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周代殷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八百年周朝之開端,實際上在此之前好幾代,周已經是和商基本上實力相當的獨立國家了,只不過雙方還處於沒有完全翻臉敵對的局面。八百年周朝真正的開端有一個更恰當的標誌性事件——泰伯奔吳!
當時還是周太王時代,周太王有三個嫡子,分別是泰伯、仲雍、季歷。根據歷史記載推斷,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的母親可能並不是同一個人。季歷的母親太姜應該沒什麼異議,太姜出生東部頭部部落姜姓貴族,屬於強強聯手,牽涉不少利益關係,是制衡殷商的關鍵力量。泰伯和仲雍的母親就不一定是太姜,而很可能是周原附近的虞國的貴族,事實上歷史學家對於泰伯到底是到了現在的吳地,還是周原附近的虞國,是存在很大爭議的。從當時的交通條件看,泰伯跑到虞國的可能性更大,後來周武王分封諸侯是,泰伯後裔封為虞國,而且是公爵,也算是有力佐證。但是這個虞國實力和姜姓部落顯然不在一個水平,出於制衡殷商的戰略考量,選擇太姜的兒子季歷為繼承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季歷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其妻子是殷商貴族出身,有利於緩和與殷商的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周太王出於自身部族生存發展考慮,傾向於季歷,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這就需要擺平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按照當時的規則,季歷可是排在第三繼承順位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麼直接來硬的,指定老三季歷繼位,但是這樣即便泰伯、仲雍自己認可,跟着他們混的支持勢力也不可能輕易同意啊,畢竟已經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季歷繼位後他們的利益肯定是受損的,至少不是排在優先級別,所以讓不讓位,還真不僅僅是泰伯、仲雍個人的事情。
這樣比較可行的方案就只好一方面通過明示暗示,要讓老三季歷繼位,讓泰伯、仲雍有個心理接受過程,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勢力站隊季歷,壯大季歷一方的實力,逐漸壓過泰伯、仲雍一方,這樣即便軟的不行,到時候直接來硬的也沒問題。這個過程持續之後,泰伯、仲雍也會逐漸認清形勢,知道軟的不吃,會來硬的,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退讓,還得個顧全大局的美名,於是就半主動半被動的逃離的周國,至於到吳,還是到虞則並不太重要了。至於什麼季歷有周文王姬昌這樣優秀的兒子,則完全就是自我美化了。
等到武王伐紂之後,還是很厚道的,分封泰伯仲雍後代虞國、吳國兩個封國,其中虞國還是等級最高的公爵,也算是對當年泰伯仲雍禮讓的補償吧。後世由此給與泰伯仲雍極高的評價,孔子視泰伯為至德,司馬遷把泰伯列為世家第一,現在吳地的蘇州、無錫、常州,乃至更遠的鎮江,更小的常熟,都將泰伯仲雍視為當地的始祖,這都是對泰伯仲雍極高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