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出版社/換個角度看文化
人物介紹
閻錫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傳奇風雲人物。他一生經歷了同盟會反清、辛亥革命、洪憲帝制、民國創立、中原大戰、國共合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幾乎參與了所有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閻錫山的人生經歷,就是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進程,乃至了解中國國情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
團結出版社出版了《閻錫山一生》一書,為讀者揭示他的傳奇人生故事的同時,展示了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畫卷。
閻錫山一生這樣走過
1883年(清光緒九年)農曆九月初八,閻錫山(字伯川)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一個亦農亦商的小康之家。父親閻書堂(字子明),承繼祖上經商致富的傳統,既在河邊有幾畝薄地,又在五台縣城經營着一片小店——吉慶長,兼作雜貨生意和出“錢帖子”。
閻錫山系家中獨子,從小嬌寵有加。5歲喪母,6歲入村中私塾開蒙。先後接受了近十年的舊學教育。15歲到16歲期間大約有一年多時間,曾輟學習商,在吉慶長學徒,從待人接物到打理生意,樣樣上心。17歲以前的經歷,不僅為閻錫山初步奠定了舊學基礎,而且使他對社會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
1899年歲末,吉慶長經營金融投機買賣失利,累虧合銀六七千兩,難以為繼。閻錫山的人生道路因此而發生變化。初涉世事即受挫折,青年閻錫山飽嘗了世態的炎涼,“有為於時”,出人頭地的思想油然萌發。於是,經過一年多的復讀私塾和認真反思後,1901年春節,閻錫山隨父離鄉,到了山西省城太原。先落腳“裕盛”商號,邊當夥計邊學習。隨即,應山西武備學堂試,考中入學,研習軍事。就讀三年,成績優秀。
1904年,閻錫山被山西省選派赴日公費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繼入弘前步兵第31聯隊(第8師團屬),再進陸軍士官學校。在此期間,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早期的同盟會員之一;1907年,參加“鐵血丈夫團”,成為革命黨的軍事中堅。
1909年,閻錫山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畢業,結束留學生活返回山西,任職山西新軍。初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繼升陸軍小學監督。同年11月參加清廷舉辦的歸國士官學生會試,名列上等,得賞步兵科舉人;12月,山西新軍編為暫編陸軍第43協,下轄第1、第2兩標,隨即改稱第85、第86標。1910年,閻錫山升任第86標標統。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在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同年10月29日(農曆九月初八),經過長期的準備發動,閻錫山率領所部參與起義,光復太原,並被推舉為山西都督,組織軍政府,開始了他執掌山西大權近四十年的歷史。
太原地處京師肘腋,光復後的山西革命力量處於清廷的嚴重威脅之中。為了變不利為有利,閻錫山與奉清廷之命進軍山西、鎮壓革命的新軍第6鎮統制吳祿貞密組“燕晉聯軍”,籌劃以山西民軍開赴石家莊,截斷京漢路,直接威脅北京。在燕晉聯軍因吳祿貞的被刺宣告失敗,山西的東大門娘子關又被曹錕第3鎮攻陷之後,閻錫山做出分兵決定,與副都督溫壽泉各帶一路人馬,分別向北南兩面撤退轉移。北路由閻錫山親自率領,一路北上,過黃河,攻陷包頭、薩拉齊、托克托等重鎮(清時這一帶屬山西的四道之一——歸綏道管轄)。
1912年4月,在南北議和達成,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遷北京的政治形勢下,閻錫山率北路民軍返回太原,繼續行使山西都督的職權。此後的一個長時期內,在袁世凱專制統治的控制下,閻錫山從維護既得利益、維護山西安定出發,韜光養晦,多方肆應,甚至不惜擁戴袁世凱稱帝。從而使山西成為在袁世凱執政時期唯一沒有被撤換都督的省份。
1916年6月,袁世凱帝制敗亡,北洋政府對山西的控制逐步減弱。1917年6月,閻錫山以督軍(1914年都督改稱同武將軍,1916年7月再改稱督軍)兼省長(先護理,後特任),集山西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山西王”。
兼掌山西軍民兩政後,閻錫山一面倡導“保境安民”,置身於軍閥紛爭的旋渦之外;一面推行“六政三事”(“六政”系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剪髮、天足;“三事”包括種棉、造林、畜牧),實施“村制”和“村本政治”。在改良農林水利以及畜牧等業的同時,鼓勵發展實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擴充軍事實力(擴充軍隊和發展軍事工業齊頭並進)。為山西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贏得了一個難得的和平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行政管理、文化教育諸方面的成就,山西被譽為“模範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閻錫山挾數年蓄積之銳氣,站在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三角聯盟的立場,出兵石家莊對直軍作戰,牛刀小試。1926年春,奉、直、直魯聯軍展開“討赤”(即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之役。鑒於馮玉祥的國民軍擴充迅速,意圖向山西發展,已對山西形成包圍之勢的現狀,閻錫山默許參與吳佩孚、張作霖的“討赤”。是年5月,國民軍分數路進攻晉北地區。晉軍(其時,閻錫山屬下的軍隊已擴充到十餘萬,成為頗具實力的地方武裝,晉軍由此得名)依事先部署投入,戰鬥異常激烈,雙方你爭我奪,膠着於大同及其附近地區。8月,國民軍不支,開始撤退,晉軍乘勝追擊,一舉佔領歸綏(今呼和浩特),把閻錫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綏遠地區(此前歸綏系國民軍亦即西北軍所有)。1927年4月1日,閻錫山宣布廢除北洋政府所任命之山西“督軍”,改稱“晉綏軍總司令”,將所部山西、綏遠各軍隊改編為晉綏軍。
