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2025年01月08日13:03:07 歷史 1246

263年,劉關張以及諸葛亮為之奮鬥的蜀漢王朝亡了,劉關張和諸葛亮早已經仙逝多年,經歷這場滅亡的是他們的二代或者三代子嗣。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這些蜀二代雖然頂着父輩們的光環,但卻沒有被光環束縛,而是活出了自己的浪漫與英勇。


蜀國的滅亡,可以看作是蜀二代們的集體殉國。


蜀國至關重要的人物諸葛亮,終在46歲的時候有了自己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是何等聰穎偉岸之人,但諸葛瞻沒有繼承諸葛亮的才華,軍事上更是“毫無建樹”,完全就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


但有一點是諸葛瞻驕傲的,那就是他的忠心。


263年,諸葛瞻率兵到達涪縣之後,本應立即排兵布陣,可他卻吃了不善軍事的虧,沒有及時佔領戰略要地,被曹魏軍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才能上不及自己的父親,但忠心上,諸葛瞻並不輸自己的父親諸葛亮。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被曹軍包圍之後,面對鄧艾的數次召降,諸葛瞻從來沒有動心,哪怕戰敗之際,他毅然選擇自盡以成全諸葛家的忠誠。


綿竹之戰雖然是漢魏之間的最後一戰,但也是諸葛瞻的成名之戰。諸葛瞻之後,他的子嗣諸葛尚也選擇追隨父親的腳步,以死明志。


諸葛亮留在蜀漢的這點血脈,也在蜀漢滅亡之際“蕩然無存”。


除了諸葛瞻以外,蜀二代當中還有關興張苞等人,他們皆為蜀漢而亡,或早於蜀漢,或與蜀漢同期,但沒有一個是蜀漢的叛臣,全部以死彰顯了父輩們的光環與忠誠。


除了名臣名將的後代以外,蜀漢當中還有眾多默默無聞的二代子嗣們,以自己的生死詮釋了蜀漢的浪漫。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黃權之子黃崇也是蜀國二代當中足以彪炳史冊的人物,他的戰功沒有多大,但他的忠誠讓他足以在蜀漢歷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21年,劉備率軍攻打東吳之際,黃權負責抵禦曹魏的偷襲,但劉備的失敗來的太快了,以至於黃權沒有時間前線撤回蜀國。


被夾在魏吳之間的黃權回家無望,打又打不過曹魏與東吳,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向曹魏投降。


雖然淪落成投降之人,可是曹魏與蜀漢對待黃權以及其家人的態度都十分友好,黃權在曹魏一如既往的受到重用與信任,同樣,他留在蜀漢的家人也得到了劉備的善待。


留在蜀漢的族人便是他的兒子黃崇,黃權被迫投降之時,黃崇的年紀尚幼,但等到成長起來之後,劉備、諸葛亮,乃至劉禪從未懷疑過黃崇的忠心。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這份忠心不僅為黃崇換來了高官厚祿,更是使得黃崇能夠走進劉禪的權力中心,成為常伴左右的尚書郎。


263年,諸葛瞻帶兵阻擋鄧艾攻擊時,攜帶的將領當中就有黃崇,黃崇雖然算不上什麼大將,但在諸葛瞻排兵布陣時還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只可惜諸葛瞻沒有採用他的計策,放棄了提前一步奪取戰略要地的重要一步,這才導致了蜀漢最後一戰失敗。


諸葛瞻戰死之後,黃崇也沒有投降,哪怕有着父親黃權為他提前鋪好的路,黃崇也拒絕向曹魏投降。


黃權不是劉備草創之時的開國功臣,黃崇更不是蜀漢的世家大族,但他依然捍衛了蜀漢的浪漫。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綿竹之戰,黃崇橫刀立馬誓死與蜀漢共存亡,最後壯烈犧牲在了綿竹之戰當中。


以黃崇為代表的非蜀漢世家之二代,同樣用自己的方式與性命,為蜀漢集體殉葬。


蜀漢的官宦二代尚且如此賣力,作為皇族的劉家更是不遺餘力。


最具代表性也是死得最為壯烈的便是劉諶,這個平時在蜀漢政權當中不顯山不露水的皇子,竟然在蜀漢滅亡之時,採取了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極端措施,以捍衛劉備的遺風。


不是長子,更不是嫡出,但他卻以劉備的風骨為脊樑,誓死也要捍衛蜀漢的精神面貌。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面對昭烈帝的遺像,他能做的唯有將滿腔的憤怒咆哮而出,痛斥自己父親的不孝,鞭笞滿朝文武的不忠,更是痛恨自己的無能。


殺妻殺子,殺光滿門,引頸自盡,或許是他唯一能做的。


雖然,不是所有的蜀國二代或者三代都選擇以性命捍衛已經逝去的蜀漢,但諸葛瞻、黃崇、劉諶等人,真正詮釋了什麼是蜀漢浪漫。


至於曹魏與東吳,雖然笑的時間比蜀漢長,但他們卻只是徒勞的“活着”而已。

蜀二代在殉國,魏二代在謀反,吳二代在爭權,到底誰該被嘲笑?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聞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據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我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楊林德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3日11時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楊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為推動我國岩石力學學科發展、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 天天要聞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公元 208 年冬,長江赤壁的江面上飄着細雪。周瑜站在樓船甲板上,望着西岸曹軍連綿百里的營寨,手中的令旗被江風吹得獵獵作響。 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已陳兵江北,而孫劉聯軍僅有五萬,且內部主戰主和之聲吵得他太陽穴突突直跳。更讓他心驚的是,曹軍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