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2月22日電 (記者 楊程晨)台灣歷史作家張若彤22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島內針對“二二八”事件的官方論述多是基於政治鬥爭需要或民間長期以訛傳訛的說法,許多結論經不起嚴格檢驗。
今年是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8周年。紀念日前夕,張若彤的第三本有關“二二八”事件研究書籍《如是228》在台出版。22日,該書的發表會於台北舉行。2021年、2022年,他已先後出版《究竟228》《原來228》兩本書籍。

張若彤受訪時說,三本書都是從“二二八”事件受難人的個體視角切入,講述人物經歷及關聯背景,從而還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如今完成三本書的寫作,希望這些根據檔案資料總結呈現的內容可以展現78年前真實發生了什麼。
出席新書發表會的台灣“二二八紀念館”前館長廖繼斌說,很高興看到有研究者透過歷史檔案還原事件真相。在台灣,發出這樣的聲音需要勇氣。這本書涉及的內容戳破了一些人針對“二二八”事件製造的謊言。
廖繼斌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他曾在2024年5月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當局官方出版報告所提“二二八”事件死難者近1.2萬人的數字缺乏真實證據,根據文獻資料,這一數字約為1200人。他認為,不應用“二二八”作為“政治牌”挑撥兩岸人民感情,鼓吹所謂“中國人有計劃屠殺台灣人”。
“不應利用‘二二八’鼓動族群仇恨、煽動社會對立。”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前會長林光輝也表示,隨着更多人了解“二二八”事件,會有更多年輕學者認真對待“二二八”相關史料,並展示給世人。

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發言時提到,“二二八”是造成台灣社會人心波動的重大歷史事件。正因為其重大,它更不能由有心人任意“打扮”。必須回到歷史史料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去分辨檔案材料的真實性。也正因為事件具有極大爭議性,需要更多運用科學方法研究史料的學者,拋開情緒性發言,還原歷史真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