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孤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獨來獨往,有人說這是冷血的表現。其實,更多的人是選擇了人間清醒。人免不了吃虧上當,但是不可能一輩子當傻瓜。看客心態不是簡單的漠視,也不是什麼冷血。絞刑曾經是國內外都有的一種刑罰,允許觀眾現場觀看。無論是潛在的罪犯還是無罪的人,都願意在實施絞刑時圍觀,絞架之旁從來不缺觀眾!
人間清醒具體表現
詩和遠方
人間清醒,最近成了熱門的網絡流行語,指的是在面對社會時,能夠不迷失自我,清晰自己的定位,從而理性並踏實地生活和工作。
人間清醒有三條好的路徑:一是鍛煉身體, 二是讀兩本書,三是懂斷舍離。
鍛煉身體不是為了前半生,而是為了後半生。人生活的幸不幸福,關鍵看後半生,後半生的病會葬送所有的美好。
讀兩本書,可以怡情,可以修身,把喝酒打牌的時間勻一點給讀書,百利而無一害,也可以懂得自己不再為難自己。
我們經常渴望詩和遠方,要想做到別人很少能達到你所達到的遠方,既要遠行,也要有境界。
斷舍離是人人要面對的選擇,高質量的獨處勝過無意義的社交,人生不過是個減法題,何必負重當蝸牛。大道至簡,總容易外界的紛擾遮蔽了雙眼。
讀書的人
因此,獨來獨往的人多了,不摻和雜七雜八的東西,簡單的上班和居家生活,對於天上掉餡餅保持警醒,遠離踩高捧低的勢利場,清白做人。
利益永遠是誘餌,動人家的利益猶如要他人性命,商鞅、王莽皆被反噬。
總而言之,真正的“人間清醒”,決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冷血,而是勇敢對無效社交說“不”。
人要做的是自立、自強,將別人當做救世主,要麼失望,要麼失去的是尊嚴。
激情其實無處不在
海洋之路
冷血的反面是激情,我們的激情其實無處不在。網絡上最近熱門的追蹤有國產六代機、四川號兩棲登陸艦、西藏地震救援、緬甸妙瓦底綁架、美國兼并格陵蘭島等等,無一不牽動億萬人的心。
網球奧運冠軍鄭欽文對西藏災區的捐款,也讓我們看到了暖暖的溫情。
昨天有一篇帖子,說的是:
因為開放免簽,大批韓國人湧入了上海,結果最“受苦受累”的卻是上海的富二代們。因為以前都是半夜開豪車出來炸街,現在因為韓國人來,這些二代們硬生生把作息調成了白天,每天跟工作一樣準時開豪車出現在上海街邊。
有人說,這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為國爭光的方式”,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激情澎湃
想一想元旦人山人海的跨年活動,想一想劉若英的演唱會追星族的狂熱,能說沒有激情?
還有陳奕迅剛剛取消的泰國演唱會,如果不取消,妥妥的大批國粉會湧入泰國,拉動泰國的消費,只是泰國沒有抓住機會。
我們的激情在合適的情況下,一樣會引燃,抗震救災,抗疫救人,球迷、歌迷、書迷,哪一個不是激情的體現?
