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廣州小組的陳公博。
陳公博,廣東南海人,中共一大代表。後脫離共產黨,參加國民黨。抗戰爆發後,追隨汪精衛叛國投敵,成為汪偽政權的第二號大漢奸。抗戰勝利後逃往日本,後被押回中國,以通謀敵國罪被處決。
1892年10月19日,陳公博出生於廣州北門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是廣西提督。陳公博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9歲正式拜梁雪濤為師,接觸到新思想、新學說。父親還常年雇兩位拳師,在家裡教陳公博習拳舞劍,因此陳公博還練就了一副好身手。陳公博愛打抱不平,十多歲時與八旗子弟對壘街頭,深深種下了反對滿清的思想。陳公博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一直不滿,早年曾參加秘密會黨三合會,志在反清復漢。在陳公博十四五歲時,他的父親變賣家產,聯絡在香港活動的革命黨人,召集了近千人的隊伍,準備武裝起義。可由於走露消息,起義部隊被迫解散,他的父親以亂黨罪名被捕,家產被抄。陳公博失去生活來源,只好打短工度日。武昌起義勝利後,廣東宣布獨立,陳公博的父親出獄成為反清革命功臣,併當選為省議會議員,還兼任軍政府軍事顧問。陳公博順理成章成為革命先驅的後代,加入同盟會,當選乳源縣議員。陳公博年少得志,但他父親卻逼他洗去虛榮去求學。1914年陳公博考入廣州政法專門學校,讀了三年法律。1917年夏,陳公博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他同時考進北大的還有廣東同鄉譚平山、譚植棠叔侄二人。陳公博在北大讀書期間,正值五四運動爆發,而陳公博對學生運動不感興趣,成天躲在圖書館裡讀書,基本上遊離於政治鬥爭之外。作為學哲學系的班長,陳公博雖然參加了幾次會議,但純粹是為了履行職責。對於青年人敬仰的蔡元培、陳獨秀,他也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與蔡元培只見過一面,為的是求一副對聯。與陳獨秀也只是一面之交,為了詢問考試的日期。甚至聽說軍警鎮壓逮捕遊行學生時,陳公博也認為這算不得什麼大事。
1920年夏天,陳公博從北大畢業回到廣州,在母校廣東法政專門學校任教,譚平山、譚植棠則是在廣東師範專門學校任教。他們三人常常聚在一起,商議辦一份報紙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決定模仿《每周評論》,將報紙命名為《廣東群報》,《廣東群報》一經正式發刊,便在廣東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動,受到進步人士的普遍歡迎。1920年12月,陳獨秀受聘擔任廣東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來到廣州,幫助廣州方面成立共產黨組織。1921年3月,陳獨秀與陳公博、譚平山、譚植棠等經過幾次醞釀,組建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譚平山任書記,譚植棠管宣傳,陳公博負責組織。這一年陳公博29歲。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陳公博繼續任《廣東群報》主編,在陳獨秀的指導下開闢了許多專欄,宣傳馬克思主義,《廣東群報》成了廣東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陣地。
1921年6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通知各地派出代表到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專門派包惠僧到廣州,要陳獨秀回上海。但陳獨秀此時正為籌措一筆款項不得脫身,另一人選應該是譚平山,因為譚平山是廣州黨組織的負責人。但由於他當時正在協助陳獨秀為創辦廣東大學籌集經費,也脫不開身。於是經陳獨秀提名通過,由包惠僧、陳公博兩人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7月14日,陳公博以度蜜月的名義,帶着新婚妻子李勵庄經香港轉乘輪船,於7月21日到達上海。為了出入方便,他們住進了位於南京路上的大東旅社。
1921年7月23日晚8時,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家裡正式召開、24、27、28、29日又開了4次會。會議剛剛開始還算平靜,可第2次會議上就出現了爭論。會議主席張國燾認為共產黨員不能在政府里任職,陳公博與李漢俊提出強烈的反對。後來陳公博回憶此事時說:“上海儼然分為兩派互相摩擦,互相傾軋”,他感到“參加大會的熱情頓時冷到冰點,不由得起了待機而退的心事”。7月30日晚,會議受到法租界巡捕的騷擾,馬林當即提議停止開會,讓大家分頭迅速離開。李漢俊與陳公博留了下來,他們上了二樓,在李漢俊的書房剛剛坐下,一群法國巡捕就蜂擁而至。巡捕進屋後翻箱倒櫃進行搜查,什麼都看,唯獨沒有注意到擺在抽屜里的一張手寫的共產黨組織大綱草案。隨後巡捕將李漢俊和陳公博分開審問。搜查時間很長,陳公博在一旁不停地抽煙,抽完了整整一聽長城牌煙捲。巡捕走後,陳公博看看沒有動靜,就與李漢俊道別,準備回旅館。出門後,發現有人跟蹤陳公博,叫了一輛黃包車,直奔大世界遊樂場,在那裡趁電影場人多、光線暗,陳公博擺脫了密探,然後雇車趕回大東旅社。半夜回到房間,陳公博關上房門,讓妻子李勵庄打開箱子,把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書籍文件拿出來全部燒了。好不容易入睡的陳公博,在凌晨5點左右,突然被一聲槍聲驚醒。天亮後,茶房告訴說隔壁房間的一個女房客被人槍殺了,旅館已經報案了,巡捕馬上就到。陳公博一聽,擔心受牽連,馬上帶着妻子離開了大東旅館。陳公博先將妻子安頓在另一家旅館,自己去找同伴報告昨夜的經過,得知會議暫停,於是請假。當天下午就帶着妻子去杭州游西湖,當陳公博返回上海時,會議已經結束。因此陳公博沒有參加在嘉興南湖遊船上的會議,但他跟張國燾、李達、周佛海見了面,抄寫了一份大會文件,準備帶回廣州,轉交給新當選的書記陳獨秀。
陳公博參加中共一大回到廣州後,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熱情急驟下降,以至於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對共產主義學說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和困惑,萌生了出國留學的念頭。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陳公博因支持陳炯明受到黨中央的批評,陳公博藉機宣布他不再履行黨員義務,還揚言擬離黨而另組廣東共產黨。就此,陳公博脫離了中國共產黨。
1922年11月,陳公博得到汪精衛的支持,由香港乘船去日本,隨後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完成了論文《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於1924年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在這篇論文中,陳公博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大肆批評。1925年4月,陳公博結束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涯,回到廣州,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由於汪精衛和廖仲愷的信任和支持,陳公博加入國民黨不久,便擔任了國民黨中央黨部書記。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陳公博任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主任和廣東省農工廳長,接着又出任中央農民部長兼廣東大學校長。1926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公博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久,升任中央常務委員,進入國民黨決策層的核心圈子。1927年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陳公博任廣州軍事委員會分會主任。因對蔣介石獨攬大權不滿,1928年底在上海與汪精衛、顧孟余等人組織“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主編《革命評論》。1931年蔣汪合流後,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和國民政府實業部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軍委會第五部部長、11省黨部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陳公博追隨汪精衛赴南京組織偽政府,歷任立法院院長、軍委會常委、政治訓練部部長、上海市市長兼上海市保安司令、清鄉委員會委員長。1944年汪精衛去世後,任偽國民政府主席、軍委會委員長、行政院長。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陳公博宣布解散南京偽國民政府,逃亡日本,後被押解回國。1946年4月在江蘇高等法院受審,4月12日以通謀敵國罪成立處以死刑。6月3日執行槍決,終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