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會
1937年12月,為了加強對南方各省黨的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在武漢成立中共中央長江局,由項英、周恩來、博古、董必武組成。長江局下設五個機構,董必武兼任民運部部長。長江局的主要任務是:代表中共中央同國民黨談判,同各黨各派各軍各界人士廣泛接觸,鞏固和擴大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長江局承擔著抗日救國的重要使命,董必武作為長江局的重要成員,其責任之大可想而知。武漢是董必武長期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在這裡他結識了一大批社會知名人士和上層人物。董必武憑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極高的威望,肩負起發展、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
(董必武率中共湖北省委人員參加抗日集會遊行)
爭取和團結國民黨上層人士
在抗日戰爭初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是國共合作,與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主戰集團進行合作是統一戰線的的中心環節。因此,為了爭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共同對敵,董必武在武漢抗戰期間利用他的社會影響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其中,尤其注重對國民黨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例如,他剛到武漢就主動拜訪了湖北省代主席嚴重、建設廳長石瑛等國民黨湖北省高級官員。
董必武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常委,過去結識的一些老朋友周蒼柏、李書城、曹振武等紛紛前來看他。董必武利用這些有利機會,向他們宣傳中共關於抗日的路線、方針政策。其中,國民黨元老石瑛以堅決反共而著稱,董必武以誠懇的態度與其交談,反覆說明大敵當前,國共兩黨應該拋開成見,合作抗日。最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董必武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胸懷感動了石瑛,使他積極響應共產黨合作抗日的口號,為武漢抗戰做了許多工作。
桂系軍閥陶鈞在十年內戰期間曾大搞白色恐怖、大量捕殺共產黨員,甚至親自簽發過抓捕董必武的通緝令。即便是這樣的人,董必武也不遺餘力的爭取。對此,黨內很多同志不理解,董必武說:“現在大敵當前,國共兩黨應捐棄前嫌,共同抗日。我們黨提出的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就是要把除漢奸、賣國賊以外的一切主張抗日的力量都團結起來,只要不賣國、不反共,我們就聯合他共同抗日。這就是我們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我只要求我的工作有利於黨,有利於革命,有利於抗日,有利於國家和民族,怎麼可以計較個人恩怨呢?”
在武漢抗戰期間,董必武還做了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工作,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桂系軍閥首領李宗仁。董必武通過知名人士朱蘊山與李宗仁協商,在1938年成立了統一戰線組織——民族動員委員會,大量共產黨員在其中擔任部門要職。在董必武的指揮下,民委會發展黨的力量,掀起了群眾運動的高潮。
發動群眾保衛大武漢
當全國抗戰的中心轉移到武漢後,“保衛大武漢”就成為動員民眾抗日的總口號,武漢迅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1937年10月17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開展全國救亡運動的指示(草案)》中明確提出:“應該用一切方法力爭各種群眾的救亡團體的公開存在與公開活動,力爭救亡運動中共產黨的主動性。”“共產黨員應實際上成為各地救亡運動與救亡組織之發起人、宣傳者、組織者。”“這是我黨目前開展救亡運動的中心任務。”
作為中共長江局民運部長的董必武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在武漢三鎮的各種抗日救亡團體中開展統戰工作。在他的領導下,中共湖北省地方組織的黨員參加各種抗日救亡團體,指導和影響這些團體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之沿着抗日、團結、進步的正確道路前進。
董必武先後兩次受武漢大學學生抗敵後援會的邀請,到武漢大學演講。他強調,只有發動群眾,才能有效地消滅敵人,取得抗戰的勝利。董必武在演講中介紹了組織和發動群眾的工作方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在武漢期間,董必武先後發表了《怎樣動員群眾積極抗戰》《武漢民運的動員與組織》等多篇文章,強調抗戰以來最嚴重的問題是“始終限於政府和軍隊的單純抗戰”“沒有實行經濟的、文化的等各方面的動員和全國最真實的全面抗戰”。
積極推動文化界人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武漢抗戰期間,各地先後轉移到武漢的各種文化團體多達一二百個,各類文化界名流多達一千人以上。這些文化力量的匯聚,使得武漢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長期的統戰工作經歷使得董必武知道,積極引導文化事業發展,使其服務於抗戰大局的重要性。
在1937年的11月份,他發動文化界的人士組成文化界抗敵協會,發表文化界的抗敵主張。此外,他還與周恩來一道,邀請郭沫若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參與並討論了第三廳的宣傳方針、機構設置、黨的活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籌建新華日報社
《新華日報》是抗戰初期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唯一公開出版的全國性的黨報,對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推動作用。董必武有着創辦革命報刊的豐富經驗,為《新華日報》的籌辦和出版周密籌劃,最終在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正式出版。之後,董必武又為《新華日報》撰寫了大量的社論和文章,承擔寫稿、審查的任務。在武漢抗戰期間,《新華日報》宣傳報道了中國軍隊英勇殺敵的英雄事迹,大漲了中國軍民的士氣,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編輯:李禎
責編:高文鳳
審核:林峰 范啟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