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秦國的,果真是楚人
公元前278年,秦國成功地奪取楚國西部包括郢都在內的半壁江山。楚國人經營了幾百年的故都灰飛煙滅,城內的財寶被搶掠一空,宮殿府第被付之一炬。無數楚國典籍,在秦人的大火中燒成一片灰燼。被秦軍破壞後的郢都,到處都是荒煙蔓草、斷垣殘壁的凋零景象。
秦國人毫不掩飾他們對財寶的貪婪。在滅郢之戰後,郢都附近的楚國大墓,幾乎都經過了盜掘。焚燒夷陵楚王國皇家墳墓,這也是楚人一直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原由之一吧。
除了掠走大量財寶之外,秦人更有破壞力的擄掠是工匠。秦國軍隊撤退時,帶走了楚國都城所有能找到的工匠。在古代,經驗和技術是在工匠之間一代代口耳相傳的,工匠們的個體生命和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失去了一流的工匠,楚國的物質生產能力迅速喪失了生命力。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萬大軍入楚。之後,秦軍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省宿州市),楚國大將項燕(這人是不是很熟悉)自殺。接着秦軍南下,攻下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最後一任楚王負芻被俘,裝在囚車之上,送往秦國。
對於征服楚國,秦王格外重視。他親自前往樊口,舉行盛大的受俘禮。800年楚國最後一任君主放棄了國君的尊嚴,匍匐地上,向秦王行君臣之禮。秦王嬴政宣布將楚王廢為庶人,帶回咸陽安置。這位末代楚王從此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不知所終。
楚國故地人的命運變化,再次來到了陳勝、吳廣和劉邦、項羽。陳勝是楚國陽城人,吳廣是楚國陽夏人。
秦二世元年,楚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起義發出的預言是:“大楚興,陳勝王!”在起義儀式上,眾人“袒右,稱大楚”。陳勝、吳廣對大家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死國”的“國”在這裡指的是楚國,“死國”就是“為楚國而死”。
這兩個楚國之人,以殉國的楚國將軍項燕的精神為號召,很快攻下楚國故都所在的陳縣。陳勝稱王,“號為張楚”。所謂“張楚”,就是“張大楚國”,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復立楚國社稷的決心。楚國上下同仇敵愾,無疑是壓抑許久的反秦情緒的總爆發。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事業雖然沒有由陳勝、吳廣完成,卻由另一位楚國人項羽完成了。項羽是楚國英雄項燕之孫,最終率領着8000名江東子弟,殺入咸陽,一把火燒了秦朝壯麗的宮殿,為楚國人報了滅國之仇。
項羽也沒有笑到最後,取代他的劉邦同樣是楚國人。公元前202年,劉邦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和他一起平定海內的開國元勛,也大多是楚人。因此,漢王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楚國的復國。