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2024年11月17日09:12:09 歷史 1794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翻開2024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的50位富豪名單,若提及與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最有關聯的、但功過評價不一的新加坡企業家,當屬坐擁22億美元身家的中策集團原主席黃鴻年了。

在海外華人世界中,新加坡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卻是卧虎藏龍之地,有“股市金手指”之稱的黃鴻年,就是當中佼佼者之一。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曾到山西下鄉插隊,黃鴻年與頗受爭議的“中策現象”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黃鴻年與家人合影

2024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新加坡知名金融家、中策集團原主席黃鴻年(Oei Hong Leong),身家22億美元,在50位上榜富豪中排名第25名。

改革開放40餘年來,若說到與中國經濟改革最有關聯的新加坡企業家,黃鴻年一定是“榜上有名”,但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有人稱讚黃鴻年開創了外商大規模收購中國國企之先河,是中國資本運作的第一導師,對中國企業家有着啟迪示範效應之影響;也有人認為,黃鴻年所創造的“中策現象”,曾給國企改革蒙上一層陰影,其中有不少方面的做法值得商榷。

金融時報社原總編輯楊其廣先生所撰寫的文章《為了捍衛祖國的國有資產》,裡面就是評論“中策現象”。《一波說》也注意到,香港媒體《星島日報》後來在1996年6月28日曾刊登“中策告官方《金融時報》”的新聞報道,副標題用的是“指‘空手套利’報道誹謗索償一千萬”。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泉州羅溪的“黃奕聰故居”

黃鴻年,1948年出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望加錫,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後溪村,他的父親是旅居印尼愛國僑領、金光集團創始人黃奕聰

泉州家鄉,有一座其父親黃奕聰1969年返鄉修建的“黃奕聰故居”,如今被打造成羅溪鎮“僑情會客廳”,此座二進五開間的閩南大厝里,內有一副柱聯:“南國經商榮中策,西疇發軔燦金光。”由此可見,中策集團與金光集團對於黃氏家族而言,均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意義。

黃鴻年的父親黃奕聰,是與林紹良齊名的印尼四大華人財團領袖之一。“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接見黃奕聰時建議他送孩子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後於1960年,時年12歲的黃鴻年被父親送到北京讀書,就讀於當時高幹子弟雲集的北京26中。

黃鴻年到北京讀書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作為富家子弟,他也餓過。後來,“文化大革命”來了,“熱血沸騰”的黃鴻年投身“紅衛兵”不成,又趕上知青“上山下鄉”浪潮,儘管他屬於華僑子弟“照顧對象”,他卻甘心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與北京知青一起到山西農村插隊下鄉。

1970年,在中國生活時年的黃鴻年返回印尼後,在家族旗下一家鋼鐵廠擔任總裁,其後自創貿易公司,直接與日本鋼鐵商合作,後來還從事棕櫚油出口等業務。1980年,在將父親交予的生意做到頂峰時,黃鴻年辭去家族企業職務,自行到新加坡發展。

此後,黃鴻年因在新加坡收購“聯合工業”而“一炮而紅”,他掌舵“聯合工業”11年期間,通過炒賣企業、房地產、股票等方式,令企業資產凈增長230多倍,成為擁有40億新元的大型上市公司,也獲得“股市金手指”、“過江猛龍”之名號。其中,黃鴻年於1990年完成新加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戰,一舉將“新加坡置地”(註:當時稱“新加坡土地”)收入囊中。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中策集團原主席黃鴻年

1991年2月,在此前脫售手上“聯合工業”大部分持股後,黃鴻年轉戰香港,他收購處於虧損狀態的日資上市公司“紅寶石”,後於同年12月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即有名的“中策”,此後,他以“中策”為基地,利用內地國企改革契機,展開大規模收購,“中策現象”應運而生。

從1991年9月開始,黃鴻年將大量資本投向內地,與山西、遼寧、福建、浙江等20個省市的200多家國有企業,通過收購、合資等方式組成近百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在家鄉泉州,黃鴻年於1992年一舉收購41家國企,共同成立“泉州中僑”;收購北京啤酒、杭州啤酒等8家啤酒廠後組建的“中策啤酒”,還有在杭州組建的“中策橡膠”等,到2000年他出讓“中策”所有股權,從香港回到新加坡,此期間就是許多人熟悉的“中策現象”之資本經營期間。