絞刑的方式與廢除
絞刑架
絞刑,又稱問絞,是指一種以絞繩勒緊犯人的頸部使其窒息死亡的方法。
絞刑原有締式絞首、懸垂式絞首和吊形絞首等方式。後因這幾種方式受刑人痛苦不堪,於是改為踏板式。
在絞刑的行刑工具里,我國古代主要靠人力,西方國家主要靠絞刑架或絞刑台。在我國,絞刑並不是常用的刑罰,但是在西方,對絞刑有着痴迷和狂熱。
以英國為例,在絞刑普遍的嚴酷時代,常常有多個囚犯一起上絞架,一次處決的囚犯甚至高達18到20人。
長期以來被當作大眾狂歡的公開絞刑,於1783年在英國被廢止。1834年,絞架懸屍示眾被廢止。在整個19世紀,許多歐洲國家都在減少死刑罪條款,只留下謀殺和叛國兩項死罪。
再後來,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徹底廢除了死刑。現在的歐洲,除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所有國家都廢除了對普通犯罪的死刑。
我國絞刑的廢除時間是在1997年。199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正式廢除了死刑的適用,包括絞刑在內。
無論外國還是我國,絞刑都不缺乏觀眾。
絞刑為何不缺觀眾
監獄
絞刑不缺乏觀眾,有一種看客心理:誰都可能成為觀眾,誰也不願意成為上絞架的人。
查爾斯·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不但寫了奧利弗的悲慘成長經歷,而且全篇充滿了絞架的威脅。
菲利普·霍恩為此寫了一篇《<霧都孤兒>:“絞架遍地”的世界》,為我們解開了絞架的三個密碼。
一是絞架看客的心態。狄更斯在信中說“人們對死刑的興趣遠遠超過有期徒刑,不管這種刑罰有多麼嚴酷。踏車可沒有絞刑那樣震撼人心。”
踏車,指的是一種梯級形、圓桶形或長帶形的木輪踏車,設在監獄內,令犯人終日踐踏,旋轉不停,作為刑罰。
對看客,狄更斯《霧都孤兒》中寫道“當他們走出來的時候,天已經快亮了。一大群人早已聚集起來。一家家戶戶的窗日上擠滿了人,抽煙的抽煙,玩牌的玩牌,消磨着時間;人們推來擁去,爭吵說笑。一切都顯得生氣勃勃,唯有在這一切中間的一堆黑黝黝的東西除外——黑色的檯子,十字橫木,絞索,以及所有那些可怕的死刑器具。”
無家可歸者
二是絞架隱喻的階層。奧利弗沒有走上絞刑架,是因為他的血統,他並不是貧民的兒子,雖然是私生子。
菲利普·霍恩說:《霧都孤兒》確實會讓我們對階級與美德之間的關係感到不安,因為它迫使我們認識到,一個人是否本性善良,人格強大,同時暴露在“艱難困苦”之中,將決定這個人能否抵抗得住誘惑,是否會腐化墮落。
上絞架的都是貧苦的底層人,而宣判者的道德素質也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三是底層社會的公正。在小說中的時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懸在頭上時隱時現、隨時可能落下的絞刑。
文學批評家斯蒂文·馬庫斯認為“《霧都孤兒》的倫理觀中包含激進的社會觀念。”
菲利普·霍恩認為“孤兒奧利弗從來就沒有得到任何公共機構—不論是慈善機構還是法律機構—的同情和辯護”。
絞架已經不存在,絞架心理仍然存在,也可以是對公平公正的期盼。
吃瓜群眾看客不傻
吃瓜群眾表情包
說到看客,也可以這麼理解:你可以忽視我的情商,但是不要忽視我的智商。
我們經常說吃瓜群眾,吃瓜群眾是對看客、旁觀者的網絡稱呼,曾經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吃瓜群眾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上,也是一種心態,他們身份卑微又追求認可,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和最近的躺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面對郭美美事件、河南紅十字會事件、鄉賢的鬧劇等等,都不乏吃瓜群眾。即使面對腐敗分子被抓,吃瓜群眾也坦然了。
民情如此,但是你不能說沒有民憤在裡頭。
好人好報
從絞架心理來說,吃瓜群眾也願意看到好人好報、壞人遭殃。不發聲,不代表不關心,發聲也不代表真關心。
因為,有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也有指尖上的熱情洋溢。
夸人還看周星馳,在電影《功夫》中有句經典台詞“小朋友,我看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維護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這兒有本秘籍,既然跟你有緣,就十塊錢賣給你吧!——”
看看,我們都把這個當笑料,真以為吃瓜群眾傻呀,說別人傻欺騙的可能是自己。
冷血根源值得探討
培養氛圍
有人說,人從本質上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生存,你得先活下來;二是體現生命價值,讓心有個安處。
說的很有道理,也可以解釋人為什麼越來越冷血。
首先是生存問題,在匆匆忙忙中,能夠停下腳步的很少,對無關的事自然關注度和參與性都不高。
其次是生命價值問題。人都想活的有價值,關鍵是怎樣才能體現價值,面對不公的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會讓人冷血。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它們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能夠滿足的層次越高,才會越有熱情。
絞架心理也說明,人的關注度不會出問題,問題是如何正確的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