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
1895年10月20日(陽曆),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日本侵台的關鍵階段。
二、地點
台灣台南縣佳里鎮(舊稱“蕭壠村”),位於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戰略要地,今屬台南市佳里區。
三、遇難人數
約7000人:多數史料記載為藏身於蕭壠村壕溝及樹林的平民、義勇軍及難民。
爭議數據:部分來源稱死亡人數達27000人,可能涵蓋周邊區域(如桃園三角涌、雲林等地)或不同統計口徑。
四、日軍指揮官
貞愛親王(明治天皇族弟),統率日軍混成第四旅團,因急功近利下令無差別屠殺以震懾反抗。
五、日軍參戰部隊番號
混成第四旅團(隸屬日本陸軍),兵力約1.56萬人,由貞愛親王直接指揮。
六、事件過程
1,導火索:1895年10月,一名台灣義勇軍志士潛入日軍營地,以鐮刀刺殺貞愛親王,引發日軍報復。
2,包圍與屠殺:日軍次日包圍蕭壠村,村內聚集約7000人,包括2000餘名義勇軍、4000餘名逃難百姓及本地村民。日軍利用機槍、火炮對藏身於壕溝和樹林的民眾進行兩小時無差別掃射,直至確認無人生還。
3,焚毀滅跡:屠殺後日軍焚燒村莊以掩蓋罪行,僅少數外出村民倖存,通過口述傳承真相。
4,倖存者證言:
台南佳里鎮人權律師許文彬的祖母曾親述“半天7000多人被屠殺”的慘狀。
日軍內部史料及台灣《聯合報》記者曾旺萊的30年調查均證實事件存在。
5,補充說明
歷史掩蓋:日本為維護“國際聲譽”封鎖消息,台灣光復後因政治因素未將事件納入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