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下令:5年內砍掉3000億軍費

2025年02月23日19:30:35 歷史 2959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可是下了狠心,下令全軍削減開支,旨在為特朗普時代的一些重點項目騰出資金,比如邊境安全,還有那成為熱門話題的亞太地區軍事建設。說白了,這就是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

美防長下令:5年內砍掉3000億軍費 - 天天要聞

1、美軍列車突然“急轉彎”!揮刀大砍軍費

據報道稱,此次削減軍費計劃,預計在5年內砍掉3000億美元,這表面上看起來五角大樓似乎是要給自己來次“大掃除”,比如,弗吉尼亞級潛艇、網絡安全等,這些都是五角大樓眼中的“重中之重”。

削減開支的列車一旦啟動,就不是隨便停得下來的。赫格塞思認為,在提前預估和規劃好的情況下,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依舊能夠得到保障。

不過,即便有豁免項目,削減的動作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畢竟,這可能意味着犧牲掉一些正在進行的計劃,而這些計劃或多或少都與拜登政府有關。

美防長下令:5年內砍掉3000億軍費 - 天天要聞

五角大樓的大動作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猜想。涉及國防預算的調整,尤其是在美國立法機關內,可謂是一件“動一發而牽全身”的敏感事務。還有人猜測,此舉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中俄產生利好?

2、美軍“瘦身計劃”,打掉了誰的飯碗?

回望過去幾年,前總統拜登的國防開支計劃更多地傾向於傳統盟友合作和某些全球性威脅的應對。然而,在赫格塞思的政策引導下,重點似乎正在悄然轉移,從而符合特朗普優先考慮的戰略方向。

特別是在邊境安全和亞太地區軍事布局方面,資金的重新分配顯得尤為關鍵。這個過程中,還包括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即人員上的“瘦身”計劃。五角大樓可能將進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裁員,以求節流。

美防長下令:5年內砍掉3000億軍費 - 天天要聞

這樣的調整,很自然地引發了國會議員,尤其是那些在選區內背負就業責任的議員們的強烈反應。削減軍費,特別是那些涉及就業崗位的計劃,直接關係到某些選區的經濟命脈。一些項目雖然在國防上看似可有可無,但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卻是實實在在的。試想一下,有多少國會議員願意看到選民丟飯碗呢?

各方對於這一動向顯然有不同的見解。毫無疑問,來自國會山的反對壓力不小,因為任何牽涉到自身利益的事情都不會輕言放手。

3、外界的警惕,並沒有隨着美軍削減軍費而鬆懈

正當五角大樓的削減軍費計劃逐漸浮出水面,外界對這一動向的反應呈現出謹慎與警覺並存的局面。這一戰略調整在國家安全和財政管理之間尋求新的平衡,但無疑在美國國內外攪動起了不小的漣漪。

美防長下令:5年內砍掉3000億軍費 - 天天要聞

首先,一些專家指出,這是一次別具含義的戰略收縮。長期以來,美國的軍事存在在全球視野中無處不在,而這種“常規操作”往往意味着大筆的開支。而如今,將資金從海外戰線轉移,加強本土防禦,則被解讀為美國試圖扭轉其近年來因過度擴張而負擔沉重的財政局勢。這樣的策略似乎符合特朗普政府一直以來的主張,即優先考慮國內利益。

然而,這種“鍋里添水、桶里漏米”的做法自然也在國會山引發了相當的關注與擔憂。國防預算的減少並不像簡單地壓縮開支那麼直截了當,它可能對整個工業基礎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當涉及到多個利益集團時。國會議員們很清楚,削減某些項目雖然在鏡頭前顯得英明果斷,但背後隱藏着複雜的利益糾葛。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