說起《中策現象》,最早報道的官媒文章,可能是《中國化工報》1995年9月30日編印的《化工內參》,題目是《“雙喜公司”中外雙方矛盾仍未解決,中方中高級職員辭職,迄今至今停產》;當時說的是當年7月香港中策與太原橡膠廠的合資企業——太原雙喜輪胎所發生的停產事件。

當然了,《金融時報》作為金融戰線上的重要“喉舌”,其於1996年5月18日一篇僅是千字文的報道——《控股投資:警惕外商甩個連環套》,公開披露了“中策現象”,且指出港商做法是“空手套利”,並提醒中國經濟金融界,曾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知此報道後,“中策”當即在香港召開記者會,指責“該篇報道失實,有造謠之嫌”,並稱要採取法律行動,要求報社“賠償名譽損失1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策現象”當時會受到廣泛關注,也有一個外資“買買買”、國企“賣賣賣”之大背景,那時泰國正大收購杭州青春寶葯業,美國柯達收購汕頭公元、廈門福達等3家感光廠。

金融時報原總編輯楊其廣後來在《為了捍衛祖國的國有資產》文章中,提及他當年給高層寫了一封近萬言信,其中提到幾個看法及建議。比如“‘中策’輸出的不是產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中策’作為一種‘現象’,正在被我們的一些經濟學家肯定其‘所顯示的方向是正確的’,認為這是‘中國利用外資進入了新層次’,要作為一種‘模式’加以推廣。這可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等。

據楊其廣在文章中透露,此信得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重視,以文件形式報送各相關部門研究。“中央最後作出的利用外資決策,給‘中策’結束在大陸‘投資控股’畫上了句號”。

《一波說》注意到,有關“中策現象”功過,眾說紛紜,其收購活動也在包括黃鴻年祖籍地泉州,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爭議。贊成者認為,此為改革開放之必經途徑,有助於解放生產力等說法。有的如此評價黃鴻年,說“他是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和示範效應的民間人物之一,也是中國企業界‘資本運作’的開山導師之一。”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歷程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印尼愛國僑領、金光集團創業董事長黃奕聰(1922—2019年)

黃鴻年是印尼愛國僑領、金光集團創業董事長黃奕聰(1922—2019年)之次子,目前,掌舵金光集團的是比他大3歲的兄長黃志源

黃奕聰,1922年出生於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後溪坂上自然村,譜籍記載,他是金谿紫雲黃氏家族的第十九世裔孫。1930年,他隨母親“過番”南下,與此前在印尼蘇拉威西望加錫(Makassar)經營小食雜店的父親黃則在一家人團聚。

在印尼,黃奕聰接受5年的華校教育,後因日軍入侵東南亞,被迫輟學,早早走上社會,起初他騎着腳踏車在街上賣花生糖等小食品,後來見到市面物資奇缺,拿出自己多年積蓄,自營一家食雜店。1945年,他創辦長春麵包車,後於1950年春創辦“長興”商號,專營批發生意。1955年,他還從事椰干生意,成了當地有名的椰干商人。到了1956年,已經移居印尼泗水的他,投資了橡膠及咖啡園,但因社會罷工而生意失利。

此後,黃奕聰於1960年再次搬遷,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創辦金光集團,此後成就印尼“油品大王”、“造紙大王”之號,最興盛之時,金光集團曾為印尼四大華人財團之一。“金光燦爛、譽滿天下!”多年來,黃奕聰及其家族後人,始終懷有愛國愛鄉精神,心繫故土家園,慷慨慈善,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黃鴻年

有一段歷史,對黃奕聰的傳奇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改變了他的二個兒子黃志源、黃鴻年的命運。

1955年,周總理在赴印尼萬隆出席亞非會議,在會見當地華僑代表時,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黃奕聰,引起了周總理的注意。周總理鼓勵他“普通話說得很好嘛,以後要繼續學好中文,弘揚中華文化。”當時,周總理還建議他將孩子送到中國學中文。

周總理的關懷,讓黃奕聰備受感動,也深深地體會祖國的溫暖,回到家裡,當即將當時尚在當地華校讀小學的兩個兒子黃志源、黃鴻年叫過來,交代他們隨時準備到中國讀書。1960年,當黃奕聰搬遷到雅加達之時,也將兩個兒子送到北京讀書,“送到中國讓毛主席管教他”,黃鴻年當時僅有12歲。

