等竇太后受寵幸的時候,代王王后死去了;代王王后的三個兒子也相繼死去,因此孝景帝才得以繼位。
漢文帝劉恆畫像。
《孝景帝本紀》開門見山,“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后。”孝景帝非嫡長子卻繼承皇位。
這必然會引起思考。司馬遷的厲害之處在於此,處處設置的懸念,稍微用心就能發現。
可更奇怪的在後面,緊接着司馬遷插入了上面這句話,其中又隱藏着諸多疑問:
其一,“前後”即代王王后到底是誰,為什麼沒有留下姓名?
其二,代王王后究竟什麼時間死亡,竇姬受寵之前還是受寵之後?
其三,代王王后又是因何而死?
其四,漢景帝三個哥哥是什麼時間死的,又是因何而死?
漢景帝劉啟畫像。
諸多疑問都指向了劉恆從代王到皇帝身份轉變前後的幾個月。
上篇文章中我們說到從呂太后死(七月)到周勃、陳平等平叛(九月)僅兩個月時間。平定叛亂後,周勃、陳平等功臣以及王侯貴族私下商量皇帝人選。最終確定了選擇標準——“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從諸王中選擇最優秀的擁立。
其實,這標準完全是司馬遷確定的。
看看參與平叛的功臣勛舊與其說是商量討論,不如說是權衡利弊,在相互妥協中瓜分權力。
首先,以“皆非真孝惠子也”的理由,排除孝惠帝劉盈的四個孩子。
司馬遷明確孝惠帝太子不是孝惠皇后親生子,而是呂后從別人那裡抱養的孩子,寄養在孝惠皇后名下。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佯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宣平侯女”便是張敖和魯元公主的女兒,作為舅舅孝惠帝劉盈沒有喪失人性,對外甥女下手。所以,孝惠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呂太后讓孝惠皇后假裝懷孕,然後將孝惠帝其他嬪妃的孩子抱過來。
這個太子雖然不是孝惠皇后親生的(“非真皇后子”),但是並不代表不是孝惠帝劉盈的。況且,司馬遷在前面還有一句話,“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強為淮陽王,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軹侯,子武為壺關侯。”
太子是抱養的,不是孝惠皇后所生;而“後宮子”則表明其他孩子是孝惠帝後宮其他妃嬪所生。這就等於明確了幾個王是孝惠帝的子嗣。
但是,他們商量的結果是統統排除在外,即便是孝惠帝之子,因為他們一致擔心“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威脅到他們的性命。
其次,以“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為由,又否定了齊哀王。
朱虛侯劉章最早獲知諸呂陰謀反叛,劉章之妻是呂祿的女兒,便飛鴿傳書讓齊王劉襄發兵西進,如此內外呼應可以佔據長安。
此齊王是劉邦的長孫,即齊悼惠王劉肥之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都是他的弟弟,在平叛諸呂功勞巨大。
這個朱虛侯劉章“有氣力”,在呂后的酒會上擔任監酒時,敢當著呂后面殺呂氏的人。從劉章個性判斷,作為哥哥劉襄也肯定不是良善之輩。
所以,齊哀王劉襄是當時繼任皇帝中最有實力的。
但是,劉襄出兵西進時得罪過琅玡王劉澤,“詐奪琅玡王兵,並將之而西”。琅玡王劉澤的兵權被劉襄騙取剝奪。前面文章《劉恆登基劉澤功不可沒》中分析過。
琅玡王劉澤在長安商討現場,肯定不會同意劉襄繼位。其一,劉襄太過強勢,未必好控制;其二,兵權被奪,仇恨未消。憑這兩點估計其它大臣也不會同意來強硬皇帝。
由此推測,齊王姥姥家勢力大,且又並非善輩,不只是劉澤這麼想,估計陳平、周勃也是如此想法。“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擁立齊王,等於複製了呂氏,對平叛將相無利而有害。
再次,“以為少,母家又惡”為託詞,否定了淮南王劉長。
劉長是劉邦的第七個兒子,另外六個兒子於呂后執政時死了。要麼是直接害死,要麼是間接害死,在呂后執政期間相繼離世,這黑鍋背了兩千多年。
劉長由呂后撫養成人,因此“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害”。“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他媽是張敖的姬妾。
公元前199年劉邦攻打韓王信路過趙國,女婿張敖獻上美人表示孝心,劉邦“臨幸”留種。
第二年,張敖臣子貫高意欲謀反敗露,“並逮治王,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張敖被拘系,家眷也受牽連,其中包括劉長他媽。
在審食其審問的時候,劉長他媽說,“我侍奉過皇上,有身孕了。”劉邦在氣頭上並未理會。他媽生下劉長後,悔恨交加中自殺以證清白。
劉邦看到嬰兒後才追悔莫及,“令呂后母之”,讓呂后撫養他。也正是因為如此,劉長才能長大成人而且沒有被呂后殺害。
按推算,劉長年齡比劉恆小三四歲,也是二十多小夥子,繼任皇帝沒啥問題。但是,推託劉長姥姥家並非良善之輩,指的是生母還是養母呢?
