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故宮在午門推出了“樂林泉”園林文化展覽,展現中外園林藝術之美。有意思的是,在每個展廳,都巧妙地擺放着乾隆花園的燙樣,它也成為貫穿此次展覽的主線。
乾隆花園本名為寧壽宮花園,位於故宮寧壽宮區域。目前,寧壽宮花園暫不開放。據報道,今年九月份,乾隆花園即將部分對外開放。

乾隆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1772年至1776年)時,在其西側建成的一座花園,以備乾隆皇帝歸政後游賞。它南北長160米,東西寬約40米,並不寬闊,但仍然修建成四進院落。
乾隆花園是乾隆帝四度南巡之後興建而成的小空間,融合了自己營造多座園林的經驗與意趣,花園裡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有皇家原來的華貴富麗。其營造理念是乾隆對於山水營造的終極體現。在這座精緻園林裡面,有着怎樣的布局?其建築背後又有哪些深意?
不妨通過資料以及其他園林的對比,做一番探尋。
故宮裡兩座姊妹樓閣
站在景山上眺望紫禁城,會發現在其中軸線兩側,各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的樓閣。其中靠西邊的是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東邊的則是寧壽宮花園的符望閣。前者始建於乾隆五年(1740年),而後者則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者修建的時間前後相差三十餘年,但無論從外觀或是格局上,兩座樓閣都非常類似。甚至兩座樓閣周邊的建築格局都如出一轍:延春閣北側為敬勝齋,西北為碧琳館,正西側是凝暉堂,南側則是假山。而符望閣在相對應位置的建築分別為倦勤齋,竹香閣和玉翠軒,南側也同樣是假山。假山之上,延春閣的是單檐四角攢尖的積翠亭,符望閣則是重檐攢尖、狀如梅花的碧螺亭。

符望閣建築群是乾隆皇帝在晚年對於自己年輕時期園林作品的總結與再現。為何這麼說?兩座樓閣如果細究起來,其實都是有“臨摹”對象的。
延春閣興建於乾隆五年,當時,乾隆帝還沒有開始自己的南巡歷程,而且在即位之前,他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紫禁城中,他能夠接觸到的大型園林建築,只有紫禁城、承德避暑山莊(十二歲時隨其祖父康熙帝前往)以及雍正帝潛邸時的園子(即後來的圓明園)。在這些建築群中,建於雍正年間的“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魚躍鳶飛,成為絕佳的模仿對象。其主體建築魚躍鳶飛閣橫跨於湖面之上,故而是帝後遊園時觀魚賞鳥的絕佳之處。
雖然魚躍鳶飛閣如今已經無存,但從乾隆年間繪製的四十景圖中還能看到該樓閣的樣式。而且,魚躍鳶飛閣還留有為數不多的老照片。因為臨近圓明園的大北門,它躲過了1860年英法聯軍的大火。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叫謝滿祿的法國人走訪了圓明園,並留下了魚躍鳶飛閣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張影像資料。魚躍鳶飛閣最終毀於1900年的庚子之變。從照片中不難看出,這座樓閣與上面提到的紫禁城的兩座樓閣形制幾乎完全一致。
而這三座樓閣,魚躍鳶飛閣早已不存,延春閣也是2002年復建的(原建築毀於1923年建福宮花園大火),只有符望閣是清代的原構,故而只有這座最晚建成的建築能夠反映出乾隆的設計理念。
符望閣的一層有“迷宮”之稱,結構頗為複雜。從總體上看,體現的應該是“明堂”的布局,其室內空間的分隔頗類似“九宮格”,但在九宮格以外,還有拓展出來的空間,這一空間又被分為若干個小的獨立空間,因此步入樓閣內,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感覺。
按照《日下舊聞考》的說法,符望閣“南門左額曰欣遇,右額曰得全。門內聯曰:居中攬外襟懷暢,擊轂摩肩職植殷。又聯曰:俯臨常似披圖畫,得契宛堪悅性靈。東門內聯曰:雲卧天窺無不可,風清月白致多佳。西門內聯曰:畫情八窗納,春意百花舒。北門內聯曰:綠樹岩前疏復密,白雲窗外卷還舒。閣上北室聯曰:清風明月含無盡,近景遐觀攬莫遺”。四面通透,內部複雜多樣,也可以算是符望閣最大的特點之一。
從外觀上看,符望閣為二層樓閣,但實際上兩層之間還有一層夾層,用以儲存物品。二層無論從結構還是陳設,都與一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層是個完全開敞的空間,內部陳設只有皇帝的龍椅以及後面的屏風。可以推斷這裡當為帝王的一個私密場所,皇帝或可以登臨二層,在此處眺望周邊的風景,也不失為理政之餘的一种放松。
乾隆花園裡看“歸隱”
從乾隆的年號來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其一是“乾”,代表天,也代表了帝王“承天受命”之說。其二“隆”,寓意國家興隆、隆盛。在傳統文化中,“乾”有六句以“龍”為主要內容的爻辭,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等,以此來表達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運轉過程。
乾隆花園由南到北,通過一些建築的布局和命名,表達了“乾”的這種理念,園中彷彿一條“石龍”在花園中時隱時現。

