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88歲的宋慶齡在病榻上留下震驚世人的遺言:“不與孫中山合葬,我要和燕娥葬在一起。”這一決定瞬間掀起軒然大波,身為國母,本可安葬中山陵永享尊榮,宋慶齡卻執意與他人同眠地下,這個燕娥究竟是誰?
原來宋慶齡口中的燕娥全名李燕娥,是一位陪伴了她53年的保姆,她是為先生擋過子彈的“人肉盾牌”,是國民黨懸賞20根金條都收買不了的死士,更是宋慶齡口中比親人更親的生死姐妹。
1927年的上海,一個渾身傷痕的年輕女子敲開了宋慶齡的家門。她叫李燕娥,16歲被叔父賣給地痞,飽受虐待後逃亡。宋慶齡聽完她的遭遇,只說了一句:“以後我們就是姐妹。”這一諾言,開啟了兩人跨越半個世紀的羈絆。
不同於舊社會的等級觀念,宋慶齡堅持與李燕娥同桌吃飯,共睡一屋。她將家中鑰匙、孫中山遺物甚至財務全權託付,稱她為“不帶槍的侍衛”。李燕娥為保護宋慶齡,每天試吃飯菜防投毒,甚至在特務持槍威脅時以身擋彈。
1933年,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策劃暗殺宋慶齡,企圖用20根金條收買李燕娥下毒。面對巨大的誘惑,李燕娥斷然拒絕:“你們儘管可以取我性命,但休想傷害夫人!””事後她更警惕到連包裹都先拆封檢查,避免炸彈暗算。
1941年香港大轟炸中,李燕娥頂着日軍空襲將宋慶齡推進防空洞,自己卻被彈片劃傷。20年後提及此事,宋慶齡仍淚流滿面:“沒有她,我活不到今天。”
1979年,李燕娥被確診子宮癌晚期。宋慶齡不顧高齡奔波,將她接到北京治療,親自喂葯擦身。臨終之際,李燕娥眼中含淚,悲戚地說道:“我若走了,誰來照顧您呢?””宋慶齡緊握她的手:“我們很快會再見。”三個月後,宋慶齡病逝,遺囑唯一要求是與李燕娥並葬在父母墓旁。
這對主僕的情誼打破了一切世俗框架:宋慶齡力排眾議,將李燕娥葬入宋氏墓園,墓碑規格與自己完全相同。當外界聚焦她與孫中山的“革命愛情”時,宋慶齡用53年證明:陪伴與忠誠同樣能締造不朽。
正如上海宋慶齡故居陳列的兩件文物,孫中山送的晨衣與李燕娥的骨灰盒,前者象徵愛情,後者承載友情,共同拼湊出這位先生完整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