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整個新加坡,華人佔有比例高達七成。但令人意外的是,當地華人卻拒絕說漢語,反而將說英語當成是一種驕傲,就連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也是英語。
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和漢語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什麼會如此敵視?
他們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對英語情有獨鍾呢?
1、英國的“去殖民地化”運動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新加坡的獨立開始說起。
19世紀初,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為增加對中國貿易,英國打通了馬六甲海峽,不久之後,東印度公司負責人斯坦福發現了新加坡,並正式將其劃歸為英國的殖民地。
後來,隨着船舶業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的戰略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作為新型的商業港口,新加坡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口,來此地淘金、做生意。
其中最多的,便是華人和印度人,其中又以華人的數量最多。
此時,在英國政府的管理下,新加坡一派欣欣向榮,當地人對英國殖民者的態度也十分友好。但這種合作關係,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將英國拉入了戰爭泥潭,也讓他開始和這些殖民地失去聯繫。
1942年,日軍為擴大戰果,進軍東南亞。新加坡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但英國軍隊連象徵性防守都沒有,直接將整座城市拱手讓人,這讓英國的公信力大大下降。
二戰結束後,由於去殖民地運動的興起,以及當時的英國國力日益衰退,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低。因此,英國開始嘗試放棄自己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利益。
至此,英國政府開始推廣和幫助東南亞各國家的獨立運動。
此時的新加坡,雖然對英國不像之前那麼親切,但他們也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島國,離開英國這個大腿,想要獨立生存,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思量再三,剛剛上台的李光耀,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推遲新加坡獨立時間,改為成立自治邦,李光耀擔任自治邦的首任邦主。
但很快,李光耀便發現,自治並沒有那麼容易。在新加坡宣布獨立後不久,當地的外資擔心受到當地反殖民地組織的攻擊,開始相繼從新加坡撤資,當地經濟開始快速衰退。
這讓李光耀意識到,新加坡絕對不能獨立,如若不然,等待他們的將是萬劫不復。
但英國此時正在推進去殖民地運動,已然靠不住,不靠他們,自己又能依靠誰呢?再三考慮後,李光耀將目光放到了北邊的馬來亞上。
2、併入馬來西亞後的危機
李光耀之所以青睞馬來亞,是因為他們有着相同的歷史,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且都是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港口,既然利益一致,那麼談起合作來就容易得多了。
李光耀本以為馬來亞會非常乾脆的接納他們,沒想到剛一談判,他就摔了個大跟頭。
雖然新加坡的加入能增加馬來亞的稅收,減少當地財政赤字。但這在當時馬來亞領導人東姑阿都拉曼看來,都不及華人對馬來亞的入侵來的危害大。
當時,馬來亞的人口,主要由三大種族構成,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
如果新加坡併入馬來亞,那馬來亞的華人人口就會從原來的37%上升到42%,成為當地的第一大種族,且當時馬來亞的經濟命脈,大都掌握在華人和印度人手上。
因此,東姑阿都拉曼擔心,新加坡加入馬來亞後,華人在當地的威信度會大大提高,之後嚴重影響到馬來人的統治,這是東姑阿都拉曼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的。
說通俗點講就是,東姑希望馬來亞是馬來人的馬來亞,而不是華人或者印度人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李光耀提出一個建議,便是讓附近的其他英屬殖民地,例如北婆羅洲、沙撈越和新加坡一起,都併入馬來亞,如此,人口壓力就會大大降低。
對此,東姑阿都拉曼欣然同意。
就這樣,在多方的努力下,1963年,馬來亞正式脫離英國的管轄,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新加坡,也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的一份子。
李光耀本打算,在馬來西亞的庇護下,大展拳腳好好乾一場,卻沒想到,東姑阿都拉曼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在東姑看來,即使有北婆羅洲和沙撈越的加入,華人對馬來西亞的威脅還是太大了,因此他提出,要建設一個“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讓馬來享有額外特權。
如此無理的要求,李光耀自然不會答應。
在他看來,馬來人和華人、印度人都是平等的,不能說馬來人在當地相對弱勢,便能掌握特權,如此,對其他兩個種族來說毫無疑問是不公平的。
因為這件事,在未來的兩年里,李光耀和東姑一直爭論不休,也直接導致了華人和馬來人的衝突。僅在1964年一年內,便爆發了兩次大衝突,導致45人死亡,563人受傷。
眼見和李光耀談不攏,1965年,東姑徹底放棄了談判,要求新加坡在限期內退出馬來西亞聯邦,如若不然,將停掉與新加坡的一切業務往來。
得知消息後,李光耀直接懵了,因為他知道,此時新加坡還沒做好準備,現在退出,會導致整個國家陷入孤立無援狀態,那個時候,新加坡就真的危險了。
他該如何抉擇呢?
