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送別四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2025年02月16日18:12:05 歷史 1706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易蘭英、陶承義於2月15日去世。易蘭英生於1926年5月4日,享年99歲。陶承義生於1936年5月24日,享年89歲。令人心痛的是,今年已經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接連去世。

今年已經送別四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 天天要聞

易蘭英:那段經歷如噩夢般揮之不去

1937年,在日軍對南京城的一次空襲中,祖屋不遠處挨了炸彈。易蘭英全家躲避及時,才幸免於難。為了躲避空襲,易蘭英隨家人逃難到江寧土橋的親戚家。後來空襲減少才返回城內。為了逃生,一家人躲在南京五台山附近五條巷的難民區。有一天,幾個日本鬼子闖進難民區找“花姑娘”,二姐和嫂子僥倖逃過一劫。驚魂未定的家人將二姐和大嫂送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

為了糊口,易蘭英在五條巷臨時住所門前擺小攤,賣香煙、火柴和花生米。一天上午,來了一小隊日本鬼子,一名日本軍官騎馬挎槍,五六個日本鬼子手持刺刀槍。易蘭英記得,“那個日本軍官走到我的面前,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愣在那兒,日本軍官抬手重重地打了我幾個耳光,我的一顆牙齒被打掉了,滿嘴血直淌,耳朵嗡嗡地響。日本軍官掏出香煙,做了一下手勢,我趕緊遞給他火柴,這才沒再挨打。”易蘭英親眼目睹日本兵到各戶搜查,只要看到青壯年男子就拉出來,兩人一捆綁在一起,先後綁了有七八十人,然後押着這批人向金陵女大方向的路走去。不久,就聽到一陣密集的機槍聲音傳過來。“聽說那些中國人全被槍殺在一口水塘里。第二年開春後,我親眼見到人們來到水塘打撈屍骨。” 這段經歷讓年少的易蘭英身心受到極度驚嚇,幾十年來如噩夢一般揮之不去,也從此落下了心慌、心悸和耳鳴的病根。她希望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那些被殺害的無辜百姓。

今年已經送別四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 天天要聞

陶承義:戰爭毀了我的童年

陶承義的父親叫陶仕棟,1908年出生,在下關鴨子店做幫工。日軍侵佔南京時,父親在難民區華僑路被日軍抓走,在漢中門外遇難,時年29歲。同時被日軍抓走並殺害的還有七舅舅江金榮和六表哥江家志,六表哥是中醫。在我家對面有個叫楊秀英的老太,她是知情人。我還有一個表叔姓段,是楊秀英的姐夫,日軍抓人時,他翻牆進入美國大使館逃生。

陶承義的父親被日軍殺害後,家裡失去了頂樑柱,母親帶着孩子靠做小生意艱難糊口。陶承義說,戰爭毀了他的童年。老人生前經常對後代說:“我們過去落後挨打,現在我們國家好不容易強盛起來,不能麻痹啊!”

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28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