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和夏朝的故事

本文講一講夏朝的故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人物關係,我們再次用人物關係圖來標示,這樣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清楚。的父親是鯀(這個字讀滾),鰩的父親是顓頊帝,也就是高陽。高陽的老爸是昌意,昌意的老爸是開國大佬黃帝

接着話不多說,來看關係圖:

當時黃河水患滔天,下游以及沿岸居民都受災了,影響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了,堯帝呢為此急得直跺腳,背着手在屋裡走進去又走出來,眉頭緊鎖。次日上朝,他問大臣們:誰能治理黃河水患?

於是群臣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活天下只有鯀可以干好。不妨試用一下鯀來治水,看看效果。

就這樣,鯀被動領了一個苦差事。

鰩苦苦在黃河邊幹了九年,他採用的方法是哪裡決堤就補哪裡的措施,於是可以想象,最終沒有解決好黃河水患的問題,治理了九年,黃河水患仍然不停地肆虐各地。

當時堯帝舉薦攝政天下,舜來到鯀治理黃河的現場,看到治理得一塌糊塗,舜帝大怒,認為鯀治理不力,甚至延誤了治水的時間,於是治鯀死罪。

後來,群臣又舉薦鯀的兒子大禹來接替他父親的事業,因為都說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禹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禹先後詳細了解父親鯀治理黃河的經驗,詳細考察鯀治理黃河水患的現場,花了大量精力研判,最後得出結論:黃河之水不能堵,要疏為主,疏堵結合,才能治理好。

於是禹開始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步整理疏通黃河水患,他夜晚思考,白天實幹,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理水患之中,據說為了治理水患,禹多次經過家門口都沒有回家。

大禹最後將黃河水患治理得很好,疏通了各個水患之處,不僅如此,他還把治理黃河水患的方法和經驗,用於治理其他大的河流,都取得了成功。

於是舜舉薦禹繼承帝位,禹避而不就,推薦舜的兒子商均繼承帝位,眾臣都知道商均沒能力,不足以成為天子,於是禹接受群臣們的懇請,登上皇位。

後來禹巡視天下,到會稽山的時候,死在途中。把王位傳給益,三年國喪事畢,益提議讓禹的兒子啟來繼承帝位,群臣們知道啟是一位賢人,很有能力,後來都同意讓禹的兒子啟來當天子。

因為這段時間的歷史,皇位一般都是禪讓制,公認誰賢能誰當皇帝,然而這是比較意外的一次,因為禹的兒子啟確實是很有作為,能力又出眾,比益優秀,所以他更加符合繼承帝位的人選,哪怕他是禹的兒子的身份。

沒想到這樣的一次轉變,引發了連鎖反應,從此禪讓制又變成了繼承製。

啟死後,把位置交給兒子太康,這是第一次這麼不要臉的,不舉賢人而推親,繼承權給了自己兒子,太康帝死後,弟弟中康繼承帝位,他的兒子相繼承帝位,帝相死後,他的兒子少康繼承帝位,少康死後,他的兒子予掌管天下,他的兒子槐當上了皇帝。槐死後,他的兒子芒登上皇位,芒死後,兒子泄當上皇帝,泄死後,兒子不降繼承帝位,弟弟戶扃當上皇帝,扃死後,自己的兒子廑當上了皇帝,廑死後,不降的兒子孔甲繼承帝位。

孔甲身上發生了很有趣的事:

孔甲在位期間,喜好信奉鬼神,而且肆意淫亂,沉湎於歌舞美酒之中,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孔甲很迷信鬼神,而且喜歡養龍,當時有兩條龍,一雌一雄,後來有一條龍死了,養龍的劉累乾脆把龍偷偷剁成肉醬,燉湯給孔甲喝,孔甲說很美味。後來問劉累另一條龍哪去了?劉累不敢說,嚇得連夜逃到了魯縣去。

孔甲死後,兒子皋繼承帝位,皋死後,其兒子發當上皇帝,兒子履癸稱帝,履癸就是桀,這個名字我們比較熟悉,桀不務正業,且暴虐無道,天下百姓不堪其害,最終有一個叫湯的人,在諸侯中很有影響力,諸侯都表示願意歸順湯,湯於是率領諸侯,通過鳴條之戰,把夏桀滅了。

有意思的是,桀之前已經把湯囚禁在夏台,可惜後來放了他。就像項羽在鴻門宴沒把劉邦殺死一樣,湯獲得自由以後,重新組織力量,反殺了桀,桀在臨死時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當初沒在夏台殺死湯,以至於有了今天這個下場。歷史總是相似的,後來的項羽重蹈覆轍,走了桀的老路,以致於四面楚歌,自刎而亡,讓人感嘆。

這樣極其慨嘆、扼腕的悲情結局,告訴我們一個無比深刻的血淋淋的教訓,這個血淋淋的教訓,總結出來,就像劉德華、謝霆鋒、吳京曾經演的那個電影《新少林寺》里的一句話一樣:當你佔得上風的時候,如果你不下手,死的那個人就會是你。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這,或許就是讀歷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