應該是養母呂后!
俗話說,“不忘生母情,難忘養母恩。”平叛的將相可能讓呂后撫養長大的孩子繼位嗎?那豈不是自掘墳墓。
況且,司馬遷在《淮南厲王列傳》中明確記錄劉長念恩復仇,懷揣鐵鎚殺死審食其。就因為審食其曾經負責審判劉長的生母。
綜合以上來看,眾平叛功臣推舉繼承人選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徹底根除呂氏影響,避免“秋後算賬”;第二,必須軟弱可控,外戚勢力不能太強。
“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代王劉恆成了最佳人選,年齡上屬於劉邦在世孩子中老大;仁孝出名,他們認為這是軟弱的表現;外戚實力薄弱,還得仰仗功臣勛舊……
劉恆可以登基為皇帝了嗎?
仍然不可以。功臣勛舊還有附加條件。
漢文帝仁孝親嘗湯藥。
在《外戚列傳》記載竇姬部分,穿插了代王王后的內容,雖然五十幾個字,卻是疑點重重:
一、“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竇姬是那一年到了代國,代王劉恆“獨幸”竇姬,是唯獨寵愛竇姬的意思,那麼此時代王王后是死還是活?
二、“而代王王后生四男”,代王王后是誰?為何不留姓名?按照呂后“劉呂配”的強制措施,代王王后大概率為呂氏女。
三、“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時間為何又是不確切呢?代王王后到底是劉恆進京之前恰好死亡,還是在此之前死亡呢?死亡原因又是什麼?
四、“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相繼)病死”,劉恆確定為繼位皇帝,為何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相繼病死?有這麼巧合的事情?
從漢文帝劉恆到漢武帝劉徹五十年左右,時間跨度並不大,司馬遷能夠通過採訪了解劉邦、樊噲等等詳細歷史情況,卻搞不清楚劉恆的事情,尤其是從代王到皇帝前後四五個月事情。
這有違史學家操守,也不符合司馬遷做人做事的風格。
我們再回頭看舊臣勛貴推舉皇位繼承人選的第一條件,或許能猜到劉恆為何能下如此狠手了吧。
原因只能是代王王后為呂氏女,而王后的四個兒子必須斬草除根,劉恆才能即位為帝。
這可能也是陳平、周勃以及琅琊王劉澤等對劉恆提出的條件。
司馬遷為什麼不寫呢?
春秋筆法“為尊者諱”,估計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
劉恆謚號為“文”,如果有如此殘忍手段上位,既不是光彩歷史,也不符合謚號定性。
估計,在漢景帝為漢文帝確定謚號時,已經鎖定了這段歷史。所以,即使到了漢武帝時代,司馬遷仍然不能觸碰禁區。
至於說第二個條件劉恆軟弱可操控,這一點不僅出乎陳平、周勃等人意料,即使劉邦、呂后再世估計也會驚掉下巴。
劉恆並非表面上懦弱無能。入住未央宮之後,劉恆“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南北軍,即京師衛戍部隊;“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郎中令是皇帝侍從、警衛最高指揮官。
長安城從內到外皆由親信接管掌控之後,劉恆開始大肆殺伐。“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夜”字強調當晚劉恆便下令讓人殺掉了孝惠帝的所有孩子,手段殘忍,行事果斷。
在權力面前,再柔弱的人也可以是野獸。更何況劉恆根本不是柔弱的善良之輩。
劉恆為了確保皇位正統,不僅殺死了孝惠帝所有子嗣,而且侄子劉興居造反被除掉,七弟劉長也給搞死了,不過這是當皇帝兩年之後的事了。劉章在劉恆當皇帝第二年死亡,沒有明確原因。
至於拿捏權臣更不在話下,丞相周勃居功自傲,豈料也給劉恆收拾的俯首帖耳,自動離職。
當然,《孝景帝本紀》與《外戚列傳》兩處記載存在明顯錯誤,代王王后究竟是三個兒子,還是四個兒子呢?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劉恆成為皇帝以後的三個月內相繼死亡。這才是值得懷疑的!
或許這明顯的紕漏,是司馬遷故意為之,如此才能吸引你注意到,繼而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