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2月11日消息(記者邵玉琴)人們或許好奇,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古人究竟用什麼方式計時,是圭表、漏刻、沙漏、水運渾天儀還是其他?
日前,文物專家、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王大方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有兩件罕見的漢代計時器現珍藏於國家博物館,這兩件計時器分別為銅漏和石刻日晷。
鄂爾多斯出土的西漢青銅滴水型計時器(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1976年,內蒙古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文物站在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徵集到一件西漢滴水形計時器。
該銅漏通體高47.9厘米,壺內深24.2厘米,直徑18.7厘米,重16.5斤,容量約為6384立方厘米。在青銅器上還有兩行銘文:“千章銅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另外一行為“中陽銅漏”,壺底還有“千章”兩字。
此外,銘文的意思是:該銅漏重32斤,於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在千章縣鑄造,後歸屬中陽縣。
圖為“千章銅漏銘文”(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據考證,西漢時期的一斤,等於今天的285克,即16.5斤。
王大方說,該銅漏由漏壺和漏箭兩部分組成。其中漏箭部分由竹和木組成,漏箭上面標有區分晝夜的刻度。漏箭底有浮舟,可讓漏箭浮在水面。該銅漏最特殊處是底部斜出的一根管子,管長約 8.2厘米,寬1.8厘米,青銅器的底座有三個蹄形足,約高8.8厘米。使用漏壺時,只要將壺內盛滿水,漏箭浮於浮舟上,水就會順着管子緩慢流出。可惜的是,這個千章銅漏的漏箭已經遺失。
“這件文物,見證了二千多年前,我國漢代政府對於北疆地區的精確管理和漢代的科學技術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王大方表示,此件銅漏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容量最大、且有明確製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壺。
經研究分析,該文物是漢代北疆地區的西河郡太守等重要官員使用的計時器,在全國各地極為罕見。因意義重大,經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該文物在北京展出後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無獨有偶,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內蒙古托克托縣雲中郡古城出土了一件漢代石刻日晷,被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命名為“托克托日晷”。
漢代石刻“托克托日晷”(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北疆地區,地處陰山南北,黃河兩岸。漢代時,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漢代西河郡及呼和浩特地區的雲中郡均屬於邊關重地,而古時對駐軍和郡縣的管理,需要有精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器。
據介紹,銅漏是古人在夜晚(或者陰天)使用的時鐘計時儀器,我國古詩詞中的“靜聽銅壺滴漏,夜月微殘”“細聽銅漏已更闌”,描寫的就是銅壺滴漏夜晚計時場景。
“地上天少日晷短,日晷未移三十刻” 則是描寫日晷白天計時的詩句。這些詩句中的“銅壺滴漏”與“日晷”,詩中不僅生動描繪了古代計時工具的形象,也蘊含了古人對時間流逝的感慨。
“銅漏和石刻日晷是精確管理北疆地區所需要的產物。”王大方說, 內蒙古地區出土的漢代西河郡的銅壺滴漏與雲中郡的石刻日晷,是漢朝時期對北疆地區精確管理的產物,它們集中了當時人們的智慧。這兩件計時器,充分體現了漢朝管理機構在高效運轉、機構調動、協調統籌、晝夜值守的管理運行機制方面的積極探索,為研究漢朝政府在北疆地區實施有效行政管理的歷史以及超前的天文學方面提供了重要文物考古依據。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