首先步入衍祺門,東側的一個小院有座建築名“抑齋”,西側有亭名曰“矩亭”,兩者合起來可以理解為必要時要抑制自身的情緒,並且要循規蹈矩做事情。這和“潛龍勿用”是相吻合的。
再往北,是第一個小院中的主要建築:古華軒。古華軒北側立柱上掛有乾隆皇帝所題寫的楹聯:“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古華軒前的這株楸樹,是一棵明代嘉靖年間的古樹,在營造乾隆花園之前便已長在那裡,乾隆皇帝視它為知音而得以保留。
西側的禊賞亭,則是對於蘭亭集會的詮釋。該亭周遭的石欄板上均飾以柱子紋樣,以隱喻“竹林七賢”。類似這樣的建築,在其他園林作品中也有很多體現,如圓明園坐石臨流景區中的蘭亭,香山靜宜園虛朗齋的流杯渠等。
古華軒和禊賞亭,再加上禊賞亭北側的旭輝庭,表示事業初始如初升的太陽一般充滿活力。
第二個院落的主要建築為遂初堂。“遂初”的意思是順遂最初的想法。乾隆在25歲即位時許下了一個願望:如果皇天眷佑,能夠保佑他在位60年,他就讓位給新君,不超越皇祖康熙在位的時長——61年。在營建寧壽宮時,乾隆皇帝治理國家小有成績,他也以“遂初”不斷提醒和勉勵自己,在此基礎上繼續訓政,更加勤勉地治理國家。

第三個院落的主體建築是翠賞樓,樓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小亭,南側為方形,北側近乎圓形。這是古代傳統文化中最為基本的兩個造型,以象徵天圓地方,乾隆皇帝有兩枚代表年號的私章,即“乾”章和“隆”章,也採用了這兩個造型。這個院落意味着,事業猶如從地到天,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些氛圍的營造,為烘托整個花園中最高的建築——符望閣做好了準備。符望閣的高度甚至超過了寧壽宮中路的主體建築——樂壽堂。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符望閣再向北,建築的高度一下子就低矮了很多,這就是整個花園的最後一進院落:倦勤齋。和高大的符望閣相比,倦勤齋顯得不起眼。這似乎也是為了對應“亢龍有悔”之辭。當事業經歷了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應轉為內化,這也再次引出“歸隱”的主題。有趣的是,在皇家諸多園林中設有“勤政殿”,以此勉勵帝王勤於政事,而這裡卻是“倦勤齋”,其表達的就是頤養天年之願。
不過,事實上,乾隆帝退位後並沒有歸政,自己也做了三年“太上皇”。在“禪讓”給嘉慶後不久,乾隆皇帝發布了這樣的旨意:“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來辦。”因此他興建的這座“太上皇宮”(寧壽宮)以及圓明園東側的長春園,基本上沒有發揮“養老”的功能。
寧壽宮與長春園都有三友軒

乾隆皇帝計劃為晚年頤養天年而修建的除了紫禁城的寧壽宮,還有圓明園中的長春園(圓明園西洋樓建築群就在長春園北側)。
長春園修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當時的乾隆不過才34歲,但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說法,是要給自己興建一座退位後宴居的所在。因此,頤養和休閑就成了長春園最大的主題。
乾隆時期,長春園規模最大的當數含經堂建築群。看到含經堂的平面圖,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其整體布局,和寧壽宮非常類似。
以中路建築來說,含經堂的宮門對應寧壽宮的養性門,含經堂則對應養性殿;含經堂的主要建築淳化軒,對應着寧壽宮的主要建築樂壽堂;淳化軒後面為蘊真齋,樂壽堂後面則為頤和軒。唯獨最後一處建築,兩者略有不同。含經堂的為一座後罩門,再後則為修築在人工堆砌的山體上的“得勝概”敞廳,寧壽宮則為二層的景祺閣,且與頤和軒有穿堂連接。
長春園含經堂和寧壽宮的西路建築中,都有一座名為“三友軒”的建築。含經堂的三友軒,位於淳化軒的西側,是淳化軒的西朵殿。而寧壽宮的三友軒,位於樂壽堂西側,是樂壽堂的西朵殿,建成時間晚於淳化軒的三友軒。樂壽堂一度在檔案中被稱為“寧壽宮淳化軒”,這絕非是一個巧合,而是兩處建築的“總設計師”乾隆有意而為之。
兩座三友軒都處於疊石的包圍之中。這些疊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蘇州的獅子林。乾隆南巡曾幾度光顧獅子林,並對此處的疊石情有獨鍾。後來他在長春園和避暑山莊兩處,依照蘇州獅子林的園林樣式興建了兩處同名建築群“獅子林”。乾隆在修建園中園景點時常使用疊石,由此可見他對疊石的喜愛。兩處三友軒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代表。

含經堂建築群雖已不復存在,但三友軒的疊石得以復原,來此遊玩甚至可以登臨疊石頂處的原方亭遺址,眺望整個含經堂的遺址區。或許,當九月份乾隆花園部分開放時,人們也可以找到含經堂極盛時的影子。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作者: 楊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