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大革命”爆發。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誓師北伐。此後,北伐軍勢如破竹向北挺進。與此同時,1927年6月,閻錫山接受蔣介石“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委任,懸掛青天白日旗,改晉綏軍為北方國民革命軍,加入討奉序列。聲稱:“本總司令因所處之環境,至為惡劣,所挾之勢力,至為微弱。且民眾亦缺乏組織與訓練。吾苟顯明其主義與政綱,無異自樹一的,以待此等敵人之共同進攻。而環繞吾人之左右者,日夜思顛之覆之,欲置吾人於死地。為保留大河以北微弱之革命勢力,與三民主義設障礙者虛與委蛇,十四載於茲矣。設使孤軍轉戰,其失敗必無疑也。”9月29日,閻錫山以“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以達救國救民之目的”為題發表討奉通電。隨即,指揮所部北方國民革命軍從指定位置向奉軍發起進攻。是為閻錫山的第一次北伐討奉。
第一次北伐因兵力不足,蔣介石的宣布下野,以及奉軍的集中優勢兵力等主客觀原因而遭遇嚴重挫折,不得不暫時撤回山西省境,拒險固守。1928年1月,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3月,下令各集團軍進行北伐。晉軍再次改編,稱為第3集團軍,加入北伐軍序列,閻錫山就任總司令。同年4月4日,閻錫山指揮部署調整後的第3集團軍從正太路發起進攻,矛頭直指北洋軍閥的最後堡壘北京。一路攻平山,占石家莊,下保定。在奉軍向關外撤退的形勢下,6月6日,進佔北京(後改稱北平)。隨即,和平接收天津,克複察、綏。北伐一役,閻錫山是最大的贏家,勢力範圍由晉綏一舉擴大到平、津、冀、察。
北伐勝利是四個集團軍協同作戰的結果。戰後,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各據一方,與蔣介石的第1集團軍形成分庭抗禮之勢。蔣介石從“統一”出發,力主編遣,並由此引發了與各實力派之間的矛盾,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與馮玉祥聯合反蔣,演成了國民黨史上參戰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內戰。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錫山被迫下野,避走大連。
1931年8月,閻錫山從隱居的大連秘密潛回五台縣河邊村。同年9月18日,日軍進攻北大營和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2月,閻錫山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總負晉綏綏靖之責。
復出後的閻錫山以“自強救國”、“造產救國”相號召,一方面“以政治為中心,注重掃除建設障礙”,一方面“以經濟作中心,以完成‘自足為目標’”,發起“山西十年省政建設”。創辦西北實業公司,修築同蒲鐵路,創設四銀行號——山西省銀行、綏西墾業銀號、晉綏地方鐵路銀號、晉北鹽業銀號,實行統制經濟,開展土貨運動。同時提倡“公道主義”,主張“土地村公有”,極力抵制共產主義。隨着民族矛盾的進一步加深,閻錫山再以“守土抗戰”相號召,成立抗日救亡團體,組訓民眾,發動綏遠抗戰。
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閻錫山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組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部署晉綏抗日軍政,負責指揮晉綏軍編成的第6、第7兩個集團軍,以及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的第18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抗戰初期,閻錫山出兵南口,督戰嶺口;部署大同會戰,組織太原保衛戰;同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扶持“犧牲救國同盟會”,批准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組建“青年抗敵決死縱隊”,開辦“民族革命大學”,頒布抗日法令。第二戰區因此而被譽為“模範戰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9年底,閻錫山一度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發生摩擦,演成反共的“十二月事變”。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閻錫山屬下的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偏居晉西一隅,其軍隊所能控制的地區只有晉西六七個完整縣。外部日軍封鎖,內部財政極度拮据,供給嚴重不足,困難重重。閻錫山提出“克難”、“求存”的口號,開展“克難運動”,發動“大生產”,實施“新經濟政策”和“兵農合一”。同時,組織“三三鐵血團”,加強內部控制;秘密與日本軍方接觸,緩解外部壓力。
抗戰勝利,舉國同慶。閻錫山率部徑返太原,接收政權,再坐“山西王”位。與此同時指揮所部迅速佔據臨汾、運城、大同、上黨等主要城市。在八年敵後抗戰一朝得勝之後,閻錫山繼續堅持他的反共立場,決計消滅昔日的同盟者共產黨及其武裝。豈料事與願違,上黨戰役,損兵折將,長治及其周邊地區得而復失;晉南、晉北、汾孝、正太諸戰役,留下的仍是一頁頁失敗的記錄。不到兩年時間,閻錫山的轄區即只剩下太原、大同、臨汾等幾座孤城,及一些零星縣份。江河日下,徹底失敗已成定局,整肅內部,實行白色恐怖,也無濟於事。1948年5月,兵敗臨汾;1948年7月,晉中平原盡失,不得不退據太原孤城,作困獸之鬥。太原城破之前,閻錫山據代總統李宗仁“關於和談大計,深欲事先與兄奉商”的電文,乘專機飛抵南京。1949年4月24日,以太原城的被攻破為標誌,閻錫山失去了在山西的最後堡壘,“山西王”的歷史畫上了一個暗淡的句號。
從“山西王”的寶座上跌了下來之後,敗軍之將閻錫山在蔣(介石)李(宗仁)矛盾的夾縫中“因禍得福”,於1949年6月13日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入主中樞,為國民黨苦撐殘局。國民黨退守台灣後,閻錫山激流求退,於1950年3月15日卸行政院長任,歸隱山林。居於台北陽明山之菁山草廬,十年如一日,從事著述,寫成《大同之路》《三百年的中國》等書,計300餘萬字。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因急性肺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醫治無效,病逝於台北台大醫院,終年77歲。
本文摘自《閻錫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