1970年,時年22歲的黃鴻年返回印尼之前,他在中國學習、生活整整十年,期間經歷過“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還主動要求到山西農村“上山下鄉”。在山西知青激情燃燒的歲月中,他掏大糞、種莊稼,還與一位山西體操隊的女孩有過3個月的短暫戀情。值得一提的是,在祖國生活這十年,他很投入地讀毛主席著作,也讀過《資本論》、《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對他影響頗多。

黃鴻年曾說:“那個時代的人,人人都很有朝氣,有理想,有鬥志,雖然日子過得窮,穿得爛衣爛褲的人民群眾,都在討論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怎樣為人民服務,沒有人考慮個人的利益,更沒有人想過要發財。”看來,十年經歷、還有那些報刊、書籍,使黃鴻年心中充滿了遠大的理想;他也曾表示,他曾用“馬克思的語言同中國方面溝通”,去談諸如股份制、股票上市等方面問題。

祖籍泉州,身家22億美元,黃鴻年從山西知青變新加坡金融家之傳奇 - 天天要聞

黃鴻年

2002年後,黃鴻年在售出香港中策集團控股權後,在新加坡創辦了集年集團,中策雖成了歷史,但“中策現象”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曾被國外多所大學視為經典案例,且寫入MBA教材中。

對於“中策現象”,其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人認為,要用開放視角來看待。另外,作為被業內稱為“股市金手指”的黃鴻年,其資本運作也多少帶有“見好就收”心態。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持有香港中策股份的股東,除了黃鴻年,還有個個不同凡響的角色,比如李嘉誠家族的和黃集團,美國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還有日本伊藤忠商社等。

近幾年來,黃鴻年在新加坡的集年集團,似乎“雄風猶在”,旗下企業遍布新加坡、印尼、澳洲、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從福布斯上榜身家也可見其實力不小。


版權聲明:《一波說》所發布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作者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 天天要聞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新華社南京5月4日電 題: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新華社記者鄭冬睿、張晨光、陸華東搖開檔案櫃,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開一冊蘇聯籍抗日航空英烈資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繆磊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聞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還原歷史背後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為美國這個超級霸主來說,為何總是喜歡將苦難和威脅強加於其他國家。所以動不動就是開兩艘航母戰鬥群過去威脅,或者極限施壓,或者就是直接的戰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聞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選 學刊簡介《國際關係前沿》是國政學人學術共同體發起創辦的電子刊物,旨在述介國際關係領域具有開創性、前沿性、學理性、實證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國際關係領域主要期刊新近發表的學術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國際學術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總第20期)。 獲取本期《國際關係前沿》全文渠道1點...
河南一中學原黨委書記受審,260多名同事旁聽!曾借兒子婚宴、母親喪葬收受下屬禮金 - 天天要聞

河南一中學原黨委書記受審,260多名同事旁聽!曾借兒子婚宴、母親喪葬收受下屬禮金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5月2日消息,近日,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高級中學原黨委書記徐衛東受賄案開庭審理。聽着被告人的懺悔,參加庭審旁聽的260多名昔日同事很受教育。公開簡歷顯示,徐衛東,河南寧陵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中央黨校大學學歷。2024年7月,徐衛東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今年1月,徐衛東被開除黨籍和公職。通報...
火急火燎韓德洙,悠哉拖戲金文洙,國民力量黨統一要涼? - 天天要聞

火急火燎韓德洙,悠哉拖戲金文洙,國民力量黨統一要涼?

韓國政壇這出大戲,真是越看越過癮!5月4日,國民力量黨剛把金文洙推上第21任總統候選人的寶座,第二天就火急火燎地搞了個“統一推進機構”,擺明要趕緊把前總理韓德洙拉進陣營。可這倆人,一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個悠哉得跟度假似的,愣是把黨內統一
英偉達的東亞文化 - 天天要聞

英偉達的東亞文化

2025年3月1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黃仁勛在英偉達GTC2025大會上與一台機器人共同發表主題演講(視覺中國/圖)2025年4月中旬,在中美貿易局勢變化、美國對AI芯片出口管制升級的敏感時期,英偉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應中國貿促會之邀訪華。這次,黃仁勛一改最具標識度的皮衣造型,身着西服訪問北京和上海。據新華社...
辛亥革命爆發了,清朝為何不逃回東北?真相:逃回去下場更慘 - 天天要聞

辛亥革命爆發了,清朝為何不逃回東北?真相:逃回去下場更慘

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避寒編輯|避寒《——【·前言·】——》清朝滅亡那年,沒人真以為他們會就此散場,太后還在,皇帝還在,兵還在,滿人還沒死心。東北是祖宗地,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