3、新加坡獨立與廢除漢語運動
縱使萬般不舍,但東姑就是不帶他玩了,無奈,李光耀只能含淚接受了這個事實。
1965年8月,李光耀懷着悲痛的心情,宣布新加坡正式獨立。這本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但在當時的國際形勢面前,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要知道,當時新加坡的一切資源,幾乎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就連淡水也是如此,沒有了馬來亞的支持,用不了多長時間,當地百姓怕是連水都喝不上了。
也正是因為此,為了讓新加坡生存下去,李光耀在短時間內,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其中有一條便是拋棄漢語,將英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
此舉遭到當地華人商會的強烈反對,但李光耀並沒有妥協,反而據理力爭,對這些華商下了死命令:“我不可能讓漢語成為新加坡國語,除非打到我!”
有人可能會問,新加坡超過70%都是華人,為什麼要定英語為國語呢?即使是要振興經濟,兩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當然有,在當時的李光耀看來,新加坡雖然說漢語的人居多,但將其作為國語,毫無疑問有着相當大的劣勢。
脫離馬來西亞後,新加坡是不可能獨自作為一個國家,在東南亞生存下去的。為了發展,橫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投靠中國,一條是投靠歐美。
以當時1965年的國際形勢來看,李光耀自然更傾向於後者。之所以選擇英語為國語,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英語是當時國際通用語言,適用範圍更廣,另一個是為了和我國撇清關係,以更好的倒向西方。
從李光耀的種種做法來看,此時的他,已經將新加坡當成歐美在東南亞地區的代言人了,且為了保持這個身份,他們願意做出任何犧牲,哪怕和老祖宗劃清界限。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李光耀的選擇不可謂不對。
也許他已經預料到,中華民族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崛起,但那也已經是未來的事。新加坡等不起,當地的人民更等不起。為了發展和生存,投靠西方,是李光耀唯一的選擇。
除此之外,種族問題,也是李光耀需要考慮的。
當時,新加坡種族的構成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如果單把漢語拿出來當成國語,必然會引起其他兩個種族的反感,進而導致1964年的悲劇再發生。與其如此,還不如選擇英語這個外來語種來的穩妥。
就這樣,在李光耀的一錘定音下,英語正式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不得不說,李光耀的政策,的確從根本上拯救了新加坡。在西方國家的援助下,新加坡進入快速發展期,將馬來西亞遠遠甩在後面,成為輝煌一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有如今的成就,英語功不可沒,但在推廣的過程中,李光耀沒少遇到麻煩。
要知道,當時在新加坡的華人,很多還是第一代移民,他們對大陸有着很深的感情,向他們推廣英語,無異於自取其辱,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的。
對此,李光耀很聰明,他並沒有將英語推廣重心放在這些中老年人身上,而是放在那些還沒有進入,或者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
在他看來,年輕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只要在他們之中推廣英語,一代人之後,漢語基本上就會在新加坡滅絕。而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李光耀的做法,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站在我的立場來看,對李光耀這個人,我是無論如何都喜歡不起來。畢竟他拋棄了自己的根,轉而投入西方人的懷抱中,我想無論那個國人,都會對他的選擇耿耿於懷吧。
但對於新加坡人來說,他毫無疑問是拯救國家的大英雄,“國父”之稱,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